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5 09:21:31 来源: 腾讯网
传统文化只有与年轻人拥抱,才能在传承中创造出更多可能,焕发新的生命力。
(资料图片)
▲95后女生李莹因发视频吐槽甲骨文专业“冷门”意外走红。图/李莹短视频截图
文 | 赵清源
“每个汉字之所以成为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背后都有一段属于它自己的生命轨迹。”
据央视新闻报道,近日,研究学习甲骨文方向的95后女生李莹,因发视频吐槽专业“冷门”意外走红。视频中,李莹向大家科普“全网最冷门专业”甲骨文的源头、学甲骨文的用途。不少网友在线催更,希望通过学习甲骨文了解文字背后的故事。
1899年,“一片甲骨惊天下”,近代金石学家、鉴藏家、书法家王懿荣发现了甲骨文。1928年,考古人员在安阳市小屯村铲起黄土,掀开3000多年前殷商王朝的神秘面纱。自那时起,几代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和历史学家筚路蓝缕,接力承传,发掘出土了15万多片甲骨,发现甲骨文单字4500多个,其中可完全释读的有1000多字,留下了丰硕成果。
到今天,甲骨的发掘和保护渐渐走上科学规范的轨道,甲骨学研究也逐渐成为国际上的一门显学。然而,和甲骨文在文字、文化、历史等领域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称的是,甲骨文萧疏冷落的普及和推广,甲骨文在公众眼中是一门“可远观而不可亲近”的“冷门绝学”。
我们知道,甲骨文是汉字学的一部分,可是,在现有的教育框架内,不仅中小学语文教师难以胜任传播传统汉字文化的重任,一些大学文科也没有把汉字学作为必修课来开设,通俗易懂且严谨科学的普及教材同样十分缺乏。
与此同时,社会推广方面也明显欠缺。近年来,一些博物馆和电视台开展了甲骨文等古文字的宣传推广活动,但力度显然不够,公众对汉字文化仍知之甚少。如今,大多数甲骨资源仍然收藏在博物馆或发掘单位的库房内,公开展出的较少,公众难以近距离接触。
95后女生李莹正是在上述这种背景下意外走红的,走红的原因正好击中了甲骨文普及推广的痛点——专业的学术背景,现代的新媒介新技术,通俗晓畅的方式和语言。
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展示甲骨文的构形特征和演化历程,李莹生动阐述中国文字的历史源流与现代价值,使观者随着中国文字的发展步伐而前行,感受几千年来中国文字的魅力,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甲骨文就这样在一个个视频中焕新重生。往小了说,这是知识分享,往大了说,这就是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网友的催更也让更多的人看到,历经风雨的甲骨文,今天依然是有魅力的,人们对传统文化是有需求的。
尤其是,作为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和见证,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传承至今,书写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让古老而充满活力的甲骨文“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古代文化从书斋走向大众、展示其独特魅力,“全网最冷门专业”不再是“绝学”,我们需要更多的李莹。
更重要的是,95后女生李莹的意外走红,也让我们看到类似甲骨文这种高冷文化,在当前时代传承与普及的可能性,让我们看到当代年轻人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并不遥远。
事实上,近年来,不论是《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爆红,还是“只此青绿”的惊艳;不论是各地流行的汉服热,还是河南卫视“奇妙夜”的出圈,都告诉我们,在新媒体时代,需要更多的年轻人通过创新的传播思路和方法,让传统文化告别刻板僵化,融合更多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创新形式,让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才能使传统文化变得更加有审美、有活力、精品化,形成良性循环。
历史永远需要新的讲述者,需要一群有着“老灵魂”的年轻人,而传统文化只有与年轻人拥抱,才能在传承中创造出更多可能,焕发新的生命力。更需要把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变成创造力,持续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甘愿投入冷门“绝学”的研究,用他们的钻研和付出,让传统文化再现光彩。
撰稿 / 赵清源(媒体人)
编辑 / 何睿
校对 / 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