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振华新材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2-04-07 22:42:51 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振华新材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1年度,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大幅增长,带动动力电池产业快速发展,下游客户对正极材料需求旺盛,公司正极材料销量及收入实现同比大幅增长,其中高镍三元材料因匹配下游客户需求,销量及收入占比大幅上升。公司总体经营情况如下:

公司2021年度实现营业收入551,490.04万元,同比增长432.07%;实现营业利润46,213.07万元,实现利润总额46,383.36万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41,257.92万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损益的净利润40,299.69万元,实现扭亏为盈。

报告期内,公司财务状况良好,期末总资产695,218.61万元,较上一年末增长63.35%;期末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292,741.92万元,较上一年末增长128.77%。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公司自设立以来专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主要提供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领域产品所用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新能源汽车领域用正极材料,涵盖包括中镍、中高镍及高镍在内的多种型号一次颗粒大单晶镍钴锰酸锂三元正极材料(NCM),是公司的核心竞争产品;消费电子用正极材料,主要包括高电压钴酸锂、复合三元正极材料以及一次颗粒大单晶三元正极材料。

(二)主要经营模式

1、采购模式

公司采购的主要原材料包括三元前驱体、碳酸锂、四氧化三钴及氢氧化锂等。公司设有资材部,负责供应商的筛选及物料的采购。

2、生产模式

公司主要按订单生产。若根据客户年度采购计划及市场趋势判断客户未来预计有较大订单需求,为减小未来生产压力并有效利用产能,公司也将实行备货生产。

3、销售模式

公司主要采取直销模式,下游客户多为国内大型知名的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经过长期的合作已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

销售过程主要包括获取样本需求、技术交流、各阶段样品认证、签订合约、交付、回款等环节;各阶段样品认证包含实验室级、产线级等不同级别样品的生产、交付、评估、客户认证、改善、规格书/图纸签订等过程,以确保产品从性能到批量质量稳定性全过程满足客户需求。认证阶段结束后,公司与客户签订供货合同进行批量生产,同时跟踪货物的交付、货款的回收等。若客户针对已认证产品提出进一步需求,则公司直接与客户签订供货合同进行批量生产。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1)行业发展阶段

公司主营业务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及销售。锂离子电池由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组成,其中正极材料是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决定性因素,同时在整个电池材料成本中占比较高,是影响锂离子电池各项性能的核心关键要素。正极材料的上游主要是前驱体及钴镍锰锂等金属原材料,正极材料的下游是动力电池、3C电池和储能市场。受益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消费电子市场的稳步发展和储能市场的兴起,公司所处的正极材料行业目前处于快速成长阶段。

(2)行业基本特点

现阶段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行业存在如下基本特点:

①动力电池需求爆发,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快速增长

回顾2021年,尽管新能源汽车面临疫情影响、产品“缺芯”、原材料价格飞涨等挑战,但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保持爆发式快速增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352.1万辆,市场渗透率达13.4%,较2020年5.4%的渗透率提升8个百分点。

受益于国内外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2021年动力电池市场需求端强势回暖,带动正极材料企业产量增加。高工锂电(GGII)调研显示,2021年中国动力(600482)电池出货量220GWh,相对2020年增长175%。ICC鑫椤资讯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三元材料总产量为39.81万吨,同比增长89.5%。全球范围内三元材料总产量为72.97万吨,同比增长79.3%。

②“双碳目标”为储能市场注入发展动力,正极材料市场空间进一步打开

2022年1月29日,为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要推动多元化技术开发,开展钠离子电池、新型锂离子电池等关键核心技术。新型储能是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装备基础和关键支撑技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十三五”以来,我国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创新取得长足进步,2021年底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超过400万千瓦。根据此前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

(3)主要技术门槛:

①行业规范壁垒

工信部于2018年修订《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并于2019年2月15日起施行,对生产企业的研发能力、工艺先进性、质量检测、智能制造能力等方面做出了严格要求,同时,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严格规范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能力,鼓励企业打造绿色制造产业链。通常工业企业难以通过投资在短时间内满足相关行业规范的要求。

②品质认证壁垒

因为正极材料是动力电池中最重要的原料之一,对动力电池各项核心性能及安全性能都有较大的影响,基于产品稳定性及安全性角度考虑,车企和动力电池企业对于正极材料产品的认证测试程序更为复杂,不但需要进行长期产品性能测试,还需要对生产厂商的综合供货能力进行详细评估,整体认证周期时间一般在1-2年左右。目前,国内动力电池市场集中度较高,动力电池厂商与正极材料生产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合作粘性较强,正极材料生产企业一旦进入客户的供应商体系后一般不会轻易被更换。

③工艺技术壁垒

三元正极材料的工艺技术复杂,生产过程控制严格,研发难度大、周期长,工艺技术经验重要,国内各大厂商均已形成了自己的工艺技术,如原材料选择、各类材料比例、辅助材料应用以及生产工艺等均需要多年的技术与经验积累。工艺技术壁垒不仅指较高的研发技术门槛,还包括更精细的生产管理以及更低成本大规模量产的水平。

从技术角度,三元正极材料主要分为一次颗粒大单晶技术体系及二次颗粒团聚体技术体系,不同技术路线的厂商在烧结次数、烧结窑炉设计、温度控制、掺杂包覆元素等生产工艺方面存在差异,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形成自有的工艺技术壁垒。

从行业发展来看,以性价比为诉求的低钴/无钴NCM三元材料、以能量密度为诉求的高镍NCM三元材料均为三元正极材料行业的发展趋势。鉴于钴资源稀缺,价格高且波动大,因此去钴化是当前主流趋势,低钴/无钴材料的开发,包括前驱体选用、烧结工艺、掺杂及包覆技术选择不同决定材料性价比及综合竞争力差异。相较于常规三元材料,生产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的技术壁垒更高,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的生产不仅需要掺杂包覆等技术改性,还需要在氧气气氛下煅烧,对于生产环境的湿度控制、设备的耐腐蚀和自动化水平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

④生产规模及资金壁垒

大型三元材料生产企业在原材料采购和生产运营方面具有规模优势。同时,动力电池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较高,主流动力电池厂商对于正极材料供应商的供货质量、数量、时效等方面有较高要求,小型企业进入锂电池企业合格供应商体系难度较大。

三元材料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三元材料对于生产环境及生产设备的要求较高,新建产线需要大额资金投入。此外,三元材料生产成本中原材料采购成本占比较高,日常经营活动需要大量流动资金。行业新进入者面临一定的规模及资金壁垒。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目录,公司主要产品属于重点产品和服务目录中“二次电池材料制造”中的“镍钴锰/镍钴铝三元材料”。同时,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属于《中国制造2025》鼓励发展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

公司销售的主要产品有三元材料、钴酸锂和复合三元,其中三元材料是公司的核心产品。作为国内外较早完成单晶三元材料的研发及生产的企业,经多年的研发及培育,目前公司已实现涵盖中镍、中高镍及高镍一次颗粒大单晶三元材料的产业化生产及销售。公司前期研发并储备的中高镍低钴一次颗粒大单晶材料合成技术、高镍一次颗粒大单晶材料合成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顺应了新能源汽车高性价比、高能量密度的发展方向,目前已成功实现量产。

鑫椤资讯数据显示,2021年,公司三元材料出货量在国内市场份额占比为8%,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五,在全球三元材料市场份额占比为5%。

三元材料按照微观形貌分类,通常分为二次颗粒团聚体和一次颗粒大单晶。相较于常规的二次颗粒团聚体三元材料,一次颗粒大单晶三元材料具有更加优异的高温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能。鑫椤锂电数据显示,2021年单晶型三元材料渗透率不断走高,高镍类型的单晶产品受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强有力带动,产量及占比攀升明显。不同于国内三元材料市场的竞争格局,单晶三元材料由于技术壁垒较高,目前国内能够规模化生产的企业较少。根据鑫椤资讯数据,2021年1-11月国内单晶三元材料产量排名中,公司以26%的市场份额位居榜首。

三元材料按照构成元素占比分类,可分为中镍(Ni<60mo.%)、中高镍(60mo.%≤Ni<80mo.%)、高镍(80mo.%≤Ni<90mo.%)和超高镍(Ni≥90mo.%)产品,镍元素可增加正极材料的体积能量密度,可通过提高镍含量提高三元材料的比容量,满足电动汽车对于高续航里程和更高能量密度的要求。高镍/超高镍三元正极材料以高能量密度为主要特性,符合新能源汽车长续航里程需求对正极材料高能量密度的发展诉求。高工锂电(GGII)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三元材料出货约74万吨,中国国内三元材料出货43.3万吨。其中,中国高镍(8系及以上)三元材料出货17万吨,同比增长181%,主要系海外需求提升带动国内高镍材料出口提升以及受国内头部电池企业需求提升带动。

公司的三次烧结工艺有助于提升材料分子结构稳定性等性能,可以改善镍含量不断提升对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结构稳定性、安全性和循环性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超高镍、中镍低钴/无钴等的生产合成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公司高镍8系三元正极材料经过与客户产品平台的不断磨合,于2021年开始放量增长。

此外,在高镍8系三元正极材料大批量供货的同时,公司超高镍9系三元正极材料已于2021年开始向部分客户进行吨级送样。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伴随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渗透率的提升,市场对动力电池以及动力电池中正极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三元正极材料预计仍将是主流的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之一,这对正极材料上游原材料的可持续性供应提出了挑战,尤其是三元材料中稀缺的钴金属,以及2021年以来的价格一路飞涨的锂盐。

目前来看,短期内暂时没有更好的可大规模商业化量产的替代三元材料的技术出现,三元材料对于原材料的需求仍将持续增长,当前正极材料行业的主要趋势主要有:

(1)去钴化趋势;

在NCM三元材料中,钴的作用在于稳定三元材料的层状结构,且可以提高材料的循环和倍率性能,但钴金属属于稀缺金属。镍钴锰酸锂(NCM)厂商均希望在保持或提升材料性能的基础上,降低钴的元素用量,达到提高性价比的目的。因此,去钴化是镍钴锰酸锂(NCM)行业的发展趋势。

(2)高镍化趋势

在NCM三元材料中,镍的作用在于提高增加材料的体积能量密度,但随着镍含量的提高,也会导致锂镍混排,从而造成锂的析出,对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能造成影响。在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潜力逐步释放带来对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提升需求的背景下,更高的续航里程、更长的使用寿命,成为高端新能源汽车持续的追求目标,为高镍三元正极材料提供了一定的市场空间。但同时也对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安全性和循环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大单晶趋势

从技术角度,三元正极材料主要分为一次颗粒大单晶技术体系及二次颗粒团聚体技术体系,采用大单晶技术生产的产品可有效解决二次颗粒团聚体技术生产容易导致二次球开裂、破碎引发的电池电化学环境剧烈变化、循环寿命缩短、性能恶化等问题,在产品高温循环稳定性、结构稳定性、安全性能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鑫椤锂电数据显示,单晶三元材料市占率整体呈上升态势,2021年前三季度对应占比约为40%。

(4)高电压趋势

钴酸锂具有工作电压高、压实密度大、充放电速度快且稳定等优点,主要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领域。钴酸锂产品按照充电电压高低可以分为4.35V、4.4V、4.45V等型号,能量密度随电压的升高而升高,相应电池的待机时间也越长。消费电子产品轻薄化、长待机的诉求,催生对高电压、高压实特点的钴酸锂正极材料的需求。在目前技术水平下,提升钴酸锂能量密度的最可行的路径是提高其电压,高电压、高压实钴酸锂材料将是未来主要发展方向。

(5)废旧锂离子电池的综合利用效率提升趋势

电动汽车的普及,与之相伴不可回避的就是废旧动力电池的处理。废旧动力电池在经过梯次利用后,剩下部分由于含有贵重金属,可回收重复利用。在对于新能源汽车呼声一直很高的欧洲市场,欧盟通过立法规范引导市场发展。在欧盟的一系列电池法规中,对锂、镍、钴等主要金属的回收率设定了具体目标与实施路径。因此,发展废旧锂离子电池的回收产业,减少贵重金属的流失,可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6)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进程加速趋势

钠和锂属于同族,两者具有相似的物理与化学性质,但钠储量丰富,因此钠价格低廉,同时钠电极位比锂高,具有更加稳定的电化学性能和安全性能。但是钠离子半径较大,钠原子质量大于锂,其理论容量不到锂的三分之一。从成本、能耗、资源和安全等角度来看,钠离子电池具有巨大的发展优势,在规模化储能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在国家的双碳目标下,发展钠离子电池对于解决储能市场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四)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公司自成立以来专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成功研发并形成一系列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包括一次颗粒大单晶镍钴锰三元材料合成技术、大单晶无钴层状结构镍锰二元材料合成技术、高电压钴酸锂材料合成技术、多晶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合成技术、尖晶石结构复合改性材料合成技术、正极材料掺杂技术、正极材料表面改性技术等。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授权15项,其中6项发明专利对大单晶中镍三元系列产品形成保护,5项发明专利对大单晶中高镍三元系列产品形成保护,4项发明专利对大单晶高镍三元系列产品形成保护,4项发明专利对钴酸锂系列产品形成保护,2项发明专利对多晶三元系列产品形成保护,2项发明专利对尖晶石结构复合改性材料系列产品形成保护,7项发明专利对表面改性技术形成保护,7项发明专利对正极材料掺杂技术形成保护。

报告期内,公司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未发生变化。

公司的核心技术具体情况详见下表。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3.研发投入情况表

研发投入总额较上年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报告期内研发费用总额14,943.54万元,同比增长130.04%,增加原因系公司进一步充实研发团队、加大研发投入、持续加强开展研发活动所致。

4.在研项目情况

5.研发人员情况

6.其他说明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NCM正极材料一次颗粒大单晶材料合成技术的先发优势及完善的产品布局

一次颗粒大单晶三元正极材料经压实和高温循环后,可以获得更加优异的高温循环稳定性、结构稳定性和耐高温性能,因而具备更好的安全性能。一次颗粒大单晶三元正极材料主要应用于国内市场,是国内动力电池行业的主流选择之一。

有别于常规二次颗粒三元正极材料,一次颗粒大单晶三元正极材料的生产与合成需要克服大单晶对容量及功率性能的负面影响。经多年的研发与努力,公司在一次颗粒大单晶三元正极材料合成方面已较好解决上述问题,使得一次颗粒大单晶三元正极材料获得下游客户的广泛认可。

2.研发体系优势

公司成立以来,一直深耕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坚持自主创新,是我国第一批从事镍钴锰酸锂三元正极材料研发生产的企业之一。公司现已建立完善的产品研发体系,拥有一支勤奋务实,敢于创新的研发人才队伍。

经过十余年的生产实践和技术创新,公司成功发展出一系列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包括一次颗粒大单晶镍钴锰三元材料合成技术、大单晶无钴层状结构镍锰二元材料合成技术、高电压钴酸锂材料合成技术、多晶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合成技术、尖晶石结构复合改性材料合成技术、正极材料掺杂技术、正极材料表面改性技术等。

3.品牌和质量优势

公司自成立以来专注于自主创新研发、打造品牌形象,通过建立严格的品牌和质量管理体系以及持续的技术研发投入,逐步与行业内多家优质电池生产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并通过多项国际国内相关资质认证,树立了自身的品牌地位。

公司始终坚持以产品质量为核心,严格遵守《产品先期策划控制程序》《5M1E变更控制程序》等质量管理规程,对新产品开发及批量生产实施全流程保障。2009年至今,公司的正极材料产品质量及良品率处于较高水平,获得下游国内电池生产龙头企业的认可。

4.优质客户资源优势

公司一直以来采取集中有限的企业资源培养维系大客户的竞争策略,能够形成规模经营获取成本优势、及时共享信息促进产品技术创新以满足客户需求、形成销售订单的稳定来源、产生市场辐射效应提高市场占有率,而优质大客户的长期认可亦提升了公司在业内的声誉,在公司产能扩大的同时能够为公司带来其他优质新客户,维持较强的竞争优势。

自2004年开始,公司凭借可靠的产品质量在行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陆续进入国内知名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的供应链,并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长期的紧密合作,公司已成为宁德时代(300750)、孚能科技、新能源科技(ATL)、微宏动力、多氟多(002407)、天津力神、珠海冠宇等国内电池生产企业的重要正极材料供应商。

5.废旧锂离子电池及正极材料回收产业布局

公司通过参股公司红星电子,布局废旧锂离子电池及材料回收产业,加强对三元前驱体等原材料成本的控制能力。截止2021年末,公司持有红星电子34%股权。红星电子利用废旧锂离子电池、次生物料提炼回收可用锂元素、钴元素等有价值材料,并将其生产转化为三元前驱体、碳酸锂等公司生产所用原材料,上述废旧锂离子电池及材料回收产业布局是公司加速上游产业整合的重要途径。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四、风险因素

(一)尚未盈利的风险

(二)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三)核心竞争力风险

1、技术更新迭代的风险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存在多种技术路线,目前市场上形成规模化应用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包括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三元正极材料(包括NCM和NCA)。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扩大,对续航里程、能量密度等方面需求的提升,三元正极材料近年来获得快速发展。

2021年下半年以来,由于补贴下降、储能市场升温、镍钴原材料上涨等因素的叠加,使得磷酸铁锂电池的性价比优势凸显,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已连续多月超过三元电池。若未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主流技术路线更新迭代,三元正极材料动力电池装机量占比持续下降,不再成为动力电池主流正极材料之一,则三元正极材料的市场需求或将面临替代风险,将对公司的竞争优势与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2、新产品研发风险

由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行业技术密集型的属性,新技术及对应新产品存在研发失败的风险。公司在研项目聚焦于一次颗粒大单晶技术在低钴/无钴领域、高镍三元正极材料、钠离子正极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存在新技术及对应新产品研发结果未通过客户认证、未满足客户需求、相关性能指标未及预期的风险。一旦出现新技术及对应新产品研发不及预期的情形,或者出现公司所处行业核心技术有突破性进展而公司不能及时掌握相关技术的情形,将对公司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产生一定不利影响。

3、关键技术流失风险

公司核心技术包括一次颗粒大单晶镍钴锰三元材料合成技术、大单晶无钴层状结构镍锰二元材料合成技术、高电压钴酸锂材料合成技术、多晶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合成技术、尖晶石结构复合改性材料合成技术、正极材料掺杂技术、正极材料表面改性技术等,应用于公司正极材料产品研发及生产工艺中。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依赖于上述长期积累的核心技术。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若出现关键技术流失,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从而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四)经营风险

1、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公司生产经营所需主要原材料包括三元前驱体(主要包含镍、钴、锰元素)、碳酸锂、氢氧化锂及四氧化三钴等直接材料,直接材料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例超过80%。2021年上游原材料锂资源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屡创新高。宏观经济形势变化、行业供需格局变化及突发性事件有可能对原材料供应及价格产生不利影响。若发生主要原材料供应短缺使得市场价格大幅波动或公司采购策略及管理制度未能有效执行等情况,将可能导致公司不能及时采购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影响公司供应稳定的同时出现公司原材料采购成本大幅上涨的情况,从而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和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2、销售价格波动的风险

根据行业惯例,公司主要产品采用“主要原料成本+加工价格”的成本加成定价模式。报告期内,公司上游主要原材料三元前驱体、四氧化三钴、碳酸锂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导致公司主要产品销售价格也存在较大波动。

鉴于公司实际成本中原材料采购时间受生产周期、安全库存量、集中采购规模效益等因素影响而早于产品销售定价时间,从而可能使得实际成本中的原材料均价与销售定价时点的市场价格产生一定背离。若原材料市场价格一定时期内大幅度下滑或出现震荡波动趋势,导致实际成本中的原材料均价与销售定价主的背离程度加剧,则公司存在无法将原材料采购成本向下游转嫁的风险,从而对公司盈利能力产生一定不利影响。

3、新增产能闲置的风险

当前公司在建项目有沙文二期募投项目、沙文一期技改项目、沙文二期扩建项目,以上项目达产后,正极材料整体产能将提升。若未来市场发展未能达到公司预期、市场环境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或者公司市场开拓未能达到预期等,公司将无法按照既定计划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从而面临扩产后产能利用率下跌、新增产能无法消化及相关的生产线发生减值的风险。

4、产品质量问题风险

公司所生产的三元正极材料最终应用方向主要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新能源汽车对于动力电池安全性的要求较高,各产业链企业需确保其产品在技术性能、质量可靠性、一致性等方面持续满足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标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品质量容易受生产工艺流程稳定性影响,存在技术难度高、工艺复杂的特点,而公司下游客户均为国内知名的锂电池生产企业,通常对产品质量有较高要求,因此严格把控产品质量是三元正极材料企业持续经营发展的重要保障。若公司未来出现重大产品质量问题导致大量退货等情况,将可能影响公司产品的市场销售,导致主要客户流失,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五)财务风险

1、应收款项金额较高,客户信用管理不到位,可能导致坏账损失加大的风险

2021年末,公司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应收款项融资账面价值之和为173,794.33万元,占期末资产总额的比例为25.00%。公司2021年末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应收款项融资账面价值占期末总资产比例较高,主要系随着公司销售收入增长,各类应收款项相应扩大。

公司应收账款金额及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较高,若未来应收账款金额进一步增长,则公司面临应收账款账龄延长、回款率下降、坏账准备上升、需对部分客户应收账款单项计提坏账准备的风险,从而对公司的盈利能力带来一定不利影响。

2、存货金额较大、发生跌价等风险

2021年末,公司存货账面价值为151,982.07万元,占当期末资产总额的比例为21.86%,存货金额占比较高,且可能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扩大而进一步增加。较高的存货金额对公司流动资金占用较大,可能导致一定的存货积压风险,同时若市场环境发生不利变化,可能在日后经营中出现存货跌价的风险。

(六)行业风险

下游行业需求波动风险

公司核心产品NCM三元正极材料目前主要应用于国内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市场。新能源汽车行业相关政策变动会影响新能源汽车行业产销量变动,鉴于三元正极材料在动力电池总成本中占比较大,是动力电池的关键构成要素,因此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相关政策变动对三元材料的市场需求造成影响。

未来如果全球经济情况、下游行业需求发生重大或持续波动,将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及盈利能力带来不利影响。

(七)宏观环境风险

公司所处的三元正极材料行业的发展与下游新能源汽车、消费类电子、储能行业的发展状况、发展趋势密切相关,当前全球的宏观经济形势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果宏观经济环境发生重大不利变化、经济步入下行周期或影响下游新能源汽车、消费类电子、储能行业的市场需求因素发生显著变化,则可能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八)存托凭证相关风险

(九)其他重大风险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全球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形势日益严峻,碳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化,人类生存发展面临挑战,为了应对全球变暖趋势,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是实现国家“双碳目标”重要基础,交通电动化和能源清洁化是具体实现途径,锂离子电池及相关新型电池体系作为电动车和储能市场的配套设施,进而成为了新能源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正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关键原材料,受益于全球新能源政策的持续推动、技术进步等因素影响,未来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二)公司发展战略

1.专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设计、研发与生产,加强配套能力,集中资源投入研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不断提高材料的能量密度;以高安全、高容量、低成本为研发方向,寻求技术突破,力争开发出行业内领先的正极材料;

2.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用户满意为宗旨”的发展指导思想;

3.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诚信经营、绿色共赢”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4.积极研发新型能源技术及相关配套材料、其他新型功能材料。

(三)经营计划

1.加快项目建设,扩大产能规模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蓬勃发展,储能市场大有可为的背景下,2022年,公司计划加快推进沙文二期、沙文一期技改和沙文二期扩建项目建设进度,同时择机启动新的建设项目,提升公司的产能和供给能力,充分把握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机遇,巩固和提升公司的行业地位。

2.加大研发力度,丰富技术储备

公司以一次颗粒大单晶材料合成技术为基础,在中镍、中高镍、高镍领域已形成完善的产品布局。为了持续提高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性价比、能量密度和安全性,2022年,公司计划:

(1)推进低钴无钴一次颗粒大单晶正极材料的产业化;

(2)在超高镍一次颗粒大单晶正极材料送样测试的基础上,加快推进量产;

(3)在富锂锰基材料送样测试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产业化;

(4)加快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开发及产业化进程;

(5)推进高电压钴酸锂4.48V/4.5V的研发及成果转化。

3.加强回收合作,提高回收效率

公司通过参股公司红星电子布局废旧锂离子电池及材料回收产业,加强对三元前驱体等原材料成本的控制能力。未来将持续加强与红星电子材料回收项目合作关系,持续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