教育

饭局上听来一个海淀学生的数据,让一桌人陷入了沉默

2023-08-25 08:37:24 来源: 腾讯网

文丨鱼鹰    编丨Lulu

中年人的饭局,好像难免聊到孩子的教育。

前天一群各行各业的朋友聚会,原本大谈时代的气氛、百业维艰,不知怎么话题忽然就转到了“教育焦虑”。


(资料图片)

一个原本两个孩子都在北京读国际学校的朋友说,今年已把太太和孩子送去新加坡,因为北京的国际学校外教流失越来越严重,课程限制也越来越多,很多不确定性。

另一个朋友说,他从非常靠谱的渠道得知一个数据:整个海淀区,学籍内本该在上学的孩子,有两千多人因为心理问题处于休学状态。

这个数字,让一桌人都停顿了几秒,陷入沉默。

越发常见的心理问题

并不是耸人听闻。

这半年,我在和不同的朋友会面时,都听到了类似的信息:

某国内顶尖高校做学生工作的朋友告诉我,有的学院,五个学生里就有一个需要家长陪读或者劝退、休学,都是因为焦虑、抑郁。

一个曾在著名中学担任心理老师,后专职从事心理咨询的朋友说,这两年青少年抑郁症咨询的需求激增,病症的严重程度也加深了。一些以前只接成人来访的咨询师,这两年都开始接待未成年人来访——实在是需求太大了。

她的来访里,年龄最小的是小学生,而初中生的数量最多,也有面临高考的高三学生。不仅有北京的孩子,还有外省超级中学的孩子。

她说,很多家长直到孩子重度抑郁不能去上学了,还不愿意承认孩子心理出了问题,“家长觉得什么都挺好的,怎么就成了这样呢?他们更关心的是:什么时候能回去上学?”

班级前20名对后20名可能很难共情

我问咨询师朋友,到底是为什么?

曾有至少有三、四个孩子通过奥赛入读人大附中的朋友来找我,说:现在的人大附中,孩子都特别优秀,特别全面,老师从来不会以成绩、分数论人,素质特别高,提倡全面发展,孩子之间也不是竞争关系,很友好亲密……

我相信这是几位家长真实的感受。也相信,经过几十年发展变化,在汇聚全中国、全北京最好资源、最好生源的学校,有空间、有能力做到这样。

只不过,我还是会觉得,家长的想法、感受会不会太“乌托邦”了?

以我们几十年来在中国社会的切身体感,总觉得有参差的部分被忽略,被遮蔽。那些失语者到底经历了什么?

还有当优质资源过于集中、稀缺时,为争夺一席之地的家庭,又过早透支了什么?

胜利者拥抱胜利,班级前20名对后20名可能很难共情。

心理困境的成因并不单一

因为有在著名中学当老师的经历,也接触过大量学生家长,咨询师朋友告诉我,她觉得无法从学校的单一角度来看青少年抑郁率高涨的问题。

学校、家庭、整体社会环境的共同作用,才造成了现在孩子的心理困境。

高竞争的学业环境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其他重要因素还有:

家庭情感联结的缺失、断裂,家庭评价体系的kpi化;

在真实世界中与同龄伙伴自由社交的缺乏;

高速发展社会,普遍“恐弱”、“恐慢”心理的传导;

童年创伤在一个不适应的高压环境中被诱发……

她尤其感慨的是:“现在的孩子太孤独了。”

这一代孩子所面对的孤独,在暑假里我深有体会。

回想我们的童年,放学后、放假时,几乎都不需要爸妈管,社区里到处是同龄的孩子玩,今天我去你家,明天你来我家,一人胸前挂一片家门钥匙。

现在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社区感越来越弱,即便是同一所学校的孩子,也分散住在隔着几条马路的不同小区里,暑假要约一两个固定的玩伴,非常难。经常还需要家长出马、协调。

很多次我给漾漾同学家长发微信:今天几点可以一起玩吗?回复都是,唉呀今天几点几点有课。小孩子要凑到都有空的时间很不容易。

一个同学的妈妈跟我说,她家孩子在小区里只有一个固定玩伴(有空出来玩的),但那个玩伴晚上也有课,只有下了课以后,九点才能出来玩,以至于两个孩子只能从晚上九点玩到十点半。

课外班甚至成了有些孩子仅有的社交时间,因为不去课外班都碰不到同龄小孩。

但课外班那种大人设计、安排的环境,跟孩子之间的自由交往、玩耍是非常不同的,也是完全无法替代的。可以说只有自由玩耍,才能帮助孩子真正建立自我认知,找到自己在群体中独一无二的位置

保持足够的觉知

前段时间刀郎新歌《罗刹海市》现象级地刷屏。这歌有点阴阳怪气,可是好像获得了大众山呼海啸的共鸣。

共鸣什么呢?

明明知道是错的、假的、丑的、违背真实、违背客观规律的,却因为“大家都如此,只有如此才能成功,才能被表彰、夸赞、得道升天”,于是人人被卷入,连标准都颠倒过来,被奉为圭臬。

有人说,当下的教育也是如此。太多“你只能”、“不得不”。就像“鸡娃”——给小孩打鸡血——这样显而易见反人性的词语大行其道,成为约定俗成的公共语汇、教育背景音。

身处其中,我深知很多父母的纠结无奈、左右为难。剧场效应下,坐在后排的人看到前排都站起来了,自己还坐着纹丝不动——这是对他们太高、太不切实际的期待。

可是,保持足够的觉知,这也是为人父母的责任。

当人家父母,总要用肩膀扛起那道闸门,多放一些光亮、空间、自由的空气,提供给幼小的生命成长。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早期教育研究者李钧雷教授,分享过儿童发展需要的六个根本素质:

六大根本素质

1.自身的价值感。

2.对人的信任感。

3.好奇心。

4.倾听的能力,细心观察的能力。

5.游戏玩耍的能力。

6.独处的能力。

他说:这一系列的素质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达到,只能依靠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互,包括孩子与父母,与同伴,与教师。

牢记这一点,我们才能在选择时提醒自己——什么更重要。

鱼鹰有宝宝:鱼鹰,坐标北京,毕业于人大中文系,前《南方周末》报系记者、《Vista看天下》文化总监,创办过儿童绘本杂志并担任主编。家藏童书6000册。在这里记录生活感悟、非典型海淀家庭的教育碰撞。

女儿7岁半,海淀小学二年级,敏感而好动,爱读书更爱玩。最喜欢和爸爸自创各种游戏。队友“科学家”,清华博士,航天科研专家,也是我眼里的天赋型育儿选手——因为他总能看懂孩子多变的小宇宙。欢迎关注。愿这里能让你对家、对爱、对有孩子参与的生活,都多一分信心。

发现优质教育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