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数据:1月集合信托发行、成立规模接近“腰斩” 地产、工商业务领跌

2020-02-13 18:48:37 来源: 中国网财经

近期信托行业1月集合信托市场数据发布,数据显示,受疫情、和春节假期共同作用,1月集合信托产品发行和成立规模均出现较大跌幅。

集合信托数据表现环比同比均较差

据用益研究报告显示,1月共有61家信托公司发行集合信托产品,发行规模为1783.07亿元,较去年12月份份环比下降46.79%;同期,共计58家公司参与集合产品成立,合计规模为1449.83亿元,环比降幅达41.52%。

相较于集合信托发行、成立规模环比出现接近腰斩降幅,这两项数据同比降幅要乐观一些。数据显示,今年1月集合信托发行和成立规模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23.60%和25%。研报表示,1月集合信托成立市场受到春节长假的影响,成立规模下滑比较明显;且2019年12月份信托公司年底冲规模力度比较大,成立规模高企,再加之新冠疫情影响,因此,1月集合信托成立规模出现大幅度的下滑

与此同时中国网财经注意到,相较于去年春节假期所在2019年2月数据,今年1月集合信托数据均取得小幅上涨表现。数据显示集合信托发行和成立规模相较于去年2月,分别出现接近16.7%和50%增长。

报告中,对集合产品收益率研究也得出喜人结论。1月成立的集合信托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8.01%,环比增加0.14个百分点。但同时指出,集合信托产品的收益率上行或是短期的情况,长期来看,经历此次肺炎疫情之后,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更大,预期监管层将会出台系列经济托底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对更加宽松,集合信托产品的收益下行的可能性更大。

另外,除了集合信托总体出现明显降幅外,细化到信托行业各业务表现,地产和工商业务受冲击较大。

地产、工商业务受春季、疫情冲击较大

数据显示,1月房地产信托募集资金392.50亿元,环比下滑45.90%;工商企业类信托募集资金136.43亿元,环比减少57.78%,受影响程度超过基建、金融等业务。

其中,房地产业务成为受冲击最大业务;去年以来备受监管关注的房地产业务本就进入下降通道,疫情突然爆发更是使该业务颓势加剧。首先,政府出台文件,明确指出推迟在建、在售房地产项目开工、开售时间,导致房企从买地、开发、竣工、销售等多个环节都出现短期停滞。从资产端来看,湖北、广东、浙江等疫情相对严重地区的项目一时间无法展开,新产品投放预期将出现问题;从存量项目来看,房地产企业资金链紧张的状况极可能出现,企业违约风险及所涉信托项目逾期风险上升。此次疫情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时间可能会较长,即使疫情结束后,社会秩序仍存在一个逐步恢复的过程。原有的房地产销售周期可能也会拉长,存续的房地产信托项目回款情况以及房地产企业的资金状况仍不容乐观。

同样工商业务受疫情和春节假期停工影响更为直接。报告中指出:经济下行导致企业经营效益不佳,工商企业类集合信托本就处于弱势。此次疫情让商业活动骤减,春节销量一落千丈,短期损失难以避免。同时研究院喻智表示:疫情的影响对于工商企业来说只是短期的,但对工商企业信托冲击会较大,预计一季度同比增速会有较大下降,随着疫情警报的解除将会逐渐恢复增长,同时针对企业的金融扶植和减负政策也值得期待。

基建行业作为近年来,房地产业务发展遇阻后,成长较快的业务板块,在此期间虽没有像上述两项业务大幅下降,受到冲击也随着疫情发展逐渐显现;数据显示:1月基础产业信托成立规模442.39亿元,环比减少26.10%。有分析人士曾表示,基建业务虽在1月的表现相对坚挺,但预期短期内同样受到影响。随着疫情发展,存续的政信项目或因政府工作重心向防疫倾斜,造成时滞,从而影响按期兑付,疫情较重的区域地方财政压力加大,影响区域还款能力。但从长期来看,疫情结束后,预期国家将进一步推进基建工程建设以刺激经济,信托在基建领域将有较好的展业机会。

金融业务在上月虽没有基建业务表现好,但优于同期房地产和工商业务表现。1月1月金融类信托募集资金规模426.35亿元,环比减少36.74%;投向金融领域信托资金规模占比达到29.41%,较上月增加2.22个百分点。从以往经验来看,春节长假是影响金融类信托产品募集的重要原因,而在未来一段时间,疫情控制以及国家出台的相关金融政策将会是影响金融类信托的重要因素。从以往的情形来看,疫情对资本市场或仅是短期冲击,市场极有可能会在短期内修复,经济基本面仍是主要影响因素。另外就是将来出台更强有力的对冲疫情影响的政策。从股市的良好走势以及近期国家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上的发力,金融类信托产品在展业上或许会有更好的机会。

有业内分析人士此前曾表示,受到春节长假以及疫情的影响,集合信托产品的募集和成立暂时进入停滞状态。由于基础建设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小,这类集合信托产品未来料将成为中流砥柱。此外,随着股市好转,金融业务开展也将随之好装;慈善信托、服务信托等创新型业务有望借此次疫情迎来发展机遇。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