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9 22:49:01 来源: 证券日报网 陈红
本报记者 陈红
2022年2月9日,天华超净发布定增预案称,公司拟募集不超过46亿元资金,再度新增电池级氢氧化锂年产能8.5万吨。
对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能源电池,尤其是汽车动力电池中的三元锂电池对氢氧化锂的需求非常庞大,随着新能源锂电池汽车对汽油车的替代持续推进,未来锂电池的需求量依然将呈现递增趋势,氢氧化锂前景光明。”
“近年来,天华超净从环境领域跨步到锂电池材料领域,并不断加码布局,是正确的选择。当前锂金属材料需求旺盛,价格高涨,行业毛利率大幅度提高,对于企业来说,是实现了多元化经营,能够赶上锂电池发展的风口。长期来看,电池级氢氧化锂等项目也具备一定的技术壁垒,将为企业提供长期的业绩动力。”盘和林说道。
将达到氢氧化锂年产能13.5万吨
根据公告,本次定增,天华超净拟募集不超过46亿元资金。其中,24亿元募资用于四川天华时代锂能有限公司年产6万吨电池级氢氧化锂建设项目、8.2亿元募资用于宜宾市伟能锂业科创有限公司一期年产2.5万吨电池级氢氧化锂项目、9.8亿元募资用于收购宜宾市天宜锂业科创有限公司7%股权、剩下4亿元募资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上述定增对于在锂电材料价格上涨的行业背景下,增加和巩固公司锂电产能,增加流动资金以支持生产运营都有着十分直接的作用,对于强化公司的供应链和产业链,从而有效控制成本和提升业绩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天华超净于2014年登陆资本市场,原主营业务涵盖防静电超净技术产品和医疗器械产品两大板块。2018年,公司与长江晨道、宁德时代等公司共同投资天宜锂业,切入锂电产业;2020年11月,公司完成对天宜锂业26%股权收购,持股比例增至68%,成为其控股股东。目前,天宜锂业已成为贡献最主要收入和利润的子公司。
根据2月8日最新披露的年报显示,天华超净2021年实现营收为33.98亿元、净利润为9.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8.73%、218.44%。其中锂电材料业务实现了23.1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8.17%。
据记者了解,天宜锂业一期年产2万吨电池级氢氧化锂项目于2020年投产,同时公司配套的技改项目完成后又将新增0.5万吨设计产能;二期年产2.5万吨电池级氢氧化锂项目也如期竣工验收。目前,该项目进入投料试生产阶段并产出合格产品。
天华超净方面表示:“一期技改及二期项目达产后,天宜锂业电池级氢氧化锂产品的总产能将达到5万吨/年。”
记者注意到,天宜锂业在一期与二期项目成功的基础上,本次定增电池级氢氧化锂8.5万吨建设项目(其中,江安县年产2.5万吨+甘眉工业园区年产6万吨)全部达产后,天宜锂业将具备电池级氢氧化锂产品的总产能13.5万吨/年,届时将成为全球重要的氢氧化锂供应商。
天华超净方面表示:“通过本次定增将进一步扩大氢氧化锂产能,抓住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做大做强锂化工业务。”
锂电材料需求旺盛、量价齐升
氢氧化锂和碳酸锂为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生产的关键原材料,基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锂行业也迎来了春天。
根据上海钢联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月9日锂电产业链原材料价格再次上扬,碳酸锂涨1万-1.25万元/吨,最高报39.5万元/吨。金属锂涨24万元/吨,最高报199万元/吨。氢氧化锂涨1万元/吨,最高报32.5万元/吨。
对此,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表示:“碳酸锂和氢氧化锂等锂盐产品价格的走高,使得锂电原料企业利润大幅增长。锂电池供不应求,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锂原料氢氧化锂和碳酸锂的产能不够。因为无论是磷酸铁锂、还是三元锂电池,都需要采用碳酸锂原料,而高续航里程和高安全性的新能源汽车对于高镍三元电池的需求也很旺盛,也直接带动了氢氧化锂原料的需求。”
“2021年国内新能源车产销量明显加快,全球燃油汽车电动化的速度出乎意料,这个发展趋势在未来的几年很可能会屡创新高,这对于锂电池的需求将继续加大,行业也会保持较高的景气度,加上储能市场对于锂电池产品的需求也在出现快速放量态势,未来5年的储能市场对于锂电池的总需求可能会达到300GWh。”祁海珅补充说道。
中国本土企业软权力研究中心周锡冰认为:“在国家新能源战略下,电池级氢氧化锂的前景十分巨大,是未来资本都争相涌入的赛道风口行业,尤其是在未来产业生态体系中,电池级氢氧化锂自身的能源革命至关重要。比如,新能源汽车将激发新能源电池级氢氧化锂的需求。这样的产业自身革命,必然会拉动自身产业体系的商业市场,以此激活巨大的蓝海商机。”
看懂研究院研究员王赤坤分析:“中国的锂电材料产业发展相对欧美市场,起步较晚,但追赶速度较快。从2017年开始,我国锂电池出口数量始终大于进口数量,出口金额大于进口金额。参照其他行业国际经验,随着企业投资力度的加强,生产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国内企业生产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国际竞争力也随之增强。”
(编辑 白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