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本钢板材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3-08-30 21:19:22 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本钢板材(000761)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1、行业发展情况


(资料图)

2023年上半年,钢铁行业呈现产量回升、消费内弱外强的局面,整体不及预期。尤其进入二季度钢铁下游行业需求不足,钢材基本面逐渐恶化,钢价整体偏弱运行。上半年钢铁市场仍处于“高成本”、“低利润”的状态。

2、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有钢铁冶炼、压延加工、发电、煤化工、特钢型材、铁路、进出口贸易、科研、产品销售等,基本建成了以汽车钢为主的精品钢材基地,形成了60多个品种、7500多个规格的产品系列,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产品比例达到80%以上,汽车表面板、家电板、石油管线钢、集装箱板、船板等主导产品,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石油化工、航空航天、机械制造、能源交通、建筑装潢和金属制品等领域,并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

3、经营模式

采购模式:公司采购模式包括国内采购和国外采购,国内物资采购通过集中采购、统一招标、比价、磋商的模式进行。国外物资采购通过长协采购、直接采购、公开和邀请招标、询比价、竞谈、磋商采购等模式进行,主要由本钢国贸代理。销售模式:公司的销售分为内销和外销,内销主要采用直销模式,对大客户由公司直接对其销售,其他中小客户通过各区域销售子公司对其销售;外销主要利用本钢国贸多年来在国际贸易中积累的强大的营销网络,由其代理公司产品出口,并支付本钢国贸代理费。

4、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

报告期内,面对严峻的钢铁市场形势,公司紧密围绕鞍钢集团“7531”战略目标和本钢集团“1357”工作指导方针,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信心,树立“现金为王,用户至上”的经营理念,盯紧市场,狠抓现场,锚定行业先进水平,用足“对标+精益”两项硬措施,推动极致降本和质量提升,以改革促活力,用效率增效益,全力以赴防风险堵漏洞,取得了来之不易的生产经营和企业改革成效,公司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公司主要经营指标完成:生铁产量502.94万吨,同比增加7.93万吨,同比增幅1.6%;粗钢产量566.88万吨,同比增加47.06万吨,同比增幅9.05%;钢材产量813.71万吨,同比增加4.27万吨,同比增幅0.52%。回顾上半年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实施精品战略,汽车板产量、质量创新高。汽车板共生产124.9万吨,同比提高24.4万吨。用户和产品内涵显著提升,直供用户订货比例提高到84%,拳头产品比例提高到35.28%。独家获得奔驰重卡CXT新车型38个零部件发包份额;顺利通过宝马、上汽乘用车等产线认证和11项产品认证,完成通用、理想、奇瑞汽车认证,本钢板材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2)坚持用户需求,实物质量水平大幅提升。全面贯彻公司质量、服务“七条铁律”,坚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强力推进“体系+精益”标准化建设,提升本钢板材品牌硬实力。全工序原品种一次合格率大幅提升,质量成本降低15%;A类直供用户合同、主机厂合同交付率达到100%。

(3)推进极致降本,工序降本效果显著。依托日清日结系统,紧盯采购、制造、销售,坚持对标挖潜,以“零浪费”理念层层分解降本指标到岗位。公司吨钢耗电、鱼雷罐周转率、转炉煤气回收、一热轧产量等19项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

(4)持续集中优势力量,打造“明星产线”。以“明星产线”为引领,通过资源、政策等方面的倾斜,在实现经济运行的基础上,大幅提升生产效率,重点指标持续向好。各工序“明星产线”多次刷新产能纪录。

(5)开展精益改革,推动管理提档升级。推进主辅分离、管办分离、专业化整合,机关部门编制优化118个。成立物流中心和资源服务分公司,推进主辅分离,实现物流资源及再生资源的深度整合。全面开展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相关行动,实施108项提升任务,完成率达到93%以上。举办作业长特训营,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红牌作战”活动,发现异常456项,完成整改95%;推进精益课题82项、改善提案1077项。开展“两制一契”创新穿透式考核模式,签订率100%。

(6)守住安全底线,打造现代绿色钢企。按照“四个统一”要求,强化相关方管控,实行“黑名单”制度和区域限制性管理。开展全要素、全流程风险辨识,累计识别安全风险11353项,全部实施动态管理。坚持“六个结合”,树立“主动干、全员干、快速干”理念,大力推进花园式工厂建设。按照“四化”清单总体建设进度完成89%,新增绿化面积29万平方米,绿化率达到14.53%。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和“精品+服务”的发展模式,以建设极具国际竞争力的精品板材基地、国内一流特钢基地和综合服务商为战略目标,发挥战略引领作用,围绕提质增效、品种升级、科技创新、绿色及智能制造等方面,创新经营管理思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绿色化、智能化发展。

1.生产制造能力。以“明星产线”为引领,细化产线分工,推动经济运行。坚持以铁系统为核心,重点抓好铁钢工序衔接,合理匹配钢后工序产线及资源,以提升汽车板为代表的拳头产品增量为主线,持续优化产品和用户结构,推动效益最大化。抓牢质量“生命线”,以公司质量、服务“七条铁律”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推进“体系+精益”标准化建设,提升品牌市场竞争力。

2.装备改造升级。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从公司长远发展出发,统一思想,明确定位,统筹加速推进设备升级改造。2023年公司下达固定资产投资计划15.2亿元,重点实施料场环保及智能化升级、1780产线升级、冷轧总厂一冷轧主体改造和超低排放改造等项目。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严把技术水平关、能源消耗关、环境保护关,关键技术装备水平达到行业先进。目前,炼钢厂5号RH精炼改造、炼钢厂新建三次除尘系统等一批重点工程已经投产,炼铁总厂料场环保改造、能源管控中心能源集控等项目将在2023年9月进入调试阶段。

3.新产品开发能力。成功开发新产品26个牌号,其中24个牌号实现市场销售,同比增加105%。成功开发镀锌高强QP980+Z,使公司第三代汽车用钢家族再添一员。以18CrNiMo7-6为代表的特钢产品,填补本钢风电齿轮用钢空白。孕育首发产品,完成Delta-TRIP780实验室研究及高强高疲劳性能轮辋用钢BG650LW工业化试制。

4.技术创新能力。依托辽宁省产学研用创新联盟平台,开展新产品开发和前沿性技术研究,与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辽宁科技大学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10项。标准方面,起草企业标准60项,在研国际标准2项,在研国家、行业团体标准18项,新发布实施团体标准2项。知识产权方面,上半年受理专利数量210件,授权专利数量100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6件,通过海外专利授权2件。科技成果方面,《基于预氧化技术的集约型超高强钢镀锌双相钢系列产品开发》等9项科技成果获2022年度辽宁省科技进步奖提名,创历史最好水平。《2000MPa热成型钢》荣获第五届中国汽车轻量化设计大赛一等奖,《热冲压钢系列化产品开发》被收录“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先进材料领域。

5.绿色发展能力。按照国家及辽宁省对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政策要求,依托专业规划研究机构,科学编制环保提升规划和项目实施计划,通过清洁生产、三废治理、环保管理、“AAA”级景区花园式工厂建设等全方位绿色化提升,实现环境质量社区化。促进产城融合,力争将公司打造成与城市和谐发展的“生态钢厂”。

6.智能制造能力。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抓手,推进“本钢钢铁产业管理与信息化整体提升项目”销售管理、科研管理、生产管理等10个业务系统的深度应用。推进质量一贯制等智慧质量示范项目和能源集控、铁前集控项目的落地实施,促进公司数字化建设转型。以十四五规划核心指标为指引,推进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等“四化”指标建设,生产单元重点区域产线自控化率提升30%,生产执行系统建设覆盖率达到100%,3D岗位换人率、四化产线及四化工厂的建设完成率提升30%。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宏观经济政策风险

2023年,俄乌战争及地缘冲突持续,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美联储连续加息,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外部出口环境严峻,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国内钢铁行业下游需求总体偏弱,供大于需的市场格局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国内钢铁布局优化调整加速,钢铁企业战略重组持续推进,国内稳增长财政、金融等宏观政策变化将对钢铁行业发展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

应对措施:一是加强国家财政、金融和产业政策研究,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提升政策研究的前瞻性和有效性;二是抢抓宏观政策调整发展机遇,及时优化调整战略规划,聚焦安全、绿色、高效、智能、精品等关键领域,坚持极致思维,深化精益运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打造更多比较优势,不断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努力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2.原燃料价格及供应风险

全球铁矿石供应垄断局面短期内难以改观,国内铁矿石需求对外依存度高,煤、焦等战略资源短板明显,我国钢铁行业“基石计划”实施时间短,钢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较弱。矿石、煤焦黑色系资源金融属性增强,国内外游资投机炒作频繁。节能减排政策持续深化,上游煤焦企业产能受限,内外部多种因素导致原燃料价格高位波动频繁,原燃料价格及安全保供风险增加。

应对措施:一是坚持“预测式”经营采购理念,加强原燃料供给和市场需求分析研判,构建原燃料采购模型,科学把控采购时机,及时调整采购策略;二是加强原燃料供应战略合作,巩固拓展国内原燃料采购渠道,深度聚合原燃料资源,加快形成国内、国外双循环供应链安全保障格局,提升规模采购价格优势;三是优化生产炉料结构,调整原燃料采购结构,合理控制原燃料库存,有效减少原燃料价格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大限度降低原燃料成本。

3.环境保护风险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的推进,环保部门持续增加对钢铁行业污染治理的监管力度,钢铁企业环保投入和运行成本升高,钢铁企业将面临日益递增的环保治理压力。

应对措施:一是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经营体系,即通过装备节能环保升级、先进技术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和污染物综合治理,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二是积极开展产品生态设计和生命周期评价,打造绿色低碳产品;三是加强现有环保设备设施的运维和标准化操作管控,重点强化对大气污染源的监控力度;四是以建设“AAA”级景区花园式工厂为抓手,倾力改善厂区环境。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