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5 22:23:18 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盛路通信(002446)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相关资料图)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自身的专业技术和资源优势,聚焦民用通信和军工电子两大主营业务发展,充分利用军民产品在微波技术领域的高度协同,在超宽带上下变频系统、4D毫米波雷达、6G低轨卫星互联网系统等关键技术上继续保持竞争优势。报告期内,公司经营业务稳健增长,实现归母净利润14,822.45万元,同比增长20.01%。(一)民用通信业务板块根据工信部发布资料,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经建设了231.2万个5G基站,未来每年可能继续按50~60万站的规划进行建设,以达到2025年十四五的目标,5G基站建设热潮仍会持续;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我国5G基站天线市场规模将在2024年达到340亿元。随着国内5G网络建设持续推进,工业互联网、自动驾驶、智能电网、智慧医疗等多个应用场景需求不断兴起。在自动驾驶领域,随着自动驾驶产业发展进步,5G通讯、北斗导航应用日渐成熟,高精度定位市场迎来发展机遇。2022-2025年,自动驾驶等级将由L2/L2+逐步向L3/L3+演进,高等级自动驾驶对定位精度的要求更高,定位精度需达厘米级,推动高精度组合定位技术持续发展。针对自动驾驶方向,公司目前GNSS双频多模有源技术的研发,有利于发挥公司的科研资源优势,推动高精度定位技术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广阔应用。公司在自动驾驶领域已经取得了数个新项目并部分实现了量产交付,随着自动驾驶应用的提速和公司市场占有率的提升,预计将为公司业绩增长带来新动力(300152)。在卫星通信领域,当前我国发展主要围绕低轨通信卫星。由于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是稀缺战略资源,同时卫星互联网在全球覆盖、6G通信、特种通信等方面具有战略价值,正成为全球竞争的“新战场”。在政策与技术加持下,中国卫星(600118)互联网建设正当时,受益于卫星通信的加速发展,公司在相关方面的技术积累将显现出领先的竞争优势。1、主要产品及应用、经营模式公司民用通信业务主要围绕移动通信天线、射频器件和有源一体化通信设备、垂直行业整体解决方案等开展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并掌握了微波/毫米波、有源相控阵、卫星通信等关键技术。公司产品主要包括基站天线、微波天线、GPS/北斗授时天线、汽车天线、高精度定位天线、智能放大器、智能终端天线、无源器件、有源一体化设备、室内网络分布系统及垂直行业解决方案等产品,客户主要包括国内外电信运营商、通信设备集成商、方案解决商、垂直行业用户等。公司的通信产品频段覆盖1000KHz至80GHz,拥有数百项专利,通过了国家工信部无线通信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检验,部分产品性能和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满足欧洲标准,被列入“广东省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由于公司产品涉及的频段、种类繁多,多采用定制化的设计,通过投标获得供应合同并与客户签订框架协议,再根据具体订单与发货通知提供产品,故实行以销定产的经营模式。2、业务发展情况在基站天线方面,公司针对行业现有基站天线设计方案进行颠覆式研发,成功开发出新一代无电缆技术方案,进一步降低了基站天线成本并提升了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且能够规模化生产,具备充分的竞争优势,获得了行业和客户的高度认可,公司将此技术拓展应用至微基站天线、特殊场景天线、室分天线等其它产品系列上。随着特殊场景天线、室分天线、无源器件等多个新标段的中标,给未来的运营商市场业绩建立了基础;同时公司优化了基站天线的客户结构,利于提升公司基站天线的市场占有率。在微波/毫米波天线方面,公司始终保持领先优势,发货量较去年同期稳中有升。2023年上半年,公司完成了0.6m/1.2m/1.8m宽频系列天线的开发,能够提高响应客户需求的速度,更快地进行产品备料,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能力;完成了6WGHz+7WGHz、6WGHz+10GHz两个规格的大口径微波双频双极化系列天线开发,丰富了公司的产品系列,目前已获得客户首批订单。在终端天线方面,持续交付且需求上升趋势明显。公司面向未来室内数字化网络衍生的行业应用需求,成功研发由有源一体化天线、智慧网关、智能监控平台等构成的灵活扩展、可视可管、可运营的新一代有源解决方案,有利于公司提高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促进公司业务模式向“解决方案+运营管理服务”相结合的模式转换。未来公司将继续立足于5G核心技术,积极创新研发,并进一步拓展5G垂直行业客户,面向各种5G垂直行业应用场景提供定制化的5G垂直行业解决方案,助力政府和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总之,民用通信方面,公司今年加大了同国际国内大型通信设备集成商的深度融合和全方位的合作,奠定了公司民用通信业务做大做强的基础。(二)军工电子业务2023年,进入了我国“十四五规划”的第三个年份,我国武器装备体系正加快推进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武器装备的加速升级换代和推进新域新质作战力量的建设,为军工电子行业的发展持续注入动能。1、主要产品及应用、经营模式公司军工电子业务是围绕超宽带上下变频系统展开,产品主要应用于雷达、电子对抗、遥感遥测、卫星通信及航空航天等领域。从应用产业链来看,上游主要为电子元器件等原材料供应商,下游为整机装备生产商。相关产业链概括公司产品包括微波器件、微波组件、分机子系统及多功能芯片。微波器件是单一功能的器件;微波组件是集成了芯片、微波器件等其它部件并采用微组装技术进行组合,实现一体化多功能的模块;分机子系统由多个微波模块组成,能够实现系统性功能。微波组件的功能目前公司在军工电子行业拥有超过20年的技术积累和沉淀,形成了具备充分竞争优势的超宽带上下变频技术。公司超宽带上下变频技术是微波/毫米波通信、雷达、电子对抗及遥感遥测等现代电子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核心技术,对应用系统的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公司在微波/毫米波芯片、微组装、微波模块设计、调试、封装和测试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由于公司涉及到的具体产品种类、规格和技术指标数量多且存在差异,主要为定向非标准化产品,因此相关业务为定制化、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2、业务发展情况2023年上半年,公司军工电子业务持续聚焦小型化微波模组、小型化微波分系统的迭代研发,同时在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方面都取得了新进展。在产品开发方面,基于薄膜电路技术的小型化平面滤波器已形成产品系列,丰富了公司军工电子的产品结构;在技术创新方面,小型化80MHz-20GHz超宽带通用频综、宽带捷变频频综研制均取得阶段性成果,毫米波新型模块的技术和应用继续深入研发,增强了公司军工电子的研发实力。二、核心竞争力分析公司持续深耕军民两用通信领域,坚持以人才为基础,以技术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管理为保障,在技术、管理、人才、客户和品牌方面具备充分的竞争优势,保障了公司的可持续性发展。具体优势主要如下:1、技术方面的优势(1)超宽带上下变频技术超宽带上下变频技术是微波/毫米波通信、雷达、电子对抗及遥感等现代电子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对应用系统的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超宽带是指可识别并处理的信号频率范围广,下变频的主要作用是将T/R组件接收的不同频率的高频混合信号进行识别、分解、进行无失真地提取和还原目标信号,然后通过处理变换成计算机能够识别并处理的中低频信号;上变频的过程跟下变频相反,将不同频率的中低频信号进行混合变换成不同频率的高频混合信号通过T/R组件发射,目前公司在超宽带上下变频技术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2)微波/毫米波、有源相控阵技术微波/毫米波、有源相控阵技术是移动通信网络向超高速率、超低时延、超大规模机器连接数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也是未来6G网络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公司按照“天基组网、地网跨代、天地互联”的思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开展相关技术的深入研究和产业化应用。在民用领域,公司的微波/毫米波技术早已在2005年与日本NEC开展合作,至今已有数十年技术积累,逐步形成了公司独有的技术优势。目前,公司已成功自主研发28G毫米波有源相控阵天线、毫米波无线点对点及点对多点系列传送网产品,出口至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军用领域,公司致力于微波/毫米波技术及有源相控阵技术在雷达、电子对抗、遥感遥测、卫星通信等领域的研究,目前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机载、舰载、弹载等各种作战平台。(3)微波电路的设计技术微波电路的设计能力是微波电子行业的核心之一,是微波电子相关器件、组件、系统性能指标实现的关键。公司在微波电路的设计能力方面拥有20余年的积累和沉淀,多次为客户攻克技术难关。公司自主开发了仿真软件,能够对电路参数进行仿真和优化,进一步优化了微波电路整体设计方案,提高了设计能力和工作效率,保障了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4)微组装、微波组件互连、微波电路密封技术微组装技术是实现电子装备小型化、轻量化、高密度三维互联结构、超宽带、高频次和高可靠性等性能的关键途径之一。公司微组装技术经历了分立电路、混合微波集成电路、单片微波集成电路、微波多芯片组件、三维立体封装微波组件和系统级组装的发展迭代;同时公司具有成熟的微带线、带状线、同轴连接器、共面波导等介质互联技术工艺,以及三维电磁仿真阻抗匹配技术,确保最佳电气互联效率;微波组件的主要密封方式有钎焊密封、平行缝焊密封、激光焊接密封、环氧胶密封等,公司具有成熟的激光焊接密封工艺,可对焊接中激光功率、脉冲波形、离焦量等技术参数进行精准调校,从而能有效控制熔深、熔宽,公司的激光封焊技术焊接速度快、可靠性高、质量稳定,满足最高军用标准要求。目前公司所具备的微组装、微波组件互连、微波电路密封技术,充分满足微波电子多功能、集成化、芯片化、小型化、轻量化的行业发展趋势。(5)测试设备及测试技术公司产品均采取定制化开发模式,具备高集成度、高精密度、高可靠性的特点,需要应对各种复杂的使用环境,因此对环境、设备、人员、技术要求极高。为了保障产品的品质,公司投资建设了6000多平方米的国家级实验室(广东星磁检测技术研究有限公司),该实验室通过了ISO/17025(检测与校准实验室)认证,获得了CNAS、CMA国家检测机构资质;公司斥资升级了SG128天线球面近场测试系统,该系统采用业内最先进的测试技术,测试能力对标国内外权威测试机构。公司目前具备移动通信、军工电子、消费电子、智能家居、汽车电子等相关行业的通信产品的电性能检测、各项环境试验、EMC电磁兼容测试等能力,有助于公司在超宽带上下变频技术、微波/毫米波技术、有源相控阵技术等先进技术领域始终保持充分的竞争优势。除此之外,公司在生产制造过程中配套先进的测试设备、测试方法和测试人员。目前拥有多个超10万级标准的净化生产车间,拥有多条微组装生产线,用于微波组件和分机子系统的生产制造;公司拥有30多条柔性生产线,并配套自有的机加、旋压、数控、喷涂、SMT、组装等车间,用于民用通信业务产品的生产制造,且实现了基础零部件加工、产品组装、性能检测、仓储物流等环节完全自主配套。2、管理方面的优势公司坚持以管理为保障,搭建了完善的管理体系,如文化建设体系、薪酬管理体系、绩效考核体系、长效激励体系、风控管理体系、流程管理体系等。公司持续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改造,近年来在智能制造装备、数字化管理系统和软件方面持续投入,建立了以SAPS4/HANAERP、WindchillPLM、MES、EKP、SRM、CRM、HRM、BI等系统为核心的数字化管理平台,从研发、采购、生产、销售到服务,实现了全流程的数据采集和质量管控,形成了端到端的业务闭环和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成为佛山市首批“三级数字化智能化示范工厂”,提升了综合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降低了运营成本和综合能耗。3、人才方面的优势公司坚持以人才为基础,搭建了完善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协作体系。截至目前,公司拥有来自国内外知名院校,且具有专业技术能力与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组成的研发团队。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方面,公司拥有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公司与Altair中国建立“Altair-盛路联合实验基地,携手推进包括整车EMC领域应用在内的工程仿真业务;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成立了联合实验室;公司长期与各大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中的专项“兼容C波段的毫米波一体化射频前端系统关键技术”项目已经验收,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中专项“6G高密度射频前端技术”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公司毫米波和6G产业化应用打下坚实基础。公司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搭建了技术协作平台,有利于公司的人才梯队培养。4、客户和品牌方面的优势军工电子业务方面,公司客户主要为军工科研院所和下游整机厂商,对产品的要求苛刻,特别注重安全性、稳定性和一致性;对原材料选取、产品方案设计、生产加工、封装测试、装机验证等过程的要求远高于消费级和工业级产品,同时军品具有“小批量、多品类、急交付”的订单特点。公司在过去2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随时跟踪和响应客户需求,通过稳定可靠的产品质量、独特的技术攻关和配套能力,及时解决了客户难点和痛点问题。公司产品和服务长期受到下游客户的肯定和信赖,多次被评为优秀供应商;公司与下游客户长期合作形成的技术、管理、质量、交付、品牌优势难以被竞争者打破。民用通信业务方面,公司客户主要为主流通信运营商和通信设备集成商。公司凭借自身在研发、管理、生产、销售和服务等方面形成的品牌优势,与中国移动(600941)、中国联通、中国电信(601728)、中国铁塔、华为、中兴等客户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除俄罗斯、法国、以色列、意大利、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业务外,公司将进一步加大海外市场业务的开拓。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1、产业政策变化风险公司军工电子业务主要应用于国防信息化建设领域,其下游需求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防开支的影响;公司民用通信业务主要应用于移动通信领域,会受到宏观经济及移动通信产业政策的影响,下游移动运营商的资本开支波动和移动通信基础建设的周期性波动会对上游厂商产生一定影响。近年来,国家国防支出呈现增长状态,多项相关产业政策出台,为公司的业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环境,如未来宏观环境出现剧烈变化、相关行业政策出现重大调整,将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公司将持续加强研发投入,以保持技术的持续创新能力、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积极开发新产品和拓展新市场,以降低产业政策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2、核心技术人员流失及技术失密风险公司是以自主研发、技术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的核心技术团队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稳定的技术和研发团队对公司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公司已建立了有效的激励制度,但在行业的市场化竞争中,如未来发生研发人员特别是核心技术人员流失或公司核心技术失密的情形,将直接影响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公司将持续优化和实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体系,继续以积极、开放、包容的态度引进人才、聚集人才、培养人才,持续加强研发团队建设,以降低核心技术人员流失及技术失密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3、管理风险随各项业务规模扩大,将会对公司在资源整合、运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技术开发等方面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未来公司管理措施执行、体系化建设、组织架构完善等方面不能适应公司经营规模的扩张,将可能导致人才和业务流失,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公司始终以开放的心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进一步完善公司体系化建设,优化组织架构,充分激发公司的发展活力,为公司的可持续性发展注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