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1+1

精准特色攻坚 脱贫即在此战——聚焦多地中国特色的减贫之路

2018-02-05 19:53:46 来源: 新华网

山海关畔,燕赵大地上的科学种植培训班里争学技能;西出萧关,塞上江南的村庄聚沙成塔,用互助金融打开致富大门;岭南大地,八桂山川里疾驰的列车为贫困群众送去健康。新年新气象,神州大地上的脱贫攻坚战力度不断加大,中国特色的减贫之路越走越宽。

强健身心 以人为本

临近春节,当远方游子踏上返乡路时,广西桂林市灵川县潮田乡寨底村的贫困户熊志连却在准备年后离乡务工。患白内障4年的他去年重见光明,山间列车呼啸而过,他感慨地说:“谁能想到,是火车为我送来光明。”

熊志连口中的火车是“中华健康快车”,这辆四节车厢组成的列车上,病房、手术室等设施一应俱全,医护团队来自北京三甲及当地知名医院,运行20年来走过全国28个省份的110个偏远地区,帮助超过18万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新农合缴费给予补助、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支持医疗救助……2017年广西筹措数十亿元推进“健康扶贫”工作,把救急纾困和培养技能结合起来,以增强贫困户的发展后劲。

河北省广宗县南寺郭村,一排排大棚里葡萄正抽出新芽,大棚不远处的村部,不少村民早早到来。“过去早起采购年货,现在早起占座上课。”村民李永林告诉记者,村里的葡萄种植技术讲座总是座无虚席,“大家都想多学点知识,更好地发挥土地效益”。

如何掐尖、何时浇水、控制温度、定量施肥……葡萄种植专家进村授课,让李永林大开眼界:“土办法和洋技术结合,同样一个棚,我们种植收益总是比别人高!”

扶贫先扶智。近年来,农民夜校、讲习所、专家宣讲团等机构遍地开花,中国各地将扶志、扶智结合起来,以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基本技能,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

产业振兴 因地制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脱贫路上,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因地制宜,强化产业和就业扶持,着力做好产销衔接、劳务对接,探索出一条与众不同的产业振兴路。

土地贫瘠,大部分属于山区、丘陵的河北省磁县,用生长快、种植简单的蒲公英铺就了一条脱贫致富路。“过去种玉米卖不上价、不挣钱,现在我们种‘补补丁’,一亩地每年收入超万元。”磁县讲武城镇八里冢村村民王俊强自豪地说,蒲公英在当地被称为“补补丁”,在中药里是“药草皇后”。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67岁的广西百色田阳县那坡镇尚兴村村主任莫文珍,带领村民用十多年时间在喀斯特石山上,播种出翠绿的生命。“种一亩芒果,脱贫一户农家。”莫文珍说,自己现在每年培训农民超40期,掌握专业种植技术后,农民对脱贫致富充满信心。

捐出相当于自己过去一年收入的首月工资,是宁夏吴忠市利通区残疾女工马步兰2017年最为骄傲的事情,她说:“我现在也有能力挣钱了,要回馈社会、帮助他人。”

“现在村头建起了工厂,我也能在家门口就业了,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马步兰身患残疾,行动不便;她的丈夫因火灾受伤,至今在家休养;过去家庭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

马步兰的人生在2016年发生转折,为帮助她所在的移民村脱贫致富,当地政府专门协调企业在村口设厂,为村民提供工作岗位;而这种“村头建厂、门口就业”的扶贫模式,已在宁夏多地推开。

源头活水 金融科技

提及塞上江南的扶贫工作,人们头脑中也许会浮现出牛羊养殖、农业种植等情景,谁又能想到在宁夏吴忠市盐池县,扶贫会和“高大上”的金融紧密相连?

互助资金从最初的20万元到如今800多万元,可撬动银行近5000万元贷款,宁夏吴忠市盐池县王乐井乡曾记畔村用10余年时间,用金融为村民铺开了一条脱贫致富路。

“互助资金一方面解决了‘树还没栽,先给果子’导致的群众‘钱是白给的,花了不心疼’的心理;另一方面为村民生产致富提供了资金支持。”曾记畔村党支部书记朱玉国说。

大数据、互联网、新能源……和扶贫紧密相连的“高大上”事物并非只有金融。“自从有了这‘蓝板板’,不浇水、不施肥,月月有收入!再也不为吃药发愁了。”河北省武安市冶陶镇马村残疾贫困户张和平指着屋顶的光伏发电设备说。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说:“经过这几年努力,我国接近70%的贫困人口已消除极端贫困,这说明脱贫攻坚的大局已定。”

据统计,截至2017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已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3046万人,累计减少6853万人;贫困发生率已从2012年末的10.2%下降至3.1%,累计下降7.1个百分点。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