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即时看!6月份29家上市公司“告别”A股 超过2021年全年退市数量

2022-07-01 06:00:53 来源: 证券日报网 

本报记者 杜雨萌 见习记者 郭冀川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6月30日,退市厦华、退市环球、数知退、网力退被摘牌。至此,仅6月份就有29家公司从A股退市,超过2021年全年的退市公司数量27家。

“退市新规不仅压缩了垃圾股的操作空间,也大规模清退不合格的公司。”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炒作壳公司的风潮已经熄灭,虽然还有投资者在博弈低价退市股,但在买者自负交易原则下,大多数投资者会远离高风险的退市股。

市场认可应退尽退理念

根据两市退市新规,目前触发强制退市的情况有四大类,既交易类、财务类、规范类、重大违法类。其中财务类退市指标成为目前公司主要的退市原因,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退市的公司近90%是触及财务类退市标准。

资深投行人士、前保荐代表人王骥跃告诉《证券日报》记者,财务类退市是A股最常见的退市原因,也是投资者最应该关注的风险。退市新规取消了原来单一的净利润、营业收入指标,提高了触及财务类退市情形公司的保壳难度,尤其是新增“扣非前后净利润孰低者为负且营业收入低于人民币1亿元”的组合型退市指标,让已经失去持续经营能力的公司不能靠出售资产来保壳。

“随着A股市场常态化退市机制形成,应退尽退的理念已经得到市场的充分认可。”董登新认为,除了财务类退市,交易类“1元退市”“市值退市”也将发挥作用,投资者将“用脚投票”把更多垃圾股踢出市场。

东北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邓利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注册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下,合规的企业较借壳或更加倾向于正规IPO渠道。壳公司价值的缩水,将提高退市效率,壳公司炒作的瓦解有利于促进国内资本市场的良性循环。而退市常态化将持续优化不合格的公司,推动资本市场的健康良性发展。

邓利军说:“尽管今年退市数量再创新高,但并未造成市场波动。投资者反映平静,退市股数量的高增并未带来投资者的恐慌情绪。”

炒作退市股谨防成为“接盘侠”

随着A股市场加速优胜劣汰,退市数量猛增,退市效率大幅提高,但近期仍有多只退市股在被摘牌前连续遭到炒作。

对此现象,交易所不断加强风险警示力度,多次公布对退市整理期交易情况的密切监控,对拉抬股价、维持涨幅限制价格等加剧股价波动、误导投资者交易决策、影响市场交易秩序的异常交易行为依规从严监管,对部分投资者采取连续实施暂停账户交易的监管措施。

信公咨询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岑斌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投资者无论是抱着投资低价股的目的,还是为博弈退市题材,或只是盲目跟风,都是投机逐利的思维在起作用。但退市股的低价和普通股票因短期波动走低的投资机会不同,前者能否“起死回生”创出股价新高无法预期,而且过程中的时间成本也非常高,如果最终公司没有重新上市,直接退市甚至业务归零,投资者资金打水漂,这样的投资逻辑风险巨大。

巨丰投资首席投资顾问张翠霞也表示,目前看,退市股再回归的可能性较小,散户投资者跟风炒作退市股很可能成为“接盘侠”。

在王骥跃看来,炒作退市整理期股票的投机行为,博弈的就是低价股的上涨契机,这种投机行为虽然不可取,但也是市场交易的一部分,因此从交易所的监管动态可以看到,主要是做好风险提示和信息披露工作,并没有主动干预投资者的买卖,这也是尊重了市场交易原则。随着上市公司数量持续增加,这种退市股炒作也只将成为市场的局部现象而不再会是主流。

建议加大主动退市的力度

随着退市常态化环境逐渐形成,业内对于退市制度的完善也有更多期待。邓利军表示,可从退市标准、退市类型和退市程序三方向着手优化。如完善多元化退市标准体系,可通过设置更多具体的退市指标来衡量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和其回报投资者的能力水平,以此来构建和完善更为多元化的退市标准体系。

邓利军说:“建议加大主动退市的力度,让公司主动退市成为未来退市主要类型之一,同时也应给主动退市的公司以政策支持,比如再次上市机会,有利于增强资本市场联动效应。此外,可以进一步简化退市程序以缩短退市时间。”

申万宏源首席市场专家桂浩明补充表示,希望A股能够给企业多元化的退市选择,对于一些经营有困难或是有退市风险的公司,提供主动退市的通道。例如,可以到三板市场进行重整,等将来企业条件成熟后,再给予他们重新上市的机会。

(编辑 李波 乔川川)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