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

消费侧碳减排大有可为

2023-08-26 10:22:07 来源: 经济日报


(资料图)

一段时间以来,以个人碳账户为载体的碳普惠平台纷纷上线。当前,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消费端降碳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而碳普惠机制通过为广大市民建立碳账户,对家庭和个人节能降碳行为量化并赋予经济激励,引导市民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是促进全民降碳的创新机制和有效手段。

居民生活和消费领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源头。多项研究表明,生活和消费领域在碳排放中占据很高比例。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0年排放差距报告》指出,基于消费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法计算,全球约三分之二的排放与家庭排放有关。与生产端不同,消费侧的碳排放与千家万户、亿万个体的行为密切相关,呈个体微小、分布分散、差异巨大等特点,并且随着生活和消费水平的提升,仍然保持增长趋势。碳普惠从消费侧这一源头入手,通过转变居民生活和消费模式,对于激发广大群众的主体责任、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凝聚全社会共识、形成全民参与降碳良好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与其他实现碳减排的领域相比,碳普惠是最经济实惠的减排手段。目前,我国部分行业如电力、钢铁等经过长期的节能提效,能效水平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节能降碳空间已然不大。而碳普惠既不需要巨大的资本投入,也不需要艰难的技术研发,投入少、效益高。例如,选择一次公共出行,就能减少一定量的油品消费;举办一次低碳会议,就能减少一定量的纸张消费,从而降低这些纸张整个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尽管每个人、每次行为的减排量极为微小,但聚沙成塔、积土成山,依靠广大群众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将会产生巨大的碳减排效益。

碳普惠机制进一步丰富了碳交易的内涵。一般所说的碳交易,是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主要覆盖高耗能、高碳排放行业企业,属于强制碳减排市场。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年度覆盖碳排放量超过45亿吨,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碳市场。同时,我国建立了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鼓励更多行业企业碳减排后将减排量交易,覆盖项目主要是可再生能源、工业节能、林业碳汇等领域。可以说,碳排放权交易和自愿减排交易都主要针对工业和较大企业。而碳普惠则是为广大群众和小微企业的节能降碳行为赋予价值、给予激励,建立碳普惠的减排量核证交易机制并与碳市场衔接,将碳交易的覆盖和影响范围大大延伸,也为我国“双碳”整体布局补上最后一块版图。

碳普惠还是一个开放式的平台。基于广泛惠民的理念,碳普惠并不仅限定个体参与,而是允许各类机构参与进来,按照碳普惠的要求开发更多的碳普惠场景、更适用的方法和减排项目。目前,成都、重庆、浙江等多地的碳普惠均鼓励企业实施节能改造、低碳管理、生态保护等,开发成为碳普惠项目,在平台出售碳减排量或兑换权益,实现碳减排项目的生态价值。尽管广大市民参与碳普惠最直接的动机和感受就是积分兑换,但碳普惠并不是简单的“攒积分、兑奖励”,而是拥有更丰富的内涵,体现低碳权益、人人共享的理念,实现低碳价值在全社会的普遍传递。

不过,我国碳普惠体系建设还存在很多不足。总体来说,我国碳普惠仍处于建设初期,还属于新生事物,其顶层设计、管理制度、方法学体系、平台建设仍有很多待完善的空间。覆盖人群和用户活跃度仍相对不足,除了低碳意识较高的市民以外,大多数人对其仍知之甚少,在媒体、网络等的关注度、讨论度仍有待提高。各地碳普惠的推广普及成效也差异较大,一些平台在初期“突击式”推广,靠较大的优惠力度吸引一批用户注册,但后期激励机制无法持续,导致用户纷纷流失。碳普惠项目在碳市场的功能定位和参与机制尚不明确,缺乏可持续的价值实现机制。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完善。

展望未来,我们要高度重视碳普惠在“双碳”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碳普惠机制,完善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体系,探索碳普惠与碳市场有效衔接。随着我国“双碳”事业的稳步推进、碳交易体系的日渐完善、绿色低碳理念的树立,碳普惠将成为我国碳减排的“生力军”,为碳中和过程提供不竭的内生动力。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