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天能股份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3-03-24 19:58:07 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天能股份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资料图)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1、业务进展:整体业绩逆势上扬,盈利能力恢复

2022年,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内经济下行,对我国经济稳定运行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困境之下,公司紧紧围绕既定战略方针,审时度势,统筹把握,实现了业绩的逆势上扬。报告期内,公司实现销售收入4,188,237.46万元,同比上涨8.18%,实现归母净利润190,818.57万元,同比上涨39.35%。

(1)铅蓄电池业务:动力电池稳中精进,铅炭储能蓄势待发

总体而言,电动轻型车作为我国国民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市场需求刚性,铅蓄电池凭借高性价比、高安全性等因素,仍然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作为公司基石业务,铅蓄动力电池在2022年仍然保持了稳步提升的态势。一方面,公司持续巩固与主流电动轻型车生产厂家紧密的合作关系。与此同时,面对庞大的替换市场,公司通过3,000多家经销商组成的完善的销售服务网络,触达全国数十万家门店,为终端用户提供维修、更换等全方位服务。2022年公司实现电动轻型车铅蓄动力电池销售3,603,488.42万元,同比上涨11.40%。

2022年,伴随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推动了我国储能产业的规模化扩张,这也为铅炭电池技术在储能业务领域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报告期内,公司完成铅炭储能收入16,535.40万元,较上年增长238.57%。此外,公司于2022年12月12日对外披露了与长兴太湖能谷科技有限公司达成的《储能项目战略采购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未来三年太湖能谷在其所实施的储能项目(含公司下属生产基地)中,采用天能股份的铅炭电池电芯总量合计不低于30Gwh。

(2)锂电技术创新,业务高速增长

2022年是公司锂电产业迅速发展的一年,伴随公司锂电产能的释放和持续的研发投入及引入行业高端技术人才,公司锂电业务实现了技术研发的快速突破和业绩快速增长态势。报告期内,电芯领域,公司已成功实现了180Ah电芯的量产以及280Ah电芯的出样。模组及系统开发领域,公司已实现开发了应用两款电芯的5款风冷模组,4款液冷模组,并根据客户订单情况完成相关国标与UL认证。此外公司在技术上成功攻克了容量标识标准、电芯配组标准、1500V高压安全、5000V静电击穿、无模组PACK振动和有模组预紧力循环等相关技术。依托于公司技术的创新,公司在市场推广也取得成效,报告期内,公司共完成锂电业务收入164,368.38万元,同比增长64.93%。

从细分领域来看,2022年,公司共完成锂电轻型车动力电池业务64,222.12万元,储能业务营收56,278.10万元。公司将储能业务视为公司锂电业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也将集合公司市场、品牌、技术等一系列资源,加速锂电储能市场渗透。

(3)氢燃料研发、应用双主线同推进

报告期内,公司氢燃料聚焦产品研发,实现公司技术领域的不断突破,在电堆、膜电极、催化剂等领域都取得阶段性成果。2022年,公司实现氢燃料电池营业收入6,410.60万元。公司加大新品研发力度,搭载公司自主研发的金属板电堆的大功率氢燃料电池发动机T-70成功上榜湖州市首台(套)产品,公司的高性能低铂燃料电池膜电极组件荣获省级工业新产品,自主研发的135KW系统产品顺利通过第三方测试验证,一体化控制器产业化筹备工作已启动;公司系统产品80KW发动机、160KW发动机已完成设计开发,并于2023年初顺利通过第三方测试验证;公司100KW电堆产品通过功能测试,各项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此外,公司参与制定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产品碳足迹评价导则》(T/DZJN98-2022)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行业绿色工厂评价要求》(T/DZJN99-2022)两项标准正式发布。公司在高工氢电举办的年度创新技术颁奖典礼上,荣获“2022年度创新技术”金球奖。

产业领域,公司年产能3,000套燃料电池系统及零部件的沭阳基地,已顺利完成主体工程建设,2023年将正式投产使用。在产线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公司也加快了整体产业布局,积极开展物流车、装载机、重卡、船舶等相关应用领域的探索,并与厦门金龙、格润时代、国鸿氢能等强化了产业合作。

(4)加快新型电池布局

针对钠电,2022年公司成立浙江天能钠电科技有限公司,标志着钠离子电池产业化正式落地实施。报告期内,公司成功推出钠电电芯产品,电芯循环次数的实验室测试数据超过2,000次。产能方面,2022年公司已建成300MW中试产线,持续推进整体产能爬坡工作。市场拓展领域,公司将钠电聚焦于动力应用领域和储能领域,并积极与下游客户开启联合应用匹配开发、产品验证导入等工作。

(5)海外市场布局成效初显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坚定“走出去”的全球化战略,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报告期内公司首个海外制造中心落子越南,对于公司全球化发展具有里程碑式意义。2022年,公司完成海外业务营业收入规模36,693.21万元,同比增长47.97%。

2、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彰显创新特质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实业+科技+资本”三轮驱动的发展战略:高度重视科研工作,持续加大整体研发投入,增强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坚定将科技创新作为公司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核心竞争力。2022年公司研发费用为152,625.49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78%。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共获得3,382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660项,共计有14项专利荣获国家级、省级专利奖项,其中9项发明专利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公司先后独立或牵头承担了15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项国家星火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项目及多项省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3、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提高组织能力

天能股份始终把人才作为支撑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2022年,公司持续健全人才选用机制,坚持自主化培养、高端化引进、市场化选用、差异化考核,加快培育和打造具有全球视野、战略思维的高层领导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复合型管理人才、高素质技能人才团队,为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供有力支撑。形成“人才能力+职业素养+综合能力”培育机制和“能力素质模型体系+人才发展体系+三级人才培养体系”,用体系牵引人才成长。

4、持续规范内部治理,做优信息披露工作

报告期内,公司严格按照《公司法》等相关规定,建立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及运行机制。建立并完善了《股东大会议事规则》、《董事会议事规则》、《监事会议事规则》等制度和相关工作流程。并根据股东大会、董事会、管理层决策权限,制定审批权限,基本实现公司各层面的决策审批事项全覆盖;治理制度和规则覆盖、贯彻至所有的全资、控股子公司,对权限事项的申报、审核、审批等的流程做出了明确、清晰的规定;执行上,通过董事会等各类会议的定期召开,通过对会议事项的密切督办,实现公司治理的深入贯彻和执行。

2022年,公司共召开1次股东大会、8次董事会、6次监事会、7次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组织董监高培训及公司核心岗位人员合规培训2次。

此外,公司致力于健全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事务管理制度和内部信息沟通机制,始终秉持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公平的原则,坚持给投资者一个真实透明的上市公司。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1、主要业务

公司是一家以电动轻型车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为主,集电动特种车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汽车起动启停电池、3C电池等多品类电池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国内电池行业领先企业之一。公司坚持科技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理念,形成了铅蓄电池和锂离子电池协同发展及氢燃料电池等新型电池储备发展的电池产品体系。

2、主要产品

公司产品现已应用于日常出行、物流快递、仓储搬运、环卫清洁、旅游观光等交通工具动力系统及起动启停系统,以及各类通信、电力、铁路、数码等储能电池及备用电池系统。其中,动力及储能电池为公司主要产品。依托领先的技术实力、突出的品牌形象、高效的产品销售体系以及布局全国响应及时的服务系统,公司在电动轻型车动力电池领域已建立领先的行业地位,为广大人民群众低成本、可循环、高效率的绿色低碳出行做出贡献。依托于公司铅锂协同的产品优势,在全球储能市场快速发展的机遇下,公司致力于成为储能行业的领军企业。

(二)主要经营模式

1、研发模式

在研发方面,公司高度重视技术研发工作,通过长期积淀,现已形成“总部研究院+事业部技术中心+生产基地技术部”三级研发架构,植根铅蓄电池业务,大力发展锂电池业务,持续探索燃料电池、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通过不断加强整体的研发投入,公司将持续保持行业技术领先的优势。

2、采购模式

在采购方面,公司主要实行集中采购模式,由公司采购管理中心进行统一采购并统一进行供应商管理工作,包括供应商寻源与引入、采购价格政策的制订、供应商业绩评估管理、合同、订单以及采购款的统筹安排等。

3、生产模式

在生产方面,公司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引进智能制造设备、建立针对产品全周期制造过程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以提升精益化生产能力和产品技术含量,目前已具备较为完善的生产管理体系。同时,根据不同产品下游业态的不同,公司制定了备货式和订单式等差异化的生产模式。

4、销售模式

在销售方面,针对动力电池存量替换市场和新车配套市场两个市场客户的不同特点,公司采取“经销+直销”相结合的销售模式。在存量替换市场,公司主要采取经销模式,利用分布全国的经销商及其覆盖的终端渠道,将产品快速、精准地销售给最终消费客户并提供便利、及时的售后服务;在新车配套市场,公司主要采取直销模式,公司直接将电池销售给整车厂商,并负责客户的日常维护。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1)行业的发展阶段

1)电动轻型车电池领域

在排放政策及电池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全球电动轻型车的销量近年来迅速增长,电动轻型车成为人们安全出行的一个重要选择。灼识咨询数据显示,全球电动轻型车的销量从2016年的4,650万辆增加到2021年的7,010万辆。其中,中国是最重要的电动轻型车市场,其总销量在2021年占全球总销量的85.7%。据中国自行车协会数据统计,2022年我国电动自行车产品累计销量约5000万辆,社会保有量已达3.5亿辆。

在海外市场,由于印度和越南等发展中国家减排政策实施严格以及经济快速增长,电动两轮车市场也十分广阔。国际市场研究机构ResearchandMarkets预测,到2027年,电动两轮车全球市场规模将从2022年的497亿美元增至806亿美元,平均复合年增长率达10.2%。

2)储能电池领域

随着全球能源消费结构加快向低碳化转型,新能源发电占比逐渐提升。由于新能源发电存在波动性和间歇性等问题,储能技术逐渐成为新能源电网系统保持稳定的必要条件。在新型储能中,电化学储能以效率高、建设周期短、技术适应性强等优势,发展十分迅速。铅炭电池以及锂离子电池的规模化生产,制造工艺的不断完善,生产成本的持续下降,推动了电化学储能在电网系统中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密集出台与储能相关的政策,为我国储能行业发展保驾护航。国家层面,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将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其中电化学储能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基本满足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求。各省份规定了保障性规模内的强制配储要求,强制配储带来国内储能市场快速增长。此外,国家能源局发布的《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2022年版)(征求意见稿)提出,中大型电化学储能电站不得选用三元锂电池、钠硫电池,不宜选用梯次利用动力电池,上述政策进一步支持了铅炭电池在储能场景的发展与应用。

根据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全球储能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底,中国已投运的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达59.4GW,其中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12.7GW。据国家能源局介绍,以锂离子电池为主,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态势明显,截至2022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中,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94.5%。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6.9GW/15.3GWh,与2021年同期相比增长率均超过180%。根据《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GW以上,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随着“双碳”战略下储能需求的扩大,储能技术性能的改进与成本的持续降低,加以政策支持,储能电池产业将御风而行,迎来高速发展。

3)起动启停电池领域

近年来,中国汽车行业市场稳健发展,起动启停电池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同比增长3.4%和2.1%,延续了2021年的增长态势;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上涨96.9%和93.4%,持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得益于汽车产销量的上涨,我国汽车保有量继续上升。公安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全国汽车保有量达3.19亿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310万辆。

由于铅蓄电池在大电流放电性能以及成本方面具备优势,因此铅蓄电池在起动启停市场目前仍占据主导地位。灼识咨询数据显示,在中国汽车行业稳定增长的推动下,起动启停电池铅蓄电池的出货量从2016年的70.0GWh增加到2021年的107.8GWh,2016年至2021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9.0%,预计2026年将达到140.3GWh。

4)特种动力电池领域

特种工业车辆广泛应用于仓储物流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目前工业车辆产品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明显,新能源工业车辆需求快速增长。

2022年,在内需不足的影响下,工程机械行业整体销量增速放缓,但是电动工业车辆销量逆势上升。《工业车辆市场及未来展望》报告显示,根据至今为止全球的销量情况以及发展逻辑,预计2022年工业车辆全球销量与2021年基本持平。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对我国33家叉车制造企业统计,1-12月份累计销售叉车1,047,967辆,同比下降4.68%,其中国内销售686,426辆,比2021年下降12.40%,出口361,541辆,比2021年增长14.50%。锂电池叉车销售数量为433,410辆,比2021年增长30.29%。

随着制造业景气度的回暖,下游需求将持续恢复。如今,电动化、智能化发展已成为工程机械新的发展趋势,电动工业车辆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

5)氢燃料电池领域

氢能源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可再生能源,在解决能源危机、减缓全球变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对于“双碳”的布局力度不断加大,2022年我国氢能产业政策的“1+N”体系已搭建完毕,在氢能五大示范城市群的推广效应下,氢能源的开发、利用逐渐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产业化进程不断深入。

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的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球燃料电池车保有量达到6.7万辆,同比增长36.6%,其中我国燃料电池车保有量为12,682辆。根据中汽协数据,2022年全年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3,236辆和3,367辆,同比分别增长105.4%和112.8%。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并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

未来,在“十四五+双碳”的推动下,氢燃料电池行业将高速发展,市场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灼识咨询预测,从2021年到2026年,预计中国汽车燃料电池装机容量将以113.6%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2026年将达到7,679.8MW。

6)钠离子电池领域

近年来,我国已出台多项鼓励政策,以支持钠离子电池行业的工业化及商业化。2022年6月,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加强可再生能源前沿技术和核心装备的开发,支持钠离子电池等高能量密度储能技术的研究。此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国家能源局于2022年2月发布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及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21年10月发布的《关于在我国大力发展钠离子电池的提案》均指出,应加强研发钠离子电池及其他新电池,以促进中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钠离子电池具有成本低廉、安全性高、低温性能好等特点,目前钠离子电池还处于产业化初期,但叠加政策推动以及市场需求,钠离子电池商业化将加速落地,未来将会作为其他品类新能源电池的有效补充。

(2)行业基本特点

1)铅蓄电池行业基本特点

a.行业格局稳定,马太效应显著

铅蓄电池的主要应用包括动力、起动启停、储能和备用,近年来,全球铅蓄电池出货量稳步增长,其中,铅蓄动力电池是目前铅蓄电池最大的应用场景。铅蓄动力电池由于其绿色、低成本、可循环及温度适应性好等特点,已成为中国百姓出行重要的消费品。近年来,我国政府陆续出台多项政策以规范并支持铅蓄电池产业发展。从2008年至今,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行业协会等部门及组织先后出台了多项电池行业的专项规划和包括蓄电池行业在内的产业发展调整纲要,包括但不限于《关于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电池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等,该等政策及规划总体支持铅蓄电池行业的发展,并鼓励电池产品结构的优化,推进产业的升级与产品升级,巩固我国铅蓄电池世界产量第一地位,重视与促进超大规模企业形成与发展、推动企业创新技术与产品、知名品牌以及高端人才队伍的培育或培养,不断夯实行业做“强”的基础。

b.各方面技术进步推动行业持续发展

铅蓄电池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依靠科技创新的不断推动,各领先企业积极增加研发投入,以进一步提升铅蓄电池产品的性能。近年来,许多与铅蓄电池有关的新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实现了商业化。例如,铅炭电池是在传统铅蓄电池的负极材料中加入活性炭而形成的,它不仅具有铅蓄电池的优点,如可回收性和高安全性,而且还具有更大的容量和更多的循环次数等特点。目前,在电化学储能项目领域,铅炭电池已被广泛用作储能电池。随着铅回收技术的不断提升,再生铅冶炼企业进一步提高了铅回收比例以及冶炼质量,使得铅蓄电池制造企业能够获得充裕且优质的金属铅。而由于业内加强了对新型产品、先进制造技术、节能减排等技术的攻关和应用推广,行业内主要企业已开始使用铅钙合金等绿色环保的材料制作极板;采用电池内化成工艺逐步淘汰了极板槽化成工艺;对熔铅炉进行密封处理,添加自动温控等措施,并积极引进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制造设备;采用智能型全自动生产工艺进行铅粉制造,使得产品品质以及生产效率获得较大提升。未来,我国铅蓄电池技术将持续精益,铅蓄电池持续向高性价比、高安全性以及高比能量不断发展的同时,亦将朝着可标识、可远程控制、物物互联等智能化的方向前行。

c.制造设备不断升级

近十年来,我国制造铅蓄电池的装备快速升级和发展,从传统的手工制造工艺转型升级至机械化、自动化生产,一锅多机的铸板机,大吨位铅粉机,真空和膏高速涂板及组装铸焊自动生产线等被广泛应用,同等产能情况下能耗降低且更加环保,同时节约了人工,提高了产品性能的一致性与稳定性。随着工业4.0发展概念以及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推进,铅蓄电池行业将加快由传统制造模式向智能化制造模式转型迈进的步伐,同时加快数字化、网络化管理系统的创新应用,加速生产过程高效化、自动化、智能化以及清洁化,向实现智能工厂的目标不断前进。近年来,随着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铅蓄电池生产商可以实现柔性生产。因此,制造过程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将成为中国铅蓄电池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2)锂离子电池行业基本特点

a.已形成多条技术路径共同发展的业态

锂离子电池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可以应用在电动轻型车、乘用车、工业车辆、3C数码、储能电站、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由于锂离子电池根据形状及封装形式的不同,分为圆柱、方形和软包电池。方形电池通常使用铝材或钢材作为外壳,采用卷绕和叠片两种不同的工艺;圆柱电池主要以钢材作为外壳,主要采用卷绕工艺;软包动力电池采用铝塑复合膜作为外壳,主要采用叠片工艺。同时,锂离子电池根据正极材料主要成分的不同,又可成为三元锂电池、锰酸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以及镍钴锰酸锂电池等,该等电池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及成本上存在差异,依其各自优势有着各自的适应领域。

b.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成为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电池产业新技术逐渐迈向成熟,锂离子电池的无模组设计、刀片电池、弹夹电池等系统结构创新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高镍无钴电池、固态/半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取得突破,锂离子电池的能量水平不断攀升。此外,政策方面,锂电产业的安全法规逐渐完善,行业监管日趋严格,动力锂电池的安全标准体系也不断丰富和完善。产业方面,高度重视研发安全高效的电池成为业内共识。面对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的快速发展,锂离子电池在高安全、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和快速充电等方面的表现受到消费者关注,也成为各电池企业研究的热点。

c.新能源汽车与储能产业快速发展,带动锂电池需求提升

从应用领域来看,新能源汽车与电化学储能的共同作用,带动了锂电池需求的大幅提升。随着“双碳”战略目标的实施,锂电产业在智能电网、间歇性能源储能、清洁终端能源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燃料电池行业基本特点

a.政策支持,发展提速

2022年,中国首个氢能源产业中长期规划出台。为促进氢能产业规范有序高质量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了对氢能发展的整体布局,明确氢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是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此外,多地氢能政策也密集上马,涉及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加氢站建设、产业链打造等多个领域,2021年至2022年,国家五部委先后批复京津冀、上海、广东、河北、河南五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不断推进氢能及燃料电池的推广和应用。除扶持政策之外,各地也陆续出台氢能产业相关的补贴措施,扶持氢能项目和工业园区建设,并以此带动氢能产业链中各级企业的发展。

b.国产化进程加速,助力燃料电池降本增速

电堆是氢燃料电池整车制造的核心,核心原材料生产制造技术突破是我国燃料电池产业降本的关键。现阶段我国已实现膜电极制备、双极板、电堆组装、辅助系统的零部件级别自主化。

随着“十四五”、“双循环”等政策推动下,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将加速核心部件国产替代。

c.应用前景广阔,商业化进程加速

氢能在交通、工业、建筑和电力等诸多领域均有广阔应用前景。目前,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已超万辆,随着燃料电池汽车在公共交通、货运物流等多元应用场景的运用,燃料电池商用车型的经济性将逐步贴近和满足商业化市场需求。目前,氢能重卡被认为是国内燃料电池率先实现商业化的细分市场之一,随着各地推动燃料电池车辆示范应用步伐的加快,2022年氢能重卡商业化交付投运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3)行业主要门槛

电池行业发展的驱动力之一为技术创新。电池材料的研发、电池结构的设计涉及材料学、化学、物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需要大量基础性研究和完整研发体系的支撑,特别是在提升电池比能量、提高电池循环使用寿命等前沿领域,更需要技术的积累与突破;电池产品的制造工序也较为复杂,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工序以及合金配方比例等生产工艺,对于提升电池产品性能具有重要意义,而该等生产工艺均需要长时间的测试、探索,才能提高生产效率并保证产品的一致性。因此,行业内企业必须具备充足的技术储备和匹配的生产工艺,才能适应市场竞争需要,从而对新进入者形成较高的技术壁垒。

为引导电池行业健康发展,工信部下发《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1年本)》和《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2021年本)》,对锂离子电池产业布局和项目设立、工艺技术和质量管理、产品性能、安全和管理、资源综合利用及环境保护、卫生和社会责任、监督和管理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引导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公司深耕电池行业二十年,始终坚持科技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铅锂协同优势,以技术研发体系为基础,不断夯实绿色智能制造体系、市场渠道体系、品牌管理体系、信息技术体系协同作用构成的综合竞争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偏好的转型升级,公司在积极优化智能化制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品牌效应,增强用户粘性。

在铅蓄电池领域,公司业务涵盖绿色动力(601330)、储能备用、起动电池和智慧能源等全系列的应用领域,形成了以绿色动力电池板块为核心,储能备用等板块快速增长的产品架构体系。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已建立覆盖32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超过3,000家经销商及数十万家门店的营销及售后一体化网络,是铅蓄电池行业的龙头企业。报告期内,公司业务规模与盈利水平持续增长,电动轻型车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地位进一步巩固。在储能领域,公司已经开发了多层次的储能产品,能够为客户提供差异化解决方案。公司储能业务范围涵盖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目前已与国家电网、华能、大唐等大型能源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未来,公司将持续加码储能新赛道,专注于系统性谋划储能技术创新,从推动多元化技术开发、突破全过程安全技术、创新智慧调控技术三个层面全面进行部署,集中技术攻克难关,着力打造公司第二增长曲线。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1)铅蓄电池

铅蓄电池经历了150年的发展,不论是产品种类还是性能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产业发展也进入成熟的阶段。近年来,新经济的蓬勃发展带动短途配送及快递行业对电动轻型车的需求,同时也带动了终端消费者一人一车的出行方式。依据个人消费者日常通勤使用频率,铅蓄电池每2年需要更换一次,撬动更为广阔的电池替换市场。在此背景下,电动轻型车动力电池市场将稳定持续增长。

近年来,我国密集发布政策支持储能业务的发展。国家能源局于2022年6月发布《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2022年版)(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支持铅炭电池在储能场景的发展。铅炭电池凭借成本低、安全性高、低温性能好等特点,作为储能行业重要的技术方向,将在新型储能领域中大有可为。

未来,在铅蓄电池行业,其可持续发展需依靠科技创新的不断推动。随着工业4.0发展概念的推进,铅蓄电池行业将加快由传统制造模式向智能化制造模式转型迈进的步伐,同时加快数字化、网络化管理系统的创新应用,加速生产过程高效化、自动化、智能化以及清洁化,向实现智能工厂的目标不断前进。

(2)锂离子电池

随着锂离子电池核心技术的突破以及产业链的日趋成熟,我国锂电产业在政府导向下的示范运行,向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快速发展。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以及环保政策的双重推动下,锂电行业将迎来跨越式发展期。高工锂电(GGII)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锂电池出货655GWh,同比增长100%。根据EVTank发布的《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3年)》,磷酸铁锂电池出货量远超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凭借其成本优势及性能改善稳居主流地位。2022年锂离子电池原材料价格高企,实现材料体系、封装工艺等技术创新将成为降本重要手段。

(3)以燃料电池、钠离子电池为主的新型电池

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基于燃料电池清洁高效等特点,已成为全球多国打造“氢能社会”的重要抓手,与此同时,我国关于燃料电池示范应用补贴政策以及各地方的氢能产业政策规划也在不断完善。目前我国燃料电池推广应用已经逐步从示范运营阶段过渡到商业化的起步阶段,其中商业化进程最快的为车用领域。随着各地燃料电池示范和推广逐渐提速,2022年燃料电池车落地规模逐渐起量,而基于长途和重载的应用,以及政策和整车应用方面的要求,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已然成为燃料电池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在技术性能方面,目前全球致力将低铂载量、高性能、低成本的膜电极,高导电、导热能力的双极板和气体扩散层作为燃料电池主要的发展方向。

凭借资源广、低成本、性能稳定、高安全性等优势,钠离子电池成为国内发展新一代综合性能优异的电池产品的突破口。近年来,工信部及国家发改委已出台多份文件,为钠离子电池的产业规范化发展、行业标准化制订等领域提供了支持与指导意见。随着产业化的落地,钠离子电池应用场景将逐渐明确,有望在储能、商用车以及部分乘用车领域成为锂电池的有效补充。

(四)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公司作为一家技术引领型新能源企业,坚持探索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始终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工作,将技术创新置于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公司积极推进多技术路线布局,不断完善研发体系,已形成“总部研究院+技术中心+生产基地技术部”三级立体化研发架构。通过不断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充分发挥产、学、研一体的优势,目前已积累铅蓄电池、锂离子电池及以燃料电池、钠离子电池为主的新型电池技术的多项核心专利,科技创新能力突出。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共获得3,382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660项,共计有14项专利荣获国家级、省级专利奖项,其中9项发明专利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公司先后独立或牵头承担了15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项国家星火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项目及多项省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与此同时,公司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引领并促进行业标准化建设的工作,截至2022年12月31日,我们共参与起草和颁布了铅蓄电池和锂离子电池行业的3项国际标准、80项国家标准、39项行业标准和53项团体标准。

公司一直深耕新能源领域,除了积极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还通过不断自主创新提升企业综合实力。近年来,公司不断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新产业板块动能澎湃,同时公司研发团队规模及实力都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技术实力的提升带动了规模实力和品牌影响力的不断增强。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多年来,公司始终坚持科技创新驱动企业发展的理念,始终将技术研发创新置于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位置,不断提高自主研发和知识产权战略布局等综合实力。在从传统制造业企业向科技创新型新能源企业转型的大背景下,公司已褪去铅电独舞的光环,逐步发展出铅锂协同、氢燃料、钠电等侧翼补充的新能源电池技术阵型,并在出行、储能等领域付诸实践。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及其子公司累计拥有专利共3,382项,其中发明专利660项;报告期内新增知识产权申请数量720项,其中发明专利新增申请数量为239项。

3.研发投入情况表

4.在研项目情况

5.研发人员情况

公司核心技术人员的认定情况说明

为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加强研发团队实力,确保技术升级和研发目标实现,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并经管理层研究,结合专业背景、任职履历、未来对公司研发项目和业务发展的领导及参与情况等因素,公司于2022年3月30日召开的第一届董事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新增认定核心技术人员的议案》,同意新增认定李国华先生、何广先生为公司核心技术人员;经2022年10月10日召开的第二届董事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新增认定核心技术人员的议案》,同意新增认定李伟先生、ChunchuanXu(徐淳川)先生为公司核心技术人员。

公司核心技术人员认定依据及程序:

(1)拥有与公司业务匹配的专业、资历背景;

(2)目前在公司研发等岗位担任重要职务或具有相应技术能力或经验。

公司核心技人员皆具备核心技术人员认定依据以及符合认定流程。

6.其他说明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技术研发体系优势

公司深耕电池行业多年,始终坚持以技术创新为根本,现已形成“总部研究院+事业部技术中心+生产基地技术部”的三级研发架构,不断巩固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公司不仅在主流产品铅蓄电池和锂离子电池领域中掌握了石墨烯复合材料、多元复合稀土合金、超能锰铁锂等新型材料技术,还积极面向电池新材料科技前沿,持续探索铅炭电池、纯铅电池等新型材料铅蓄电池以及燃料电池、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新一代电池的前沿技术。同时,公司不断优化调整电池结构,目前已推广汇流排整体铸焊、直连的结构。公司还积极面向新结构铅蓄电池研究前沿,研发储备了管式、双极性、卷绕式、铅布水平等新型结构技术。在锂电池方面,公司采用了圆柱、方形铝壳以及软包电池多轮驱动的技术路径,以符合不同客户的多元化需求。在氢燃料电池方面,公司在催化剂、膜电极、金属板、石墨板和仿真设计上不断探索优化,自主研发覆盖各个应用场景的多元化电堆产品。

2、绿色智能制造优势

依托科技创新与长期积累的制造工艺体系优势,并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实施精益化流程管理,公司打造了绿色生产和智能制造并举的制造体系。铅蓄电池方面,公司在全行业率先启动设备升级,通过自主设计、委托开发等合作方式,配置了连铸连轧、全自动化铸焊、自动机械装配、自动包叠、全水浴电池内化成等先进生产设备;锂电池方面,公司建设了高洁净度、精准湿度控制的自动化生产线,深入优化了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同时,公司依托生产大数据和MES系统,提升了产线的柔性化、流程的精益化,引领行业精益制造水平。公司通过清洁化生产与封闭式生产,不断打造绿色车间、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包括天能帅福得在内的多家子公司获得绿色工厂等荣誉,有力推动了绿色经济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生态效益。

3、市场渠道体系优势

通过多年积累,公司已建成覆盖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超过3,000个经销商的营销及售后一体化网络,并借助该网络链接数十万家终端网点。借此,公司可快速地将产品、服务及品牌理念传递给终端客户。同时,公司在浙江、安徽、河南等需求旺盛地区就近建立了生产基地,在缩短与主要消费市场的物理距离的同时,辅以高效的物流体系,运输时间大大缩短,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此外,公司的经销商网络和终端网点是公司售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者可以就近实现电池的检测、维修和更换。公司借助于信息化系统、经销商网络,搭建了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确保电池维护的效率及效益。

4、铅锂协同优势

公司通过采用“LMFP+”等多种先进材料、BMS多重保护、耐高温阻燃材料、高镍包覆型复合材料、电化学技术的优质能源效率等技术手段实现了电动车动力电池、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模组、储能系统等多项锂电产品的性能提升。公司具备铅蓄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双技术路线,将充分发挥铅锂协同的优势,在新能源动力电池、储能等多样化的应用领域有针对性地提供解决方案。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四、风险因素

(一)尚未盈利的风险

(二)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三)核心竞争力风险

1、新产品技术替代的风险

公司现已形成了铅蓄电池和锂离子电池协同发展及氢燃料电池等新材料电池储备发展的产品体系,应用领域涵盖动力、起动启停、储能、3C及备用。截至目前,铅蓄动力电池和锂离子电池是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报告期内市场需求量总体稳定增长。若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其他新型电池出现重大技术突破,公司未能及时响应市场,公司将面临主要产品技术替代进而对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的风险。

2、核心技术泄密与核心人员流失风险

电池制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依托于材料配方、产品结构、制造工艺等方面的核心技术及专业的研究技术人员。公司经过长期发展,积累了多元复合稀土合金技术、低温电池技术、长寿命及高比能量电池制造技术、高能量密度电芯技术等核心技术,若未来出现因人才竞争加剧导致公司核心技术人才持续流失、或保护措施不足导致核心技术泄密,将对公司的产品竞争力和持续创新能力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存在公司业绩受损的风险。

3、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风险

公司需持续进行研发投入以保持自身行业地位及产品竞争力。由于新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存在投入大、周期长的特点,且研发结果存在不确定性,如公司前期研发投入无法实现相应的技术成果,未能持续改善产品性能及降低成本,或研发速度及产业化速度不及行业内竞争对手,又或公司研发的产品或技术未符合消费者实际需求,则可能逐渐弱化公司竞争优势,使得公司产品趋于同质化从而对公司的市场地位和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四)经营风险

1、经销商管理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采用经销模式覆盖电动轻型车动力电池存量替换市场,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的经销商数量超过3,000家,若个别经销商未按照约定进行销售、宣传,或者未来公司管理及服务水平的提升无法跟上经销商数量增加的速度并出现对部分经销商管理和服务滞后,将对公司品牌形象和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如果个别经销商因自身的不合规运作而受到相关处罚,也会对公司在该地区的销售产生短期的不利影响。

2、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风险

公司主营的铅蓄电池产品主要原材料为金属铅及铅制品,占产品成本比例超过70%,公司产品终端销售价格与主要原材料价格存在一定的联动机制。但实际经营过程中,由于产品存在生产周期以及公司预设安全库存等因素,公司需要提前采购一定量的铅,而产品销售时所参考的铅价往往无法与铅采购价格完全对应,故存在一定的价格风险敞口。同时若铅价短期大幅波动,下游客户可能因此调整采购方案或降低采购需求,导致公司无法有效的通过铅价的联动机制将铅价变动风险转移至下游客户,将可能对公司经营业绩带来较大不利影响。

此外,其他原材料如塑料件、极板、锂电材料等的价格波动,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因此,公司存在原材料价格短期剧烈波动对短期内的利润水平造成较大影响的风险。

3、产品质量与安全生产风险

公司生产规模较大、生产流程较为复杂,产品质量控制涉及环节多,管理难度大,产品的生产过程不能完全排除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且易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或无法事先预见因素的影响,不排除由于不可抗力因素、使用不当及其他人为原因等导致的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且由公司承担相应责任,并对公司的业务、品牌、效益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对公司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的风险。

4、环境保护及职业健康风险

公司总体生产规模较大,员工数量众多,生产过程及环境控制相对复杂,若出现因设备故障、人为操作不当、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事件导致环保设备不能有效运行,环境保护、职业健康管理等相关规定未能得到有效落实等偶发情形,将可能对环境或员工职业健康构成不利影响,并可能因此被政府有关监管部门处罚、责令整改或停产。因此,公司面临可能发生环境保护、职业健康等方面事故而遭受损失的风险,也面临因相关事故受到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处罚的风险。

5、天能帅福得合资风险

2019年11月,公司与世界500强企业法国道达尔集团旗下帅福得(SAFT)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通过合资公司天能帅福得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开展深入的合作。但若出现两国外交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双方经营理念无法融合、或双方合作产生纠纷等原因致使合作进展缓慢、停滞或取消,又或双方合作项目经济效益未达预期,则可能会对公司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6、存货管理风险

从原材料采购到车间领用,经各生产工序间流转,进入成品库,最终到货物交付客户的过程往往决定了公司的存货规模及对营运资金的占用规模,同时经营周期内的市场环境变化也让公司面临着一定的存货跌价风险。若公司产品结构发生变化导致生产和发货周期变长,或存货管理水平无法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或因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及竞争加剧导致存货变现困难,则公司存货周转速度将下降,增加了营运资金占用规模和存货跌价风险敞口周期。

(五)财务风险

1、流动性风险

为抓住市场机遇,公司报告期内主要围绕铅蓄电池进行扩张,并逐步加深锂电业务布局以及燃料电池等探索,产销规模稳定提升。受限于融资渠道,公司主要利用自身经营积累和银行间接融资实现自身发展,报告期末本公司资产负债率为56.53%。出于节约融资成本和提高融资效率等方面考虑,公司的融资方式以短期负债为主,报告期末流动负债在负债总额中的比例为89.36%,流动比率为1.36。

如果受国家宏观经济形势、法规、产业政策等不可控因素影响,公司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变化,或因新增对外投资未达预期回报,亦或其他原因导致公司未能获得足够资金,公司将存在因授信额度收紧、融资成本大幅度提高等因素带来的短期流动性风险。

2、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下降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情况总体良好。若未来公司业务规模因市场需求变化、新产品替代、公司技术进步无法跟上行业发展水平等因素不再增长,亦或是公司对上游供应商的谈判能力减弱,则公司存在经营活动现金流下降的风险。

(六)行业风险

1、行业政策风险

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电动轻型车领域,电动轻型车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绿色、便捷出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司存在着因行业政策发生变化带来的行业整体发展风险。

2、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公司是国内电动轻型车动力电池龙头企业,该行业目前仍有部分全国性以及较多的区域性竞争性品牌。如果该等竞争性品牌通过产品、服务以及渠道创新与优化,不断扩大自身经营规模,而公司在产品、服务以及渠道上不能以有力的条件进行有效竞争,或者部分竞争性品牌实施恶性价格竞争等特殊竞争手段,公司未能进行有效应对,则公司存在着市场份额下降、经营业绩增速放缓甚至下滑的风险。

(七)宏观环境风险

1、税收优惠政策变动及消费税率变动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及部分子公司依法享受了高新技术企业的所得税优惠,如果国家调整相关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政策,或公司由于无法继续保持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等原因无法继续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则有可能提高公司的税负水平,从而给公司业绩带来不利影响。

铅蓄电池系公司收入主要来源,自2016年1月1日起,我国对铅蓄电池产品在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环节按4%税率征收消费税。未来,若国家上调铅蓄电池消费税率,则可能对公司经营业绩带来不利影响。

2、宏观经济波动带来的风险

公司产品目前主要应用于电动轻型车动力电池领域,电动轻型车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绿色、便捷出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市场发展会受到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方面的影响。如果国内宏观经济形势持续不景气,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将有可能降低消费者对电动轻型车的需求,进而给公司经营业绩带来负面影响。此外,宏观经济的剧烈波动也有可能对公司的原材料采购、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八)存托凭证相关风险

(九)其他重大风险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作为身负“奉献绿色能源、缔造美好生活”使命的社会责任型企业,将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

公司积极探索创新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模式,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产品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全过程,打造绿色智造车间、绿色智造工厂、绿色智造园区、绿色智造供应链。公司聚焦以绿色制造为核心的主业,坚持“实业+科技+资本”三轮驱动战略,做实铅酸基本盘,做强锂电成长盘,创新氢燃料电池,培育钠电新兴产业,形成“聚焦主业、适度多元”的新能源产业集群,打造以铅蓄动力电池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圈,实现铅蓄产业要素配置最优化和生态利益最大化;高效开展前沿技术、关键技术、新型产品的研发,提高科技创新对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度,全面提升“科技天能”的标识度、品牌度;优化投资管理体系架构,赋能科创投资,控制投资风险,提高资金效率,发挥资本优势。

同时,全面深入推进“数智化、平台化、全球化”三化战略,促进公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通过应用大数据,将“研、产、销”业务进行数字化变革及平台化整合,推进产销协同与智能制造,不断提升数智化水平;通过实行平台化组织架构和机制,打造事业共同体、价值共同体,更好地吸引人才并激励人才,最大可能的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身价值,着力打造平台化企业;通过配套出口、直接出口、海外建厂与海外贸易等路径,全面提升海外市场份额,稳步推进全球化进程。此外,公司还将以更加开放融合的心态,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更广泛、更精准、更持续的能源合作,为构建全球能源命运共同体凝聚强大力量,共同推动“双碳”目标早日实现。

(三)经营计划

2023年,公司将贯彻执行“实业+科技+资本”三轮驱动战略,秉持着做好实业根基、潜心科技创新、挖掘资本活力的经营方针,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发展方面:

针对铅蓄电池业务,公司将加强产业资源配置,充分发挥核心优势,增强技术壁垒,推动研发、生产、营销、服务协同,实现降本增效,推出创新产品,深耕细作营销网络,巩固市场地位;针对锂电池业务,公司将整合战略资源,加快产品研发,控制成本质量,在电动二轮、低速四轮、工业车辆和工程机械等细分市场提升市场占有率;针对储能及备用业务,公司将聚焦储能业务发展,尤其是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储能市场,通讯基站储能、产业园风光储微网换电场景;针对氢燃料电池业务,公司将继续加快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和产品力核心竞争力,加速产品应用场景的示范验证和运营,充分发挥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能力,深耕、拓阔产业链,实现电堆及动力系统的市场化、产业化。

2、市场开拓方面:

针对国内市场,公司将充分发挥覆盖全国的分销网络优势,及时响应市场需求,努力提升用户满意度。根据不同的产品特性,对于铅蓄电池产品,公司将持续开拓下沉市场;对于锂电池产品,将聚焦高端市场,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公司将加强国网、大唐、华能等大型能源企业的战略合作,在储能及备用领域实现快速增长,加速构建储能生态圈。

针对海外市场,公司将继续深耕东南亚等重点海外市场,健全营销网络体系,聚焦一线大客户;深入布局动力电池及UPS市场,通过多路径营销,全面提升海外市场份额,加快布局重点市场海外办事处,并发挥其“桥头堡”作用,增进国际交流,积极寻求新机遇、新合作、新项目。此外,公司将继续致力搭建全球战略联盟,与各关联合作伙伴抱团出海,结合联盟成员优势,共同开拓海外市场,目前天能已发起并成立联盟组织TGA(TIANNENGGLOBALALLIANCE)。

3、人才建设方面:

人才是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公司视员工为企业的最大财富。公司将更加重视员工培养与激励,不断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幸福感和成就感。公司将继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引进高水平、专业性人才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知识培训,培养内生型人才,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公司将为员工提供多样化的职业发展路径和公平的晋升体制,同时优化激励模式,面向新业务,探索并试行更具市场竞争力的激励机制。此外,公司积极开展各项团队建设活动,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进一步增强人才粘性。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