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5 14:58:10 来源: 每日商报
59岁的老马(化名)是一名晚期食管癌患者,自2019年一次体检中被查出问题后,他当机立断接受了手术。但在不久之后的复查中,老马又被确诊为肾脏转移,不得不再次接受手术。
后来,老马选择接受靶向药物治疗,几次复查下来没有“再出状况”,他才放下心来。
然而,就在2021年3月,老马在骑车时不小心摔了一跤,伤口旁的皮肤上起了几个小疹子。他看情况也不严重,猜想约莫是过敏了,就去药店买了点药膏自己涂了。
让老马万万没想到的是,涂药之后,疹子非但没有减少,瘙痒还越来越明显。
“不抓还好,一抓就成片成片地冒出来……”看着自己的颈部、耳部、躯干、四肢皮肤逐渐布满了大小不一的红斑、丘疹,部分已连了成片,手上、脚上、关节等处还有黄豆大的水疱,老马苦不堪言,总是挠得一身“鲜血淋漓”。
在家人的建议下,老马前往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就诊。接诊的查伟峰医生仔细了解病情后,告诉老马,他的这些情况可能不是过敏,而是免疫治疗造成的副作用。
此后,经过一系列相关检查,老马最终被确诊为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这种疾病非常少见,但病情危重,一旦任其发展,极有可能威胁到生命。入院后,老马病情迅速变化,背部、腿部出现了大面积表皮坏死剥脱,他甚至被送进了皮肤重症监护室(DICU)。
在DICU的日子里,老马经历了数次血液灌流,在医护人员每日不间断的皮肤护理和多学科综合治疗下终于脱离危险,“血肉模糊”的背部也逐渐趋向干燥,出现大片新生皮岛。就诊一个多月后,“脱了一层皮”的老陈情况好转,最终得以顺利出院。
肿瘤科姚勇伟主任中医师介绍,痤疮样皮疹是靶向药物常见的副作用之一。举例来说,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特异性的分子靶向药物,而表皮生长因子在皮肤上发挥着促进表皮细胞生长、抑制分化、保护细胞免受紫外线损伤、抑制炎症并加速伤口愈合的作用。“当服用此类靶向药后,虽然肿瘤细胞不长了,但同时正常皮肤细胞也被抑制了,皮肤的其他正常功能没有了,皮肤疾病就有可能发生。”
那么,是不是每个人在接受靶向治疗后冒出皮疹,都会发展成老马这么严重的情况?答案是否定的。
“靶向抗癌药物的皮肤不良反应表现多样,常见的包括痤疮样皮疹、甲沟炎、皮肤干燥及瘙痒、毛发异常、手足综合征、红斑丘疹性皮疹等。”皮肤科副主任吴辛刚解释, 不少患者在服用靶向药10天开始出皮疹,刚开始是发红,然后有的起包,带白尖,洗脸时有可能白尖会破,出血,不痒,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全身皮肤黏膜广泛的药物性滤疱疹。由于靶向药物不同,皮疹分布也不一样,一般来说这些皮疹没有传染性也不会危及生命。
事实上,靶向药物的不良反应处置和传统的药物不良反应有很大区别,大部分靶向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可以提前预防和对症处理。据了解,就在本周六,2月26日,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新推出的“靶向药物皮肤不良反应联合门诊”正式开诊,有类似困扰的患者可以在此门诊得到皮肤、肿瘤两个专科的会诊和综合治疗,解决皮肤问题的同时,精确把握靶向药物治疗方案。(记者 苗露 通讯员 徐思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