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横店东磁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3-08-15 21:16:21 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横店东磁(002056)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相关资料图)

(一)主要业务情况

公司主要从事磁性材料+器件、光伏+锂电两大产业群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提供一站式技术解决方案的服务。公司在海内外均有布局制造基地,国内主要分布在浙江横店、江苏泗洪、四川宜宾、河南杞县、广西梧州等地,海外分布在印度和越南(筹建中)。

磁性材料产品主要包括预烧料、永磁、软磁、塑磁等,器件产品主要包括振动器件、硬质合金、电感、环形器/隔离器等。磁性材料+器件产品主要应用于家电、汽车、光伏新能源、消费电子、通信通讯、大数据中心、充电桩、智能终端、工业互联网、人造钻石等领域。

光伏产品主要包括电池和组件等,主要为全球客户提供户用分布式、工商业分布式和集中式电站用的高效光伏产品以及系统解决方案。

锂电产品主要包括三元圆柱锂电池、小动力PACK系统及储能产品,主要应用于电动二轮车、便携式储能、电动工具、智能小家电和家庭备用电源等领域。

(二)经营模式

1、采购模式

公司资材战略调达部负责供应链的建设和采购计划的实施,通过建立健全系列采购管理制度,结合SRM、WMS等系统构建高效能采购平台,囊括了需求管理、战略寻源、采购执行到供应商生命周期管理,为公司提供准时、优质、低成本的物料和服务。公司会持续对生产经营所需的主要原辅材料价格波动趋势、供求关系等进行预判,适时采取战略储备或去库存的策略,来保障供应的稳定性和经济性。日常采购中持续推进标准通用化工作,通过规范物料描述,减少中间商,取消独家采购等方式加强供应商管理,并通过招标平台建设和优化,对主要标准性物料及设备的采购,采取招标和议标相结合的采购策略,来保障材料的适质、适价和设备的先进、可靠及低成本等优势。

2、生产模式

公司主要采取“以销定产”“定制生产”的形式来满足客户需求,对优质客户的需求提供适量备货生产管理。公司通过打造新型制造创新体系和数字化工厂,全面实施ISO9001及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ISO50001能源管理体系,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工艺创新、设备创新,再辅以精益管理、“1234”管理、“138”管理等东磁特色制造管理模式,使产品的制造过程做到质量稳定、制造成本最优、生产安全环保、产品准时交付。

3、销售模式

公司市场经营部牵头制订销售政策、制度并做好销售风险控制,各事业部经营部门负责国内市场的销售业务,并和国际部联合负责海外市场的销售业务。同时,公司在海外搭建了多个销售团队,为海外客户提供高效的本地化服务。公司亦根据不同的产品制定不同的销售策略,如光伏、锂电产品采用了分销与直销并重的销售模式,磁性材料+器件则采用直销的销售模式。

4、研发模式

公司以自主研发为主,注重原始创新,同时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协同创新相结合的方式,以持续保持技术的先进性。公司建立了研究院、事业部技术开发部、工厂技术科的“三级协同创新”的研发模式,以紧跟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保持量产一代、研发一代和探索一代的优势。即研究院注重前瞻性、关键技术的研究;事业部侧重于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的二次开发及量产导入;工厂技术科以提质、降本、增效的工艺改进为导向,自动化精准改善等点点滴滴的创新积累,以保持量产产品的竞争优势。

同时,公司也非常重视整合外部资源,先后与多家知名高校院所及研发机构共同创建研发创新平台,包括与中国计量大学联合共建省磁性材料重点实验室、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联合建立省级创新中心,与宁波磁性材料应用技术创新中心联合运行首个省“揭榜挂帅”项目,与浙江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联合攻关难题项目,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三)市场地位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磁性材料产业具有年产22万吨铁氧体预烧料、16.2万吨永磁铁氧体、5万吨软磁、2.5万吨塑磁的产能,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铁氧体磁性材料生产企业;新能源产业具有年产8GW电池、7GW组件和7GWh锂电池的内部产能。

(四)公司所属行业的发展情况

公司所属行业的发展阶段及未来趋势已在2022年年度报告中有所描述,现结合公司的主营业务,分别就磁性材料产业的铁氧体永磁和软磁,光伏产业的电池和组件、锂电产业的小动力电池等发展情况分析如下:

1、磁性材料+器件产业

磁性材料是电能与动能转换过程中重要的功能材料。根据磁性材料与器件分会统计,2022年我国磁性材料产量继续增长,全年销量达158.5万吨。其中,永磁铁氧体和软磁铁氧体销量分别为64.5万吨和48.2万吨,同比均略有上升,但受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销售收入分别为141.9亿元和106.5亿元,同比均出现了下滑。在弱需求的环境下,业内依然有多家企业进行了扩产投资和产能的升级改造,致使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2022年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仅60%左右,而综合竞争力强的头部企业则保持了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集中度在进一步提升。从市场应用端来看,传统的汽车、家电和消费电子类市场需求较弱,永磁铁氧体已逐步进入存量竞争阶段。而新能源汽车、5G、太阳能光伏等领域需求持续增长,不仅结构性带动了软磁铁氧体的需求增长,也带动了软磁复合材料和非晶纳米晶材料的较好增长。2023年上半年,需求端变化带来磁材行业新的走向。家电、IT等传统产业需求动力不足,市场持续低迷,此类产品需要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寻找突破;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通信基站和机器人产业需求旺盛,如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均保持了40%以上的增长,同步带动了充电桩需求的持续增长,国内光伏新增装机同比实现翻番以上的增长,这些清洁、环保、低碳、高效的新形态能源应用带来了电能变换上的高效、高功率密度以及高频化应用新需求,使得市场对软磁材料的需求持续增长。但在应用场景和产品类别不断扩大的同时,结构性的市场持续低迷加上材料同质化的加剧,行业竞争已从原先材料性能优势竞争逐渐转向高效生产的低成本竞争。竞争价值链条也从原先的材料、器件、终端客户等供应链格局,逐渐转向器件厂商向上游整合磁性材料,磁性材料厂商向下延伸器件的态势。从目前看行业向好的迹象尚不明显,竞争力较弱的部分中小企业预计无力坚持而逐步被边缘化,产业向大企业、优质企业集聚的步伐会加快,规模效应在产业的话语权也会逐步提升。

2、太阳能产业

随着各国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及光伏发电成本的不断下降,近年来兼具清洁与经济双重属性的光伏产业成长迅速。我国的光伏产业在规模化制造、产业化技术水平、产业体系建设、应用市场拓展等方面持续位居世界前列。根据光伏行业协会统计,2022年全国新增光伏装机规模87.41GW,同比增长59.27%,全球新增光伏装机规模230GW,同比增长35.29%。光伏装机的持续增长,也带动了我国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能的提升,2022年我国光伏电池和组件的产量分别达到318GW和288.7GW,同比分别增长60.7%和58.8%。全年出口光伏组件153.6GW,同比增长55.8%;欧洲、亚太、美国、美洲、中东与非洲等地区的组件出货量都实现了较高速增长。

2023年上半年,上游硅料产能逐步释放,硅片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头部电池企业加速扩产,组件产量规模不断提升,头部企业的一体化布局日趋明显。根据光伏行业协会统计,我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环节产量分别达到60万吨、250GW、220GW、200GW,同比增长均超65%,制造端各环节技术发展继续朝着大尺寸、薄片化推进。同时,技术变革趋势从P型向N型切换进程进一步加快,N型电池(包含TOPCon、HJT、IBC)合计市场占比将从2022年的约9.1%提升至2023年的22.5%左右,市场渗透率进一步提升。除技术创新外,应用场景也更加多元化,光伏+工业、光伏+建筑、光伏+农业、光伏+交通等市场应用融合发展,助力多个领域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

从市场端看,随着上游产能释放,硅料、硅片供求回归平衡,材料价格大幅下降带动电站终端收益率的提升,从而推动了前期组件高价下积压的地面电站建设需求释放,上半年我国光伏装机即达到78.42GW,同比增长154%。同时,海外市场亦利好不断,如欧洲市场受益于组件价格回落对需求形成了有效刺激,利于地面市场释放;美国市场受益东南亚双反确定豁免2年,出口美国边际修复,同时IRA本土制造细则落地支持光伏发展;亚非拉需求高增,南非缺电严重,政府扩大税收激励刺激光伏需求;东南亚用电需求高升叠加能源转型,光伏装机需求持续旺盛等,使得上半年在电池、组件价格持续下跌的情况下,仍实现了出口总额290亿美元,同比增长13%。展望全年,光伏景气度持续向好,光伏行业协会已将装机预测,由280-330GW上调到305-350GW。

3、锂电产业

据EVTank统计,2022年全球小型电池出货量达到114.2GWh,同比下滑8.8%。其主要应用领域电动二轮车市场受上游材料价格大幅上涨,锂电化成本失去竞争力,叠加国内部分地区放缓推行新国标政策执行时间,导致锂电版电动二轮车产量同比减少12.6%;电动工具市场亦受去库存和消费需求下降影响,出货量同比下降19.3%;便携式储能市场持续高增,全年出货量同比增长207.7%。与此同时,近年来AGV小车、扫地机器人和以升降机为代表的高空作业平台等小动力锂电池新兴应用场景的兴起,则打开了小动力锂电池的新空间。

自2023年伊始,上游的三元材料价格成“V”字型大幅波动,石墨的价格持续下跌创历史新低,但主要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短期内仍未能有效提升电动二轮车和电动工具市场的景气度,小动力电池产业呈阶段性产能过剩的态势,上半年大部分业内企业均维持了较低的稼动率,盈利能力明显下挫。后续随着主要材料价格继续下行,预计电动二轮车和电动工具市场需求会逐步恢复;便携式储能依然会维持高景气度;扫地机器人等产业会保持稳定增长,从而会带动小动力电池市场向好发展。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雄厚的技术研发实力

公司建立了国家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多个创新平台,汇集2,600多名研发技术人员,建立了以客户需求为核心,以前瞻性新兴产业和产品为重点的研发体系。同时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所加强了产学研合作和技术交流,先后有多项技术与产品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累计获得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浙江省专利金奖、1项浙江省专利优秀奖;累计主导或参与制定各类标准46项,其中国际标准15项、国家标准12项;拥有有效专利1,559件,其中发明专利679件。

(二)全球化市场布局优势

立足横店,面向全球。公司以浙江横店为中心,先后在国内外设立了多个生产基地,结合各个生产基地的优势要素,为客户提供技术领先、质量可靠、性价比高的各类定制化和标准化产品;公司先后在海外设立了多个营销基地,并建立起本地化的营销团队,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本地化市场营销、物流仓储和技术服务。现公司产品已销往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境外收入占比超60%。

(三)卓越品质和品牌优势

公司通过了ISO9001、ISO14001、IATF16949、OHSAS18001、IECQ-QC080000等管理体系认证。凭借领先的产品质量和产品性能,公司光伏产品得到了TVSD、EUPDResearch、PVEvolutionLabs等第三方国际权威机构的认可。公司光伏产品在欧洲分布式市场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占有率,是全球首批获得低碳认证的光伏组件制造企业,2018—2023年连续六年获EUPDResearch“顶级光伏组件品牌”,2019—2023年连续五年位列彭博新能源财经“全球一级太阳能组件制造商”,2021年—2023年获PVEvolutionLabs“全球组件最佳表现制造商”,2021—2022年全球太阳能产业Altman-Z评分TOP3。

公司深耕磁性材料行业四十多年,以横店东磁为龙头的磁性产业集群被誉为“中国磁都”。作为众多全球500强企业和行业领先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公司始终能满足客户品质第一、技术领先及精益化的管理体系,标准化的作业流程等综合管理要求,获得Bosch亚太区最佳供应商、Bosch全球最佳供应商,并多次被Brose、Panasonic、Eaton、Nidec等客户评为最佳供应商。随着公司磁性材料产业的纵向延伸,公司将借助材料优势为下游客户提供从材料到器件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四)管理团队和管理体系优势

公司拥有一支专业化、国际化的管理团队,核心成员长期深耕光伏和磁材行业,对行业的市场、产品技术及业务发展路径、未来趋势等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良好的专业判断能力,并持续深化海外市场、供应链和产能的布局。同时,凭借四十余年专注制造的经验,建立起了系统性、科学化、专业化的管理体系,在技术研发、供应系统、精益生产、智能制造、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等方面构建了独特的管理模式,并持续将数字化融入各个模块,以加强对产业以及自身经营的动态跟踪和有效分析,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现代化管理能力,为公司降本增效、科学决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稳健经营和控制风险的能力

公司秉承稳健经营的原则,注重风险控制。在经营规模持续扩张的过程中,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充沛,资产负债率也始终保持在合理水平,偿债能力和抗风险水平均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一)产业政策风险

光伏行业的发展速度与质量受全球光伏产业政策影响较大。国内市场方面,尽管光伏行业已进入无补贴时代,但若国家出台新的有关并网消纳、储能配置、非技术成本、市场化交易等方面的产业政策,将对国内光伏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光伏企业在国内市场的经营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国际市场方面,美国、欧洲、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对光伏产业政策的动态调整或者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的更新将对光伏企业在海外市场的经营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二)海外业务及汇率风险

报告期,公司海外业务收入占比超过60%,产品销往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开展上述业务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政治风险、战争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公司在从事境外业务时面临一定的经营风险。同时,公司海外业务主要采用欧元、美元收款,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将会对公司以外币结算的采购、销售业务造成影响,还将对外币货币资金和以外币计价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造成一定影响。

(三)市场拓展风险

在公司持续加大新能源产业投资的情况下,若市场开拓不及预期,则会存在新增产能无法完全消化的风险。同时,部分海外国家大力发展本土制造业,规划新增产能并给予政府支持,也可能会对中国光伏产业的产品出口形成压力。

(四)技术升级迭代风险

光伏行业仍处于技术升级迭代的过程中,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若公司在新品研发及量产上不能及时满足市场需求,可能会面临盈利下降或失去市场竞争力的风险。锂电产品在不同应用领域会有不同的技术要求,若公司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未能有效满足各细分领域客户的需求,则会存在被边缘化的风险。

(五)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光伏行业、锂电行业和磁性材料行业涵盖多个生产环节,涉及大量原材料,原材料价格易受国际、国内市场价格影响。如果未来主要原材料供求情况发生变化或者价格产生异常波动,公司又未能建立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或者未能采取有效措施消化价格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将对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不利因素的影响,公司将紧跟市场趋势,深化国际化战略,密切关注国际经济贸易形势的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化解或减弱不利影响;并通过进一步优化组织架构,搭建多元化的人才梯队;加大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力度;全面推进产业数字化建设;勤练内功,深化系统降本提效工作;与装备、材料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服务终端客户新品设计,不断加大产品的转型升级力度等举措,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以支撑公司稳健发展。

四、主营业务分析

2023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呈现复苏态势,但工业生产端却相对疲软,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包括供应链中断、原材料价格波动、能源短缺等问题。在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下,公司坚定不移的围绕“做强磁性、发展新能源”发展战略,进一步夯实主营业务,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使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2.46亿元,同比增长9.3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12亿元,同比增长52.03%。在经营管理上,公司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磁材新能源协同发展,助力公司高速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各业务板块经营质量进一步提升,磁材器件板块在竞争加剧情况下,经营韧性十足,业绩贡献稳定;新能源板块,光伏产业高速发展,已成为公司增长的主引擎;锂电产业聚焦小动力,持续渗透市场。

磁材产业:2023年上半年,实现收入182,179.90万元,出货9.2万吨,出货量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销售均价下降则使得收入同比有所下降。其中,永磁铁氧体在下游家电、燃油车、工具、医疗市场需求疲软,存量博弈日趋明显的情况下,凭借着技术、质量、服务和可持续性等综合优势,市占率逆市提升,实现了喇叭磁、磁瓦、干压产品等出货量同比增长,并荣获了博世2021-2022全球最佳供应商。同时,推动了梧州工厂和越南工厂的建设,以就近服务于客户;软磁在下游家电、消费电子等行业复苏乏力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和光伏逆变器领域出货量持续提升,纳米晶器件取得新突破,多款项目可实现量产;塑磁在保持传统家电和教育市场竞争优势的情况下,汽车领域拓展成效明显,收入和利润实现双增长。同时,磁材板块还通过推进组织和流程优化、供应链生态优化、工厂智能化和数字化等工作,进一步提升了人效。

器件产业:2023年上半年,实现收入36,163.48万元,同比略有下降。公司振动器件以手机领域为主,故因智能手机出货量的下降而有所下降。同时公司加大了振动马达在非手机应用领域的拓展力度,振动马达在智能汽车中的使用量有所增长。硬质合金在大规格顶锤产品上竞争优势明显,并在积极开发刀片、石油片、地质片等复合片新产品,同比收入和盈利均保持了较好的增长;电感对标标杆开发新品,提升品质和转换效率,逐步打开车载和服务器领域的市场。

光伏产业:2023年上半年,实现收入679,702.47万元,同比增长15.95%,实现电池外销约1.2GW、组件出货超3.3GW,组件出货同比增长50%。公司持续深化差异化战略的实施,加大海内外优质市场的营销服务体系建设和市场拓展力度,在欧洲市场出货保持了较高增长的基础上,日韩和国内市场实现了翻番以上增长,澳州、印度、拉美等地区市场拓展初显成效;公司在有序推进N型TOPCon的电池和组件扩大产能项目和海外建厂筹划的同时,及时推出了基于行业领先技术打造的具有高功率、高转换率、高双面率、低衰减率、低温度系数和优势的弱光表现等优势的N型TOPCon组件新品,该系列组件功率可实现415W-630W全面覆盖,最高转换率可达22.45%,丰富了公司的产品梯队;同时,公司通过生产线技改提升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并持续推进降本增效,非硅成本的管控持续保持业内领先状态。在做好电池和组件同时,公司也适度参与了下游电站和EPC建设,报告期公司下属子公司东阳东磁光伏发电有限公司获得了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资质,并拓展了多个单体容量超10MW以上的工商业分布式电站项目,公司自身亦储备了近1GW电站。

锂电产业:2023年上半年,实现收入93,890.41万元,同比增长15.45%,实现锂电池出货1.4亿支,同比增长36%。期间,公司在下游电动二轮车和电动工具行业需求疲软,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通过加大新产品和市场的开拓,保持了业内领先的稼动率,收入和出货量实现双增长。公司在电动二轮车和便携式储能市场拥有良好的口碑和美誉度,助力了市占率的持续提升。工具类和清洁类市场开发成效明显,储备了多个新项目新客户,随着6GWh高性能锂电池项目的产能释放,为公司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间。同时,公司亦在积极布局户储、阳台储能等产品,并实现了户储产品在东南亚市场的出货验证。

(二)不断加大项目投资,推进智能制造升级。

十四五期间,公司持续加大先进产能和产线技改投资,2022年做出投资决策32.51亿元,其中,子公司江苏东磁的2.5GW高效组件项目于去年7月建成投产后,产能实现快速爬坡,为今年上半年出货同比增长奠定了基础;年产6GWh锂电池项目已于今年6月对外发布建成投产公告,现处于产能爬坡阶段;年产2.2万吨永磁和1.5万吨软磁已部分实现投产。2023年上半年,公司又做出关于子公司四川东磁分两期投资年产12GW新型高效电池项目、子公司连云港东磁投资年产5GW新型高效组件项目及超百个技改提升项目等投资决策,并在积极推动磁性材料和光伏产业的海外建厂事宜。这一系列项目与基地的投资建设,将提升公司各产业先进产能和国际化的布局,进一步提高公司市场竞争力及盈利能力。

(三)持续加强科技创新,奠定公司发展后劲。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力度,提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从实验室到商业化量产导入进程,报告期,公司研发支出5.25亿元,占当期收入的5.13%。提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从实验室到商业化量产导入,先后有10多项省级新产品认定,其中国际先进4项,包括“G12大尺寸高效单晶PERC电池研发”“新能源汽车11KW以下充电设备用铁氧体产品”“新能源助力刹车系统传感器”“磁导率160纳米晶磁芯材料开发”等。

报告期内,公司获得授权专利129件,其中发明专利51件;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2项。公司通过深度挖掘产业的高价值专利,有效提升了重要技术的保护水平,支撑相关产品的优质市场拓展。此外,公司还取得CNAS实验室认可证书,成为浙江省首个同时通过国际汽车电子委员会标准(AEC-Q200)和中国国家标准(GB/T2423)认证的环境类可靠性试验实验室。

(四)全面铺开数字化建设,助力公司高质量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从设备自动化、生产透明化、物流精准化、管理移动化及决策数据化相结合,持续推动新的智能工厂建设,锂电三期被列为5G融合应用示范工程,软磁一工厂被列入省级智能工厂培育项目,宜宾电池片工厂拟建成新一代的未来工厂,连云港组件工厂拟建成5G全连接的工厂。同时,公司在核心业务系统、原材料追溯系统、海外销售平台建设、制造运营管理建设和网络安全等全面铺开了数字化转型,以助推公司高质量发展。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