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9 16:22:14 来源: 腾讯网
导语
从 1953 年我国第一所少年宫建立算起,少年宫这个几乎与新中国同岁的产物也已走过七十年的历程。多年以来,经过各级政府和组织部门的共同努力,全国已经建立了千余家青少年宫,整个行业也历经了起起伏伏。尤其当下“双减”背景下,教育各个领域均发生不小的变化,作为校外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少年宫,又有哪些新变,能遇到怎样的发展契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01
从1953~2023,少年宫风雨七十载
1949 年 4 月,近代我国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校外教育机构“大连市儿童文化馆”成立,虽然其在定义和建制上与真正的少年宫还存在一定差异,但可看作是早期文化宫的雏形。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少年宫起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彼时中苏关系正值蜜月期,中国在许多方面都学习借鉴“老大哥”的经验,少年宫即是学习的产物之一,其一词也源于俄语“дοΜ пиοнерοв”。1953 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成建制的少年宫“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在上海成立,该少年宫便是在访苏归来的宋庆龄的主张下建立的。
宋庆龄与少年宫孩子合影
此后,重庆、北京、天津等地纷纷效仿,重庆少年宫于 1955 年六·一儿童节当日建宫,北京少年宫于次年在景山公园建立,天津也于同年建立自己的少年宫。在全国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共同推动下,青少年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少年宫即进入快速发展期,短短几年间全国上下就建立挂牌了百余座。
时间来到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商业化校外培训市场的逐渐兴起,原本作为校外教育主阵地的少年宫地位开始下降,甚至渐渐淡出孩子和家长的视野。受各地经济、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制约,在一些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少年宫等类似校外教育单位存在资金不足、师资薄弱等问题,一些少年宫不得不在教育公益性和市场化之间徘徊,通过有偿培训、商业承包、引进社会力量办学甚至是房屋出租等方式维持运转。
客观来看,这一时期的少年宫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向社会教育,以收费的模式对孩子进行校外培训。再加上家长“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等观念的催化,以及当时适合孩子课外学习资源的相对匮乏,少年宫一度成为课外兴趣培训班的代表,舞蹈、美术、书法、语言、科技、器乐、武术、球类等科目一应俱全。
这样的运营理念和模式一直影响着少年宫的发展,受限于功能定位的不统一、教育内容的不稳定,一些名师或优秀教师为谋求更好地发展,更愿意“下海”到培训机构工作;学生和家长也更情愿去“见效快”的培训机构学习。久而久之,少年宫公共服务能力每况愈下,社会对其认同度和需求度也持续拉低,遇到了发展瓶颈。
02
“双减”重塑教育格局,少年宫重回家长视野
2021 年,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校外学科类培训相继被限制禁止,“孩子课后去哪学习”的困扰又重出江湖,此时家长便将目光再次瞄向少年宫,少年宫又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从发展伊始,少年宫就以满足孩子绘画、书法、音乐等多项素质教育需求为主,致力于帮助其发展兴趣、提高特长。同时在遵循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前提下,依靠科学性、趣味性、知识性等多重属性,最大程度挖掘孩子潜力,满足其个性发展。而“双减”工作的持续深入,把学生从沉重的作业负担中解脱出来的同时,无形中也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要求,使得学生课外学习悄然发生变化。少年宫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在培养学生学习素养任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
据了解,为应对“双减”政策带来的全新变化,全国各地的少年宫都在积极调整招生策略和课程内容,力求开设多样式的兴趣班吸引孩子,把专业师资和优质课程填补孩子们的课后时间,以此促进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山东省淄博市青少年宫党总支书记车玲表示,“与常规兴趣课堂不同,双减后我们充分引入新理念、新模式,让孩子们在沉浸式、参与式的学习中,逐渐培养起科学思维和人文素养”。
此外,双减政策推动下的少年宫活动,能将更多重心放在学生自身兴趣上,而非教学指标上。有利于协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兴趣学习中,进一步挖掘其天赋及潜力,充分展现其能力和才华,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背景下,学生学业压力得到很大程度压减,意味着学生会有更多时间和机会参与到少年宫活动中,出于学生素养培养的考量,教师也会为学生安排和组织更多少年宫活动。因此,少年宫活动以新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会将重心向学生个人发展视角偏移,也会减少一些无意义的学习任务,确保学生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感兴趣的事物上学习。
03
人才培养&资源优化,少年宫的角色定位
早在 1985 年,中央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提出学校教育和学校外、学校后教育并举的方针,少年宫作为我国在校外对少年儿童进行政治教育和开展集体文化活动的机构,自然是与校内教育并行实施素质教育有效补充,是培养国家人才的一条重要阶梯。
70 年以来,少年宫已成为少年儿童成长的摇篮和全面素质人才培养的基地,为许多专业院校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建设性人才。著名画家陈逸飞、作家陆天明、歌唱家黄英等都曾是少年宫的小学员。更重要的是,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多局限在大城市的校内环节上,往往忽视偏远地区校外阵地建设的均衡,少年宫则一定程度上平衡了二者的矛盾。
就乡村教育而言,少年宫可以成为推进“双减”的重要载体,满足乡村未成年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目前,在中西部的一些省市和县镇,虽然成建制的青少年宫数量较少,但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都可依托农村中小学校现有场地和设施,依靠教师和志愿者,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组织开展普惠性的“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
国家也高度重视乡村地区少年宫的建设发展,2021 年 5 月,中央文明办召开推进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工作会议,强调要扎实开展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打造新时代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高地。整体来看,大力建设完善乡村少年宫,有助于优化农村师资结构,充分利用和挖掘潜在教育资源,为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广大农村未成年人提供课余活动场所,对乡村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但值得注意的是,从教育部相关统计情况看,乡村少年宫在建设运营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辅导员队伍短缺、教师补贴落实困难、器材配备不规范、部分地区经费下拨不及时等。并且,由于经济发展得相对不平衡,内地和沿海地区、东部和西部地区、城乡之间的少年宫在软硬件条件上也存在一定差距,行业仍有不小的上升空间。
结语
回首少年宫这七十年来一波三折的发展,过程中有坦途也有彷徨,既经历过顺风顺水的高速发展,也面临过有徘徊不定的迷茫时刻。如今,面对新时代下教育格局的挑战,少年宫又会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