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9 08:08:50 来源: 上海证券报
只顾自身利益,忽视拟上市企业内在价值,网下投资者在询价报价环节组团报低价的现象,在上纬新材处得到了极致体现,也成为外界热议的话题。
“我们是第一家‘贴地’发行的企业,无论是什么原因,都没关系,哪怕发行失败都能接受,只要真的是市场报价结果。但如果类似情况被复制,甚至愈演愈烈,不仅会对企业的上市热情造成很大的打击,也会给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改革带来负面影响。”上纬新材董事长蔡朝阳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
9月15日晚,即将登陆科创板的上纬新材发布公告称,通过初步询价确定本次IPO发行价格为2.49元/股。按此价格计算,公司发行上市后的市值约为10.04亿元,勉强超过科创板上市标准的最低要求——市值不低于10亿元。倘若发行价格再低1分钱(即2.48元/股),那么公司发行后的市值将为99993.6万元,进而导致发行失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按照2.49元/股的发行价格计算,上纬新材对应的市盈率为11.51倍(每股收益按照2019年扣非后归母净利润除以本次发行后总股本计算),低于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发布的C2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业最近一个月28.96倍的平均静态市盈率,也低于可比上市公司42.01倍的平均市盈率。
资料显示,上纬新材2019年营收为13.49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7826.8万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8724.84万元。由于发行价格较低,公司此次IPO募集资金总额为1.08亿元,预计募集资金净额仅为7004.27万元,甚至低于公司过去一年扣非后的归母净利润。
有市场人士认为,上纬新材主营业务为环保高性能耐腐蚀材料、风电叶片用材料、新型复合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各项业务指标都比较正常。“一家这样的公司,机构却给出远低于同行平均市盈率的报价,让人无法理解。”
另有分析人士表示,IPO定价是市场对一家公司的首次审视,有着重要的信号意义,但如果“信号”明显与二级市场不一致,会令相关参与方感到担忧、焦虑,甚至有转战其他市场的打算,这种情绪蔓延开来将对相关公司的上市积极性造成很大的打击。
据了解,不少拿到IPO批文的科创板公司,已放缓发行上市的脚步,转而选择等待观望,希望找到合适时机、按照合理估值上市。
那么,为何会出现明显偏低的询价结果?上纬新材的发行公告显示,有399家网下投资者管理的6903个配售对象报出了2.49元/股的价格,占了参与报价机构的绝大多数。
“绝大多数机构报出同一个价格,分毫不差,我们只能理解为,参与报价机构之间有沟通,至少有默契,最终形成了一致价格。”某上市公司负责人说。在其看来,如果确为机构抱团有意压低发行价格,而不是各自基于价值做出的独立判断,公司只能表示很遗憾。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不少上市公司的认可。一家科创板上市公司董事长告诉记者:“既然鼓励机构按照市场化方式报价,我们也希望机构能各自给出公允的价格。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报价肯定不会完全一样,毕竟这不符合常理。如果真的是市场化询价,即便最后定出每股1块钱的发行价,我也认。”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上市公司对网下投资者抱团出价都存疑惑。“机构报价越来越一致,我们也越来越看不懂,可也不知道怎么表达,这次上纬新材的遭遇,让我们有了表达的机会。”有上市公司高管表示。
“报价和投标比较像,可在我们行业里,如果出现串通投标的情况,结果是非常严重的。按照现有规则,每个投标方都应该独立出价,严禁相互打探。”某科创板上市公司高管形象地举例称,IPO询价本质上也是投标,可从目前机构的报价来看,显然有事先沟通的嫌疑。
至于为何机构抱团报出低价,有市场人士分析,如果线下投资者能够以低价获配,相关个股上市后只要达到行业平均估值,其获配股份就能收获巨额浮盈。以上纬新材为例,如果其上市后很快达到42.01倍的可比公司平均市盈率,那么相关机构的短期盈利就相当可观。他进一步表示,如果确实有事先打探价格,甚至约定价格的情况,那么这种行为并不符合现行规则,甚至可以理解为操纵市场。
另有上市公司高管表示,既然IPO报价越来越一致,说明这种操作方式对网下投资者是有利可图的。在要求相关机构独立报价的同时,也可以考虑对询价机制进行一定的优化,让机构不再唯“低”是从,而是让最了解公司价值的机构获得最多的股份,这样才能让定价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