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立方制药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2-04-18 17:47:28 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立方制药(003020)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的行业情况

(一)医药行业的发展阶段、周期性特点

2021年,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MAH)、国家药品集采、医保谈判、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病种分值(DRG/DIP)支付方式改革等政策陆续推出,医药工业整体进入转型期,行业结构发生较大调整,制药企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医疗卫生支出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2020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全国卫生总费用预计达72,306.4亿元。人均卫生总费用5,146.4元,卫生总费用占GDP百分比为7.12%。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数据,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8408.7亿元,增长8.1%;中成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为4862.2亿元,增长11.9%;化学原料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4414.9亿元,增长13.6%。医药行业稳健发展。

药品的使用与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医药的需求相对刚性和稳定,使得医药行业成为弱周期性行业。根据中国发展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预测,到2022年左右,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4%,实现向老龄社会的转变。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慢病发病、患病和死亡人数不断增多,群众医药需求持续增长。我国目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总体呈现出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高,而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低的“三高三低”现象。从中长期来看,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医疗保险体系的逐渐完善、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我国医疗资源、医药行业都将保持着稳健高速的增长,发展空间巨大。

公司作为国内药企,一方面,不断加强创新,投入研发用于创新药、高端制剂、以及能够进行差异化竞争的市场中,为医生、患者提供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如在慢病治疗领域,复杂制剂技术产品一直未在临床达到很好满足;另一方面,原料药是创新和成(002001)本的核心,“原料药+高端制剂”使公司竞争优势更为明显,将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再者,拓展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消费品属性医疗产品,减少医药政策对产品销售的影响。

(二)公司所处行业地位

1、医药工业

自成立以来,公司始终坚持在渗透泵技术领域开展包括配方技术、制剂评价技术、制剂工程化技术与关键设备技术等方面的研发。公司以非洛地平渗透泵制剂产业化为基础,在国家、省、市等各级科技项目支持下,针对渗透泵制剂关键技术组织技术攻关,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掌握了多种类型渗透泵关键技术,逐步搭建起渗透泵技术平台,通过技术优势取得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逐步树立了“立方”渗透泵技术品牌。核心技术“难溶药物单层芯渗透泵控释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获得2018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通过不断提升渗透泵制剂产品开发与产业化能力,在增强现有渗透泵产品生产及盈利能力的同时,公司建立了丰富的渗透泵制剂产品管线。目前已经上市渗透泵技术产品包括非洛地平缓释片(Ⅱ)、甲磺酸多沙唑嗪缓释片、硝苯地平控释片和盐酸曲美他嗪缓释片四个品种,另有已经完成BE研究、中试放大、药学研究等多个阶段的在研渗透泵制剂。

公司还拥有多个特色产品,包括益气和胃胶囊、坤宁颗粒、亮菌口服溶液、丹皮酚软膏、克痤隐酮凝胶等品种,涉及消化、皮肤外用药和妇科等多个领域。其中益气和胃胶囊为国家基药独家品种,坤宁颗粒为国家基药独家品规。丹皮酚软膏、克痤隐酮凝胶等外用药品种,兼具消费品属性,在零售终端表现活跃,具有较强的市场潜力。

此外,公司还有部分自主研发、生产的原料药、辅料及医药中间体,制剂产品非洛地平缓释片(Ⅱ)、尿素维E乳膏、丹皮酚软膏、甲磺酸多沙唑嗪缓释片可以实现原料药、关键辅料的自主供给,确保在集中采购中的成本优势。

2021年5月10日,公司与安徽省双科药业有限公司签订了《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主体变更协议》,公司以人民币3,800万元受让金珍滴眼液等13个滴眼剂药品技术的所有权,并成为前述品种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公司由此正式进入眼科领域。

2、医药商业

在医药商业方面,公司秉持“营销即服务”的经营准则,立足安徽省市场,坚持医疗终端配送、连锁药房零售并行,依靠现代化物流基地,发挥现有营销渠道上下游资源优势,进一步推动药品供应、销售等环节的自动化、信息化。公司将进一步通过深耕区域市场、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等经营措施,积极拓展线上业务,辐射全国,将自身打造成为区域龙头医药商业企业。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主要业务

合肥立方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3020)创建于2002年,公司坚持以高端制剂研发及其高品质产品生产为龙头,以原料药、医药商业为两翼的医药产业链发展战略。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从事的业务包含医药工业及医药商业。医药工业方面,主要包括药品制剂及原料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工业产品涉及心血管类用药、消化系统用药、皮肤外用药等领域,布局眼科、精麻产品管线。医药商业包括药品与医疗器械的批发、零售。

1、医药工业

公司以渗透泵控释技术为核心,建立了由配方技术、制剂评价技术、制剂工程化技术与关键设备技术四大部分组成的渗透泵控释技术平台,并不断提升渗透泵制剂产品开发与产业化能力,主要产品包括非洛地平缓释片(Ⅱ)、独家仿制药甲磺酸多沙唑嗪缓释片,2021年获批硝苯地平控释片、盐酸曲美他嗪缓释片;同时,公司拥有益气和胃胶囊、坤宁颗粒、亮菌口服溶液、丹皮酚软膏、克痤隐酮凝胶等特色医药品种以及部分原料药品种。中药品种益气和胃胶囊、坤宁颗粒在2018年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益气和胃胶囊为国家基药独家品种,坤宁颗粒为国家基药独家品规。

在化学原料药方面,非洛地平、甲磺酸多沙唑嗪、丹皮酚、尿素等原料药获批生产,保障了主要制剂品种原料药自产自供。公司建立含巯基化学原料药生产技术平台,形成国内先进的含巯基化学原料药生产基地,2018年7月,公司零缺陷通过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针对二巯丁二酸原料药生产设施及规范的现场检查。

2、医药商业

公司建立了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积极拓展上、下游合作网络,在安徽省内医药批发配送业务上形成了较强的配送服务能力和一定的规模优势。同时,公司在合肥市及周边区域设有60余家零售连锁药房,积极拓展医药终端零售业务。

(二)报告期内公司主要经营模式

1、研发模式

结合公司现有资源以及发展需要,公司积极探索适合于企业自身条件的多类型研发模式。包括自主研发、技术转让、合作研发、委托研发等合作模式,着力在渗透泵技术平台、抗体药物、精神麻醉药物、眼科用药等领域形成较强的技术储备。

2、采购模式

(1)医药工业采购模式

除部分原料药由公司自行生产外,公司的医药工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其他原、辅材料由公司对外采购。由于制药生产的特殊性,原料和关键辅料不得随意变更来源,因此公司多数原辅料都属于定点采购。部分非关键的通用辅料和包装材料从备选合格供应商名单中遴选来源,实行比价采购。公司大宗的包装材料实行招标采购。

(2)医药商业采购模式

在医药商业业务中,公司在调研当地医院临床用药需求和药店销售情况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个厂家的品牌优势、利润空间、结算政策等情况,结合公司自身销售计划及库存情况,从合格供应商名单中选择合适的供应商进行采购。

3、生产模式

药品生产必须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各类许可,如《药品生产许可证》等,对于所生产的药品还需持有药品注册批件。公司严格遵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建立健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保证药品生产全过程持续符合法定要求,保证药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

公司营销事业部编制年度销售计划,公司本部工厂及子公司根据年度销售计划进行产能安排,做好相应的原材料采购、生产线使用等方面的准备工作,合理制定年度、月度等生产计划。本部工厂每月会同营销事业部召开排产协调会,制定月度生产计划。

公司医药批发配送和医药零售业务不涉及生产业务。

4、销售模式

(1)医药工业产品销售模式

报告期内,公司医药工业产品主要采取经销模式进行销售;同时,公司亦存在少量医药工业产品直接销往终端客户的情况。公司的经销模式可进一步分为专业化学术推广模式和招商代理模式。专业化学术推广模式即公司在各中标地区选择终端覆盖率高、服务优良的医药流通企业作为配送型经销商向公立医疗机构配送药品。配送型经销商主要承担公司产品在销往医疗机构过程中产品储存管理、物流配送等职能。终端市场的开发和学术推广等活动则由公司负责并承担相应费用。招商代理模式指具有市场推广能力、终端客户资源的经销商,通过公司遴选后负责代理特定区域的市场开发、产品推广及配送等工作,并承担相关费用。

(2)医药商业销售模式

医药商业主要涉及药品、医疗器械等医药产品的营销推广、物流配送和零售业务的细分行业。

①医药批发和配送

子公司立方药业主要经营医药批发和配送业务,其主要客户类别包括:医疗机构、零售药店和其他医药批发配送企业。区域覆盖以安徽省为主,同时积极拓展线上业务,辐射全国市场。

②医药零售连锁

子公司立方连锁经营零售连锁药房业务,通过线下自营门店与线上销售相结合的方式对消费者直接销售各类医药产品。公司立足合肥市及周边区域,在医疗机构周边、商业热点区域或住宅区共开设有60余家自营连锁门店,主要销售处方药、非处方药、医疗器械及计生产品等。

(三)报告期业绩驱动因素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273,254,476.86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0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72,227,170.61元,同比增长27.47%。

报告期业绩驱动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医药工业方面

公司主要工业产品都保持良好增长。非洛地平缓释片(II)、甲磺酸多沙唑嗪缓释片等为慢性病治疗用药,具有较高的医患认可度,销量持续增长,2021年销售收入分别增长37.49%、52.84%;益气和胃胶囊、坤宁颗粒作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报告期销售显著增加,销售收入分别增长107.04%、46.68%;通过在中央电视台“精品安徽”、梯媒等广告宣传,拓展具有消费品属性的医疗产品,在皮肤外用药等领域取得良好增长。与去年同期相比,公司工业产品营业收入增长45.68%。

2、医药商业方面

公司不断加大终端开发力度,调整销售结构,拓展线上业务,医药商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长7.91%。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技术研发优势

随着医药行业竞争的升级,研发能力愈发成为制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一直高度重视对产品研发的投入和自身研发综合实力的提高,专门设有药物研究所开展新药、仿制药、新技术与新工艺的研究及开发等工作,拥有一支由高级人才领衔的研发团队,专业背景覆盖药学、中药学、药物合成、药物分析、制药工程、有机化学及生物学等各学科领域。此外,公司还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聘任多名专家学者作为公司的长期技术顾问。

公司已获得渗透泵控释技术领域的优势地位,核心技术“难溶药物单层芯渗透泵控释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获得2018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基于渗透泵控释制剂配方技术、制剂评价技术、制剂工程化技术与关键设备技术打造的立方渗透泵控释技术平台日趋完善:报告期内盐酸曲美他嗪缓释片(渗透泵剂型)和硝苯地平控释片顺利获批上市,强化公司在渗透泵制剂产品管线优势地位;盐酸哌甲酯缓释片已完成中试放大及工艺验证工作,公司渗透泵技术已覆盖了最复杂结构及工艺。公司将坚持高技术壁垒的渗透泵制剂的开发,依靠长期积累并建立的产业化技术能力提升产品的品质及成本控制能力,进而获得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同时,基于对渗透泵技术的理解与经验,积极开展渗透泵剂型的改良型新药开发,实现渗透泵控释技术应用的新突破。

公司以两个高端缓控释制剂开启了精麻药品研发领域,包括一项管制类精神药品及一项管制类麻醉药品。2021年度,盐酸哌甲酯原料药注册申请通过审核,获批使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完成BE研究,注册申请获得受理。公司建立了药品研发以及产业化的精麻药品管控体系,并经历了产品开发过程以及生产设备上工艺放大与验证的检验,形成了管控类精麻药品研发与生产的质量与安全管理保障体系。公司坚持以精麻药品市场产品结构的转型升级为目标,加大精麻药品高端制剂研发的投入,积极寻求多渠道多类型的合作,形成具有自身技术优势的精麻药品产品管线。

原料药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为实现公司化学制剂产品原料药自给夯实了基础,同时给公司化学原料药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公司已为此做好研发人员以及项目的储备:(1)借鉴巯基化合物原料药开发、生产以及销售的经验,积极开展基于绿色化学合成打造的特色原料药开发;(2)同步在研制剂项目的原料药开发,逐步实现化学药制剂产品的原料药全部自给;(3)完成运用酶催化技术的原料药及中间体的放大试制工作,实现以先进技术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目标;(4)进一步开展连续流反应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工作,运用该先进技术解决化学原料药生产中的安全性、高溶剂用量、选择性以及质量可控性等痛点问题,为市场提供具有竞争力的高品质低消耗化学原料药或中间体绿色化学产品。

公司与安徽省双科药业有限公司签订了《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主体变更协议》,公司以人民币3,800万元受让金珍滴眼液等13个滴眼剂药品技术的所有权,并成为前述品种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公司由此正式进入眼科领域。

公司已获得两项EDB单链抗体融合蛋白专利,正在进入多用途、多模式的创新药开发中,多项试验业已证明该融合蛋白在肿瘤靶向性上的突出优势,以及富集于肿瘤部位的长效性特征,而广谱性特征进一步为融合蛋白的应用提供了更多选择。公司已开展基于靶向EDB的抗体-核素偶联药物(Antibody-radionuclide conjugates,ARC)及检测试剂开发,未来将加快成果转化,推动公司产品在高壁垒核药领域战略布局。

(二)产品优势

公司依托渗透泵核心技术平台,构建技术壁垒,打造差异化市场竞争优势。公司围绕渗透泵技术平台,在原料药、关键辅料、制剂配方、装备与关键设备等多方面实现自主开发,构建核心竞争力。

非洛地平缓释片(II)自推向市场以来产销量持续增长,已成为国内抗高血压药物市场的知名品种。同时,公司基于渗透泵控释技术研发生产的甲磺酸多沙唑嗪缓释片也成功推向市场,进一步丰富公司渗透泵控释制剂的上市品种。报告期内,盐酸曲美他嗪缓释片(渗透泵剂型)和硝苯地平控释片顺利获批上市,另有多个在研渗透泵制剂分别处于已完成BE研究、中试放大、药学研究等阶段。

公司还拥有多个特色产品,包括益气和胃胶囊、亮菌口服溶液、丹皮酚软膏和坤宁颗粒等品种,涉及消化、皮肤外用药和妇科等多个领域。其中益气和胃胶囊为国家基药独家品种,坤宁颗粒为国家基药独家品规。

此外,公司还有部分自主研发、生产的原料药、辅料及医药中间体,制剂产品非洛地平缓释片(Ⅱ)、尿素维E乳膏、丹皮酚软膏、甲磺酸多沙唑嗪缓释片已实现关键原料药的自主供给,在质量保证、成本控制上都具有较大优势。同时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的研发生产能力也为公司制剂品种的创新研发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和有效的保障。

(三)产业链优势

公司坚持以高端制剂研发及其高品质产品生产为龙头,以原料药、医药商业为两翼的医药产业链发展战略,打造出一条从上游源头生产到下游终端销售全覆盖的医药产业链,从而提高了公司资源配置效率和整体竞争实力。

在医药工业生产环节,公司除拥有完善的药品制剂研发、生产能力,还具备成熟的原料药研发生产体系,可自主生产非洛地平、甲磺酸多沙唑嗪、二巯丁二酸、尿素等原料药和中间体产品。原料药是药品制剂的有效成分,也直接关系着药品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公司原料药的布局从源头上保证了制剂品质的高标准和一致性,确保了原料药供应的稳定性,并带来了较强的成本优势。同时,原料药的制备也是药物研究和开发的基础,是药物研发的起始阶段,公司原料药的生产加工能力为制剂研发创新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在医药商业流通环节,公司涵盖包括批发配送与零售连锁业务。一方面,医药商业作为工业生产的有机补充,从一定程度上分散、抵御了公司的经营风险和业绩波动;另一方面,公司医药商业团队与工业品种销售团队形成了较好的协同关系,在渠道、品牌、模式创新等多方面可相互补充、互相拉动,有效提升了公司对终端市场的服务能力、渗透率以及品牌认知度。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公司坚持以高端制剂研发及其高品质产品生产为龙头,以原料药、医药商业为两翼的医药产业链发展战略。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从事的业务包含医药工业及医药商业。医药工业方面,主要包括药品制剂及原料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工业产品涉及心血管类用药、消化系统用药、皮肤外用药等领域,布局眼科、精麻产品管线。医药商业包括药品与医疗器械的批发、零售。

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73亿元,较2020年增长20.01%,实现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分别为1.93亿元和1.72亿元,较2020年分别增长了约22.41%和27.47%。报告期内公司主要工业产品销售都保持良好增长,其中益气和胃胶囊销售收入增长率107.04%,再次实现增长率超过100%;甲磺酸多沙唑嗪缓释片销售收入增长52.84%,非洛地平缓释片(II)销售收入增长37.49%。

2021年研发费用6586万元,同比增加2255万元,增幅52.06%。充分发挥渗透泵、原料药、特药三大优势,从技术、成本、法规三重壁垒出发开发产品;聚焦心血管、消化系统、外用药等三个已有赛道,同时增加眼科、精麻领域的布局,丰富公司产品管线。采取自主研发、合作开发、委托开发等多种研发方式。依托于外部丰富的研发资源,与外部研发团队、高等院校、研发机构展开深入的交流和合作,加快立项品种的研发进度。

2021年公司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9187.94万元,同比增加241.50%,主要系公司募投项目建设、受让双科药业13个眼药批文等投资支出增加所致。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公司秉承“为人以诚、为事以专”经营理念,积极倡导“以效率为核心”的企业管理文化,坚持以高端制剂研发及其高品质产品生产为龙头,以原料药、医药商业为两翼的医药产业链发展战略,实现一体化产业链互补,成为国内一流高品牌知名度的综合性企业。

(一)未来发展战略

1、医药工业

在医药工业方面,公司坚持以渗透泵控释技术平台为依托,打造渗透泵控释制剂产品群。整合上游原料药布局和下游销售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通过产能扩建项目,突破公司产品规模化、国际化面临的硬件设施瓶颈。完善公司治理,加快人才引进与培育,全面提升产品质量管理能力,逐步实现高端渗透泵制剂的国际化。同时,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加快管控类精麻药品、滴眼剂、外用软膏剂、口服溶液等产品研发和上市节奏,丰富公司产品结构,提升企业竞争力。坚持创新能力培育,围绕公司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源化单抗融合蛋白项目临床前研究开展的同时,努力寻求与外部的全方位合作,为公司的创新研发升级做好储备,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产品是公司医药工业发展的核心,建立适应于当前市场竞争的产品战略对于公司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1)坚持新型给药技术研发以及高端制剂产品开发的策略,注重发挥公司的渗透泵控释技术平台优势,以高技术壁垒产品规避市场同质化多品种竞争。积极借鉴已有的渗透泵控释技术产业化开发经验,在高端制剂的产业化能力上深耕细作,提升产业化技术水平,实现更好的质量控制与成本控制能力,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运用新型给药技术及其积累经验,适时开展改良型新药研发。积极推进当前基于渗透泵控释技术的改良型新药项目研发,探索符合于目前国内技术审评要求的改良型新药研发策略,尤其是新剂型所面临的“改良型”临床验证要求,实现新注册分类下改良型新药研发的突破,将公司着力打造为以先进药物递送技术为特征、改良型新药研发为突破的创新型企业。

(3)利用公司新建原料药生产基地的大好时机,做好与制剂匹配的原料药项目开发,全面实现制剂产品原料的自给,为公司的制剂产品赋予新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大化学原料药合成的酶催化、连续流反应等新技术应用,以先进技术解决化学原料药生产中的安全性、高溶剂用量、选择性以及质量可控性等痛点问题,实现高品质、低污染以及低成本目标,为市场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化学原料药或中间体绿色化学产品,完成从自给到外销的盈利模式转变。

(4)积极打造精麻药品产品管线。结合管制类药物的研发及生产安全管理管控能力及经验,以及高端制剂技术经验,坚持以精麻药品市场产品结构的转型升级为目标,加大精麻药品高端制剂研发的投入,形成以高端制剂为特征的精麻药品产品管线。

(5)积极开展眼科用药产品开发的布局,加快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产品整合,布局优势产品二次开发或再评价工作。此外,结合公司外用药产品与口服溶液的市场经验,推进具有消费属性的外用药及口服溶液产品研发管线。

(6)当前,公司已获得两项EDB单链抗体融合蛋白专利,正在进入多用途、多模式的创新药开发中,多项试验业已证明该融合蛋白在肿瘤靶向性上的突出优势,以及富集于肿瘤部位的长效性特征,而广谱性特征进一步为融合蛋白的应用提供了更多选择。公司已开展基于靶向EDB的抗体-核素偶联药物(Antibody-radionuclideconjugates,ARC)及检测试剂开发,未来将加快成果转化,推动公司产品在高壁垒性核药领域战略布局。

2、医药商业

在医药商业方面,公司秉持“营销即服务”的经营准则,立足安徽省市场,坚持医疗终端配送、连锁药房零售并行,依靠现代化物流基地,发挥现有营销渠道上下游资源优势,进一步推动药品供应、销售等环节的自动化、信息化。公司拟通过深耕区域市场、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等经营措施,积极拓展线上业务,辐射全国,将自身打造成为区域龙头医药商业企业。

(二)2022年度发展经营计划

2022年,医药医疗行业依然处于重要的发展转型阶段,新冠疫情仍然存在。在市场需求方面,社会老龄化进程加速、疾病带来的负担加重,而随着居民健康意识的持续提升,政府关注健康事业并继续加大对公共卫生及医疗卫生的投入,医疗健康行业仍将维持增长态势。随着社会老龄化及治疗技术的发展,疾病的发病率、诊断率持续上升,慢病人群继续扩大,临床治疗仍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医药企业应抓住时机,给患者提供安全有效、药物经济学更高的治疗手段。

面对产业政策、支付政策和医药市场的剧烈变化,公司将全面实行各项创新举措,调整组织架构,加强成本与费用控制力度,力争完成全年经营目标。

1、坚持研发创新

(1)加大力度引进国内一流水平科研技术人才、项目管理人才等高端人才。

(2)技术平台建设:继续加强公司特色制剂渗透泵技术平台建设,推进精麻药品盐酸哌甲酯缓释片BE研究、推进运用渗透泵技术开展改良型新药开发的实质性进展。开发或合作开发其他高端制剂技术平台建设,为后续高端制剂技术研发工作奠定基础。

(3)产品规划:确保已申报CDE品种得到有效推进(非洛地平缓释片一致性评价、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伊曲康唑口服溶液等),加快精麻药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全规格的开发研究,加快基于靶向EDB的抗体-核素偶联药物(Antibody-radionuclideconjugates,ARC)开发进度;已上市中药品种新适应症的开发,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推进中药产品研发。发挥研发与营销协同作用,重点在眼科、精麻药选题;创新药研发聚焦心血管、精神神经药物、眼科用药、抗体放疗药物领域。

2、医药工业

优化营销模式,提升销售战略能力、营销能力,明确内部职责,努力达成年度销售目标。公司将稳步加大市场推广力度,确保非洛地平缓释片(II)在医院市场和零售市场的持续稳定增长;布局精麻药物、眼科用药销售队伍建设,加强新产品市场布局;做好国家集采品种报价、供应等各项工作,为公司注入新的增长;加大甲磺酸多沙唑嗪缓释片、益气和胃胶囊、坤宁颗粒、皮肤外用制剂等品种市场推广力度,培育新的业绩增长点。

利用MAH多元化合作模式,积极寻找并购具有市场潜力品种,拓展医药工业产品管线布局,提升公司销售收入及抗风险能力;完善研发、生产、质量、销售等各个环节管控体系,提高技术水平,精益生产提升运营效率,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强化全员生产安全培训,提高生产安全意识。

推进募投项目和技改项目建设,包括渗透泵制剂车间、原料药项目一期、科研综合楼、无菌制剂车间、提取车间等建设工作,做好主要产品产能扩充相关工作,满足市场需求。

3、医药商业

批发配送方面,利用国家或省级带量采购谈判拓展市场,提升服务、控制风险、优化流程、提升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稳定分销、连锁的配送额,全力拓展线上业务、医院、基层、小终端、单体药房等客户。

连锁药房方面,建立高效的制度化、标准化、流程化运营机制,充分发挥数据平台优势,利用数据信息的收集及分析,优化品种管线,指导业务的开展。融合线上线下(300959)资源,做好竞争商品价格管控,提升门店日常管理,提升盈利能力。有计划、分步骤拓展门店数量,注重新增门店的质量。

4、强化合规运营

进一步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流程与体系,强化合规意识,形成合规文化,有效防范经营风险。推进企业信息化管理,同时关注信息化安全风险。优化费用预算管理制度,平衡业务拓展与成本费用控制的关系,提高费用使用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5、人力资源方面

持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加强人才储备与梯队建设,大力引进创新药研发领域的高端与紧缺型人才。优化企业组织及人力配置,激励与增效并举,不断提升人力资源效能。强化内部培训,做好梯队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围绕企业核心价值观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员工文化认同,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激发员工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强公司发展内在驱动力。

(三)公司可能面临的风险

1、行业政策带来的风险

随着医药体制改革相关政策的逐步落地,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国家对医药行业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国家集中采购政策、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两票制、新药审批政策、控制医院药占比指标及医院二次议价、紧密型医联体等政策,对医药行业的药品研发、注册、生产与质量管理、销售、招标价格产生重大影响,若公司不能根据国家的医药行业法规和政策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可能会对公司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将促使部分药品面临价格进一步下调的风险。

2、人才缺乏及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的风险

医药制造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行业,稳定的研发团队是公司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人才储备的不足,以及现有核心技术人员流失都有可能导致人才资源不能满足生产经营的需求,将会对公司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3、环保政策风险

公司属于化学制药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废水、废气、废渣及其他污染物,若处理不当,对周边环境会造成一定影响。虽然公司已严格按照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进行处理和达标排放,但是随着国家环保标准的日趋严格和整个社会环保意识增加,公司排污治理成本将进一步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经营业绩,同时还可能因为未能及时满足环保标准而受到相关部门处罚。

4、安全生产风险

公司在生产过程中,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工艺,部分部门使用易燃、易爆、有害物质的危险化学品,存在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风险。由于公司生产的产品种类较多,生产工序复杂,因此存在因操作不当、保管不当等导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风险。公司已结合生产特点制定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各部门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安全生产管理考核条例,并分别在公司、部门和车间层级任命安全监督管理人员,负责安全保障工作。虽然公司十分重视安全生产及对员工的安全培训,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并严格执行,但不能排除未来发生意外安全生产事故的可能。

5、核心品种依赖及主要产品未能通过一致性评价的风险

公司现阶段医药工业主要品种包括非洛地平缓释片(Ⅱ)、甲磺酸多沙唑嗪缓释片、亮菌口服溶液、益气和胃胶囊、坤宁颗粒、丹皮酚软膏和克痤隐酮凝胶等品种。报告期内,非洛地平缓释片(Ⅱ)实现的收入占当期医药工业收入的45.79%。尽管甲磺酸多沙唑嗪缓释片、益气和胃胶囊等产品收入增长较快,但目前非洛地平缓释片(Ⅱ)实现的收入占比较大,如未来出现相关政策变化、市场竞争加剧、下游需求下降等外部环境恶化的情况,将会对公司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非洛地平缓释片(Ⅱ)已完成一致性评价研究工作并提交注册申请。如相关产品未能及时通过一致性评价,可能对公司未来经营业务造成不利影响。

6、新产品研发风险

医药行业新产品从研发到投产需要经过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药品审批等阶段,具有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大等特点。可能会存在现有技术和条件下难以克服的技术困难,或由于国家政策因素、市场因素、产品设计缺失、成本超出预算等因素造成研发进度延迟或研发产品失败等方面的风险,增加公司研发费用支出,并对盈利水平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7、募集资金使用不达预期的风险

2020年12月15日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此次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渗透泵制剂车间建设项目”、“药物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及“原料药生产项目一期”等项目建设。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中固定资产支出较大,项目运营后折旧及摊销费用将大幅增加,若投资项目不能产生预期收益,上述成本费用的发生将对公司经营业绩构成较大压力,短期内公司盈利水平可能会受到一定的不利影响。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