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4 20:24:07 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南都电源(300068)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资料图)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1、持续的技术研发优势公司始终坚持以技术创新带动企业发展的理念,拥有长期伴随企业成长、具有丰富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强大研发团队,设有行业内首个国家认可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浙江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浙江省装备电子重点企业研究院等先进的研发平台,技术创新能力卓越。公司的国家认可实验室还荣获CTF认可实验室资质,由国际权威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SGS进行授牌,成为国际级认证实验室。公司作为行业领先者,拥有多年的技术积累,引领和推进储能行业发展,主持及参编50余项国家、行业、团体标准。公司已形成锂电和铅炭等多种解决方案,具备了覆盖方案设计、系统集成、运营维护的全面技术能力;在系统集成研发方面,公司是全球第一批通过MW级集装箱储能系统UL9540和UL9540A认证的企业。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累计通过200余项UL、IEC、GB、KC等全球储能领先标准安全认证认可,标志着公司储能系统获得全球领先的标准安全认证。此外,公司以“研发一代、储备一代”作为技术发展战略,与院校、科研机构共建研发平台,深入技术合作,持续开展基础性及前瞻性研究。公司在长循环石墨、自修复电解液和补锂剂方面持续创新,为储能产品万次寿命提供技术保障;固态电池方面,突破卤化物电解质关键材料技术,构筑准固态导锂界面,均匀锂离子沉积,高比能准固态电池循环600次容量无衰减;钠离子电池方面,开发高容量高压实硬碳材料,持续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能量密度135~145Wh/kg,循环寿命大于3000次。此外,公司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新能源储能学科,与中南大学合作开展材料方面研究,参股中科院下属新源动力公司,布局燃料电池行业,为公司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2、行业先发优势公司在电池领域经历近三十年的专业化发展,致力于成为储能领域系统解决方案领导者。面对全球“碳中和”、国内“新基建”带来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公司加快推进业务转型,持续聚焦并发力新能源储能业务。经过多年深耕,公司在储能领域实现技术与工艺积累,具备从储能产品及系统的研发生产、集成到运营服务的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公司充分利用先发优势,在用户侧、电网侧、新能源发电侧均已实现大规模应用,引领和推进储能行业发展,公司近年来持续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并稳步提升产能。公司现已形成绿色环保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产业布局合理,顺应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及市场需求,市场空间巨大。目前公司下游储能应用场景主要包括新型电力储能电力调频及削峰填谷领域、通信及数据中心用工业储能领域、民用储能领域等。随着公司产品体系及解决方案的不断完善提升,在储能应用的几大细分领域将形成技术共享、原材料共享、产线共享、渠道共享等多方资源共享协同机制,以节省公司经营成本,形成高效的资源整合优势;还可以增强抵御不同应用领域的市场变化的风险,进而增强公司可持续发展和持续盈利能力。3、品牌及渠道优势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注重自有品牌建设、持续改进提升产品质量,把品牌和产品质量作为市场开拓、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公司品牌“Narada南都”为中国驰名商标、浙江省著名商标及浙江省出口名牌,在国内外同行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是国内同行中海外市场认可度极高的企业。经过多年努力,公司在新能源用大型储能电站、通信及数据中心用工业储能等储能领域为客户提供完善的产品应用及技术服务,形成了深远的品牌影响力。公司率先实施全球化经营战略,业务覆盖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各大洲完成了市场和营销网络的布局,形成了显著的渠道优势。尤其在储能业务方面,公司在欧洲、北美、韩国多地成立储能服务中心和子公司,进一步强化属地服务,提高运营效率与收益,形成了较强的市场与渠道优势。同时,公司高度重视客户资源管理,伴随着储能等新业务的开拓,高端客户资源不断丰富,公司的知名度及美誉度进一步提升。公司以为客户持续提供价值为导向,不断把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优势转化为客户优势,为公司进一步拓展新兴市场打下了坚实基础。4、储能产业一体化优势公司长期专注于储能技术、产品的开发与应用,拥有近三十年电池生产制造及系统集成经验,目前在国内建有多个电池生产基地、系统集成生产基地、资源回收生产基地。公司已打通从锂(铅)电池制造、系统集成、运营服务到锂(铅)资源回收的全产业链,具备从方案设计、系统集成、运营维护及源网荷储一体化的全面技术能力,提供极具竞争力的储能系统解决方案。通过完整的资源回收体系与网络,构建自循环的供应链体系。面向全球新型电力储能、工业储能、民用储能领域的客户,公司可根据客户需求进行混合一体化的综合资源利用,进行在生产、销售、资源再生等各个环节的业务协同,从而形成公司综合成本的优势。围绕储能业务形成一体化布局,构筑了储能全产业生态体系。公司持续加强行业深度合作,逐步打造围绕储能业务纵向及横向的紧密合作的生态关系,与国内外发电集团、能源综合服务公司、EPC公司及电力设计院、国内外运营商、组件公司等形成战略结盟,积极共建储能产业生态圈,为后续储能业务大发展奠定基础。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宏观经济风险公司实施全球化经营战略,目前海外市场已覆盖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出口规模较大。全球面临着通胀、地域冲突等带来的经济压力,若未来全球范围内宏观经济和市场需求下滑,将影响整个新能源和储能电池行业的发展,进而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应对措施:面对不稳定的经济形势,公司将围绕既定战略目标及经营计划开展各项工作,加大市场推广力度,尽可能减少市场波动和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同时,公司将持续密切关注全球政治经济情况,及时调整业务、收款策略及增加投保等措施,防范业务开展的风险。2、汇率波动风险公司一直积极坚持海外市场的拓展,出口业务销售额逐步提高。汇率的不确定性,使公司未来仍面临汇率变动带来的外汇结算风险。应对措施:公司将加强外汇风险防范,密切关注汇率走势,采取增加结算货币种类、美元贷款、缩短销售回款期、销售价格与汇率联动机制等措施,以减少汇率变化给公司带来的影响。同时,根据业务发展需要,灵活选用合理的外汇避险工具组合(远期结售汇),降低汇率波动带来的不良影响。3、原材料波动风险公司锂电产品主要关键原材料正极材料包括碳酸锂、氢氧化锂等,受供求关系、投机炒作、市场预期等众多因素的影响,锂电相关材料价格具有较高波动性,自2020年以来正极材料碳酸锂价格一路上涨到达60万/吨,2022年底开始碳酸锂价格持续下跌,一度跌破20万,短期内的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对公司存货及成本管控带来压力。同时,公司铅电类产品主要原材料为铅及其合金,属于期货交易品种之一,产品价格也具有较高波动性。应对措施:公司将继续推动实施价格联动机制,与下游客户约定价格联动条款,若一段时间内基准价格波动达到一定幅度,双方重新调整电池产品价格;同时,通过深入研究原材料市场行情变化趋势,灵活运用规模采购策略,开展期货套期保值,降低原材料的价格波动风险。4、行业竞争加剧风险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大潮下,伴随着一系列利好政策,储能行业无疑是这两年最受关注的风口之一。巨大的市场热情下,越来越多资本涌入储能行业,掀起一轮“扩产热潮”。随着更多竞争者进入,为抢占市场份额,尤其在国内市场,低价无序竞争加剧。应对措施:公司拥有近三十年的行业、技术、客户、渠道及品牌的积累;拥有高素质、专业化的团队。同时,经过近年的调整变革,公司已经聚焦储能、锂电,形成了产业一体化布局,完成了战略及业务结构转型。企业文化、组织、队伍、内部机制等也都得到了持续改善,为未来可持续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面对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公司将持续保持的危机意识,把握好市场需求与产能的匹配,避免盲目扩产;积极做好新技术、新产品的储备,应对行业技术迭代的风险。5、技术迭代及技术失密风险公司所处新能源行业发展迅速,技术的升级与产品的迭代速度快,未来新技术、新产品的推进可能会给公司现有产品造成冲击,若公司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技术、市场和政策的变化趋势,不能及时将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公司可能会面临技术升级迭代的风险。公司作为储能行业先行者,经历近三十年的专业化发展,拥有多年的技术积累,围绕安全性、成本、高能效、长寿命打造四维竞争力,具备从方案设计、系统集成、运营维护的全面技术能力,在核心技术、产品方面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如果出现技术泄露或核心技术人员流失情况,将对公司的持续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等产生不利影响。应对措施:公司以“研发一代、储备一代”作为技术发展战略,与院校、科研机构共建研发平台,深入技术合作,持续开展前瞻性及基础性研究。同时,目前公司已建立严格的技术保密体系,并设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技术保密工作,在技术人员的岗位设置、资料保存、信息工具运用等方面均有严格规定。公司为技术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和发展空间,营造宽松的创新机制及职业晋升通道体系;同时,公司实施长效激励措施,积极推进股权激励计划,并向技术骨干和业务骨干倾向,降低人才流失风险。四、主营业务分析
本报告期内,公司具体经营情况如下:(一)业务开展:全力聚焦储能业务,加深产业一体化布局1、储能业务:在手订单饱满,锂电规模化项目落地报告期内,全球储能市场规模持续增长,需求旺盛。公司持续深耕全球重点国家储能市场,进一步加强欧洲、北美、日韩等多个海外属地服务中心配置,完善全球销服一体化的布局,得到全球行业及国内外客户一致认可。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与国内外主要大型能源开发商及设备集成商深化战略合作,在手订单饱满,累计签约超6GWh。海外市场方面,公司与大型能源集团意大利电力、法国电力、美国能源公司、Ingeteam、Upside、RES等深入战略合作,相继在意大利、美国、法国、德国、英国、韩国等国家中标多个储能项目,进一步拓宽海外市场。国内市场方面,中标豫能控股、中国电建、国家电投、中国铁塔等多个项目;同时,公司进一步优化工业储能业务,以国产替代进口的高端产品为主,以高毛利、回款优为原则获取订单。2、资源再生业务:打造锂电产业链闭环,助力储能产业一体化锂回收方面,随着公司锂电产能进一步提升,公司同步加快锂电回收项目建设,满足产业链闭环需求;进一步提升锂电材料一步法优先提锂、磷酸铁资源化利用、锂盐双极膜法制备等关键处理技术,持续提高回收率及产品纯度,同时保证过程清洁环保。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拓展回收渠道,有力保障公司锂电产品原材料供应,全面提升公司锂电业务盈利能力,实现公司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铅回收方面,持续多举措推进降本增效,开展除铜渣资源综合回收利用,铅、锑、锡、铜资源一次熔炼,分类回收,铅回收业务的综合回收能力进一步增强。(二)产能建设:加快锂电及锂电回收产能建设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储能市场需求,报告期内,公司加快推进产能建设,完成3GWh储能锂电电芯及3GWh系统集成产能建设。目前,公司已有储能锂电电芯年产能10GWh、系统集成年产能10GWh,另有4GWh储能锂电电芯产能在建,此外,公司新建年产10GWh智慧储能系统建设项目已于6月底开工。随着上述锂电项目的建设及产能释放,公司在储能领域产品及系统交付能力将大幅提升。公司子公司华铂新材料现有年处理7万吨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能力,年处理15万吨锂离子电池绿色回收综合利用项目一期也已开建,进一步实现从产品、运营服务、梯次利用、废旧电池回收到再利用的锂电产业链闭环,有力保障公司锂电产品原材料供应,提升公司锂电业务盈利能力。(三)技术牵引市场,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技术创新始终是公司的核心生产力。在以“技术牵引市场”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公司研发注重与市场的对接,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报告期内,公司紧跟储能行业发展大趋势,完成305Ah单体大容量铁锂电芯开发以及新一代液冷储能系统开发;同时新增UL、IEC等国际认证50余项,储能产品认证累计超200项。公司305Ah储能电芯拥有20年超长寿命,体积能量密度超过380Wh/L,循环寿命可达12000次,能量效率超95%;公司最新一代Center L Plus液冷储能系统采用PACK内微泄漏检测、PACK级无源自启动抑制起火、双循环备份等技术,系统安全性、可靠性、紧凑性进一步提高。同时,公司完成all in one分布式储能系统一体柜的开发,产品将长寿命电芯,高安全BMS,高效能PCS和智能化EMS高效集成在一个户外机柜,可通过交流侧直接并联,方便快捷地实现积木式搭建,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工商业客户。在工业储能领域,完成5min~2h IDC高压锂电系列产品开发,涵盖不同直流额定电压和放电倍率,拓宽产品系列,满足数据中心等高端电源场景需求。系统采用放电无缝切换技术以及四重安全保障机制设计,开发全方位安全可靠的备电系统,解决了后备电源系统转型高压锂电的最主要痛点;取得UN38.3、UL1973、UL9540A等多项认证,在中国、美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获得广泛应用。在材料与再生方面,开发综合提锂技术,不断优化工艺,最大限度减少废水废气中锂的损失,锂回收率达92%以上;磷酸铁资源化技术和石墨再生技术得到突破,分别进入中试和批试阶段。储能产品技术的创新离不开材料的创新,公司在长循环石墨、电解液和补锂剂方面持续创新,为储能业务的快速发展提供支撑。同时,公司积极储备下一代电池储能技术。钠离子电池方面,开发高容量高压实硬碳材料,持续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开发20Ah钠离子电池产品,能量密度135~145Wh/kg,循环寿命大于3000次,通过针刺、加热等安全测试。固态电池方面,突破卤化物电解质关键材料技术,相比硫化物对环境更加稳定;构筑准固态导锂界面,均匀锂离子沉积,高比能准固态电池循环600次容量无衰减。自主研发之外,公司积极开展同国际、国内高层次企业、院校的技术合作,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与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南大学等均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实现科研资源共享,保证公司持续走在行业技术领域前沿,进一步强化公司核心技术优势。(四)完善激励机制,打造高效团队公司持续倡导务实、高效、协同、创新的企业文化;同时以价值创造为指导思想,进一步优化薪酬福利体系,实施长效激励机制,2023年落地新一期股权激励;持续优化绩效管理体系,强化绩效考核;进一步完善干部梯队建设,持续打造年轻化、专业化、忠诚度高的优秀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