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缓解中国教育焦虑的分水岭:从“人人上大学”到“人人上高中”

2023-09-07 17:41:57 来源: 腾讯网

大家好,我是蓝白。

今天聊聊教育。

前几天,教育部发布会上提到了一句话:“将有序扩大优质高中招生规模,解决群众普职分流焦虑问题”。


(资料图片)

注意,这次罕见提及了“解决普职分流焦虑”。

有人说,这是近20年以来,教育领域听到最令人振奋的消息。

单从数据上看,上高中,确实变成了一件比上大学难度更高的事。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发过一个报告,《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其中提到:

全国共有初中5.25万所,初中阶段招生1731.38万人,比上年增加25.94万人;在校生5120.60万人,比上年增加102.16万人。

这5000万在校初中生,可能有将近一半上不了高中。

虽然各地高中录取比例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明确: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按“招生比例大体相当”要求,制定招生计划。

所谓“大体相当”,那就不是50对50么。

也就是说,不管考生如何努力,有一半人,注定只能上职高和技校。

但是,大学呢?

去年全国普通、职业本专科共招生1014.54万人,大学录取率达到了8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9.6%。

这既是“面子”问题,也是“里子”问题。

面子上说:

别人家的孩子上高中,不管结果如何,高低也能上个大学。

自己家孩子上中专,似乎以后只能进社会做底层工作,去拧螺丝开挖机做美容美发。

“里子”上说:

十几岁的年纪,心智还不成熟,鉴于过去这些年中专在大家脑海里“逃课睡觉打架玩游戏”的形象,换任何一个家长,下意识就觉得“这辈子毁了”。

宁可把孩子放到高中里混日子也行,也不能去中专“混圈子”。

上不了高中的恐慌,已经把学校家长学生都搞魔怔了。

胎教,早教,兴趣班,补习班,我听楼下孩子说宁可不过暑假,也不愿意她妈妈带她从早到晚一天串三四个班,古筝体育美术,什么有利咱学啥,啥能加分咱学啥。

对孩子的控制欲极强,幼儿园开始学英语,画个画还考级,小学三年级写作业到半夜,初中更是每天都守着练习册和卷子。

就算家长不愿意卷,也要被逼的不得不卷,我朋友家小学语文考87分,他觉得这不是还可以么,老师郑重其事的找他谈话,谁谁谁人家的孩子怎么样怎么样,听的都头大。

普职分流,真有这么可怕吗?

顺着5:5的数字深挖下去,似乎并没那么可怕。

一方面,普职分流的比例,没有5:5那么夸张。普高一直在扩招,中职一直在缩招。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了“职普比例大体相当”的政策,但现实里,一直都是普高招生更多,真实比例应该是4:6,有的地方甚至能达到3:7。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去年有篇文章,中职招生人数整体呈下降趋势,从2010年870.4万人下降到2018年557万人,2019年以后才开始反弹。

去年,中职招生484.78万人,同口径比2021年减少4.21万人,从2014年-2022年,中职学校数量已经连续9年下降。

职普比与中职招生人数变化趋势相同,从2010年的1.04下降到2018年0.7。

中职缩招的同时,普高一直在扩招。

过去六年,除2018年普高招生人数比2017年少了7.34万人,此后4年年年上涨,2019年比2018年招生人数多46.79万人,2020年比2019年扩招36.9万人,2021年比2020年扩招28.55万人,2022年又比2021年多招了42.59万人。

五年下来,普高扩招总数达到了150多万。

所以,普高扩招是一直暗中存在的事,现在又公开重点强调扩招,接下来扩招人数会越来越多,我们无法预判10年之后会发生什么,但距离“人人都能上高中”的时代,可能不远了。

另一方面,即便40%的孩子们上中职,大部分也不是进厂拧螺丝,而是继续考大学。

北大田志磊的文章里说,中职已经全面高考化,主要目的与方向是升学,不再是就业。

根据他们近1.7万份样本的调查,就业的比例只有35%,有65%选择继续升学,其中有10%上的是本科。

中职上大学最主要的方式,是对口单招、五年一贯制和中本贯通。只有9%的学生选择普通高考,和普高生一起竞争。

这篇文章里有个研究,视角也很独特,地域、家庭条件之间的差别。

比如,东部和中部经济比较好的地区,三分之一的学生直接就业,60%上的是大专,7%左右能上本科。

但这个比例在西部地区,44%近一半的学生直接就业,只有4%的学生能升入本科。

还有,独生子女毕业后直接就业的比例只有31%,有一个兄弟姐妹的就变成了36.1%,两个以上兄弟姐妹的,40.5%都会直接找工作。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啊。

聊了这么多,问题就出在这:

既然普职比并非5:5,中职一直在缩招,高中一直在暗暗扩招,再退一步说,上中专之后也能继续上大学,为啥家长们还是对上中职这么恐惧?

很简单:高中生是一个身份,是孩子能在正常教育体系下成长的身份。

我们不站在宏观的角度,去泛泛而谈职业教育有多么重要,技能型人才有多么紧缺,普职分流参考的是哪些先进国际经验,只谈一条:

“上中专=这辈子就废了”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很难靠“中职也能靠大学”来扭转。

专家们当然可以在电视,在报纸,在媒体采访时侃侃而谈,说什么成功的道路千千万,说什么学校职业不分三六九等,那让他自己孩子上中专试试?

当然,专家们不会怕,他们有路子,有私教,有大把的钱,可以从小鸡娃,上重点中学,上国际学校。

张雪峰说,卷的本质是“没有选择”。

家里没钱没门子,没有选择才会去卷,张雪峰不担心,是因为他已经赚了足够的钱,够孩子买房买车出国,啥也不干,够花两辈子了。

可普通人呢?中国家长谁乐意卷享受卷?

除了抱着“惟有读书高”或者叫“惟有升官发财高”的信念要卷死别人的,我接触到的大部分家长,并没有一定让孩子考985211,只要15-18岁这几年能在安定的环境下不走歪路,人格健全,不上本科也无所谓。

所以扩招这个事还有个魔幻的地方是什么呢?

把那些极少数有能力跳出焦虑圈的孩子们剔除出去,剩下的,就变成了普通家长之间的“利益之争”。

孩子能考上高中的家长,都在极力反对扩招,他们认为中考就是一场“优胜劣汰”的选拔,高中天然就不是人人都能上的。

孩子进不了高中的家长拍手称快,他们认为强制分流对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太过残忍,等到心智成熟,再选人生道路不迟。

你看,这事和双减一样的路数,又变成了互相指责。

从内心里,我是支持双减,支持扩招的。

就像之前有个新闻说住家教师的事,要不要管?

完全不用管,因为对普通人没有任何影响。

普通人介意的:是自己的同事、朋友、亲戚家小孩是否优秀。

介意的是普通学校、普通班前20名学生是否在补课,介意的是能不能考上高中。

普通人房贷车贷996压的喘不过气,别人家孩子还样样压自己一头,当然希望双减。

而一个月能拿出三万块钱请老师住家里的人,本来就跟你我没什么关系。

政策考虑的是橄榄型结构,是要顾及中间阶层的大部分人。对金字塔尖那些人来说,以前没影响,以后也没影响。

讨论这些人,是典型的自我代入,徒增烦恼,浪费精力。

双减和中考是一样的道理,中国人最怕的就是别人压自己一头。

普职分流的问题在于,它把老百姓的攀比心放大到了极致。

在我之上的,都是走捷径的既得利益者,在我之下的,都是自己不努力活该受穷。既怕兄弟过的苦,又怕兄弟开路虎。

哪怕中职也能考大学,还是害怕自己的孩子干那些社会上被瞧不起的工作,大家对中职的刻板印象难以消除。

原来的解决方法是什么?

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职大扩招,发展职教本科,大学继续扩招,拓宽中职的升学路径,来吧孩子们家长们,上中职,你们和普高的孩子都有光明的未来。

比如我们看这些年暴增的高考人数,不是因为高中生变多了,而是中职考大学的变多了。

2019年,中国开始实施“高职百万扩招计划”。

2020年的工作报告又提出,“今明两年继续扩招200万”,结果就是:高职院校,三年累计扩招了413.3万人。

现在各省公布的高考人数,除了参加统考的高中生,还有参加省级春季高考、对口招生考试、高职单招的中职学生。

可事实证明,把中职夸出花说上天,大学扩招到极致,依然无法解决家长们的分流焦虑。

那不如换个思路,既然大学扩招不管用,索性试试高中扩招。

比如这次教育部发布会提到的几个措施:

优质普高扩招,各种资源帮扶县中,建综合高中既教学术课又教技能课,扩建普高校舍增加招生名额。

各种招都用上,不断提高普职比,从6:4到7:3甚至8:2,9:1。

也就是说,分流还会存在,但上高中的门槛,会变得越来越低。

普职分流的焦虑,主打的就是一个延后,从初中延后到了高中,从中考延后到了高考。

所以,这一期的题目是“缓解教育焦虑”,而非根治。

短期的技术手段,无法改变长期的社会思想钢印。

怎么根治?

学历贬值的更狠一点,毕业送外卖跑网约车的更多一点,汽修、美发、改水电、贴瓷砖、木工漆工、工厂流水线招人更难一些,工资更高一些,卷到尽头自然松。

缓解,已经很难了。根治,可能需要十年十五年甚至一代人的时间。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