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世界新要闻】拯救文科生就业急需一场文化大繁荣!游戏能否当排头兵?

2023-02-23 08:19:12 来源: 腾讯网

图片来源:Pixabay

最近,一篇关于文科生太多找不到工作的文章火了。


(资料图片)

文科生、就业难,这些针对性十足的关键词一组合关联,所透露出的焦虑感相信不用过多赘述,也能让许多人感受一二,流量密码属实是给作者整明白了。

从数据层面看,作者其实也没说错。根据智联招聘的就业率调研报告,2022年人文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签约率仅12.4%,而理工科则是前者的两倍有余。在2020年度就业率排名前50的专业中,理科专业更是以43个席位完成绝对的霸屏。

而反观文科,可能只能反向刷一刷存在感,比如在就业难、薪资低的“天坑专业”中,前五名就都是文科。其中,应用心理学、音乐表演、绘画和法学这四类,更是已经连续3年“荣登”榜单。

除了就业需求的“贫富差距”,文科生还在平均薪资上差理科生一大截,前者主要集中在3000-5000元间,后者则集中在5000-7000元之间,文科生只能摸到理科生的尾巴,而后续的收入增速也远远落后于理科生。

即便是如此冰冷的数据,往往也无法全面地展现出文科生面临的就业窘境。当我们把视角从宏观数据切换到个人层面,文科生的就业伤疤还将被进一步揭开。

文科生就业有多难?北大博士找不到工作,武大毕业生转行水果店服务员

近年来,某某名校毕业生从事与学历不匹配的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的新闻层出不穷,而文科生尤其多。

最近,一名北大历史学女博士就在网上分享了自己找不到工作的受挫经历。最初,这位女博士的目标还颇为高远,想要进入当地高校当名教师。为此她应聘了几所北京高校。但令她意外的是,这些全都吃了闭门羹。

眼看北京行不通,她选择退而求其次,去内蒙古等偏远地区应聘,想着这些地区的录取率可能会更高些,但最终还是没有成功。随着时间的拉长,她的焦虑越发扩大,求职目标也一降再降,甚至向多所中学投了简历,结果还是石沉大海,“就连中学都看不上自己”。

女博坦言,自己也曾有数次进入过面试的环节,“原本以为能凭借高学历让面试官一眼相中,但谁知道进入面试同学不是清华的博士后,就是人大的博士后,自己北大博士后的身份在那里很是常见”。

这种求职平衡的打破,也让她陷入了被动,甚至面试演讲“仅仅开始3分钟便被不耐烦地打断了”,随后,面试官们便围绕着她的简历开始提问,而延迟2年才毕业的问题成了致命点。面试官不愿听其解释,只是嫌弃地摞下一句话:“怎么这么啰嗦?就是你自己选题的问题。”

这位北大历史系女博士不是第一个被市场拒绝的高材文科生。前几天在武汉大学,一名政治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同样经历了坎坷的求职之路,他所撰写的一篇记录自己求职经历的文章《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很快火爆了网络。

自从2013年从武汉大学毕业后,这位本科学士十年间在不同职位打转,经历了考公被淘汰、进厂打工、在水果店当服务员、成为小区物业员工等等,最后兜兜转转,又做回了水果店服务员。

相比前两位,延边大学历史学博士谭超的情况则好上许多。目前,他的职业是一名快递员。早年间,他也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选择考研、考博。在读博期间,谭超逐渐对快递行业产生了兴趣,干脆一边干快递一边读博,最后竟成为学历最高的快递员。

虽然在外人看来他可以找一份更优渥的工作,但他坦言目前对快递工作很满意,并不打算另找。“学校里就有快递点,自己工作就在校内,比较方便。在收入方面,导师的收入还没有自己干快递挣得多。”他说道。

拯救中国文科生,需要一场“文化大繁荣”

明明都是顶尖名校的高学历人才,却落得个找不到工作,甚至被迫改行的局面。要是学历更低一些的文科生,那就业环境究竟会有多差,GameLook很难想象。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极不寻常的现象所折射出的社会问题,可能远不止文科生就业难这么简单。

你可能会认为这种情况没什么好抱怨的,完全是市场选择带来的必然结果。有些措辞激烈的网友甚至认为,“文科对推动社会发展毫无用处,而一旦文科生太多,反过来还会拖累经济增长”。

上述言论正确与否先不谈,但我们都知道,如果盲目地遵循市场选择而不加以引导,往往会把结果导向最坏的情况。

就拿最近大火的ChatGTP举例,这个你问我答式的AI,已经能够以极其拟人的方式,回应人类对于写作、编码的需求。而一些AI绘画软件,还能在数秒内创作出上百张十分精良的画作,部分作品甚至还获得了权威奖项。

AI的全面进化,对文科生的就业冲击肉眼可见,以上所举例的、所谓带有个人主观创作的写作、绘画等,都能被AI所攻克,更不用说像会计、文员等替代性更强的职位,而这些低门槛的职位大多属于文科领域。

既然市场对文科生不偏爱,那么社会是否就应该撒手不管?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原因也很简单: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下,文科生的比例太多了,要维持社会公平,就必须要解决文科生的就业问题。

据教育部统计,2021年的应届本科生中,原本就在市场不吃香的文科生,居然占了毕业生大盘的51.5%。虽然到了2023年受市场影响,文科生的占比有了显著降低,但依旧有近40%的份额,以1158万毕业生来计算,今年的文科毕业生也有约463万人。

令人好奇的是,每年如此多的文科生究竟被哪些行业所消化掉了呢?目前普遍认为,教师和公务员是文科生就业的两大主流方向。而除去这些体制内的工作外,文娱产业可能是对文科生相对友好的行业。

典型如影视和游戏。影视和动画行业因为涉及到内容表达,对编剧、文案等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较为旺盛。此外,像美术、设计、音乐等毕业生也求贤若渴。此外广告行业也是相似的。

而游戏则可以视作是影视领域的升级版,一款好的游戏不仅需要优秀的剧情、玩法和画面表现,更需要掌握大量繁杂的跨学科技术以及IT技术。这意味着游戏行业除了对编剧、文案、美术、音乐,乃至历史等专业有着需求外,更是不断吸纳着各种跨学科的专业人才。考虑到相比起影视,游戏的营收能力更强,反过来也能提供更多高薪的文科、艺术类工作岗位。

图源:知乎@微风

因此,若是以游戏为首的文娱行业能够迎来一场大繁荣,想必能够缓解目前文科生就业难的社会性问题,让文科生也为经济贡献一把力。甚至,在目前有关部门倡导文化出海的态势下,游戏为首的文娱产业还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输出做出有力的贡献。在不久前举行的2022中国游戏产业年会上,许多国内游戏厂商已经分享了自己在助力传统文化出海方面的显著成就,映射了游戏的多元价值。

文化大繁荣的基础,在于社会的支持

在国内,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首先要合法合规。而同样地,一个产业想要发展壮大,同样离不开相关法规政策的支持,对于作为内容产业的文娱产业更是如此。

落实到影视行业,政策对影视行业的影响还是比较明显。随着内容精品化的深入,为了杜绝影视粗制滥造,广电总局逐渐加强了对影视作品的审核把关,无论是电影、电视剧、网络电影、网剧,在正式与观众见面之前,需要经历内容审批、备案和公示,取得相关备案号或者“龙标”后,才可以在影院、电视台、各流媒体网站播放、推广。相对而言短视频、直播、自媒体等创作环境相对较为宽松,但因个体户的就业感受、较难得到社会认同,需要社会转变观念。

内容审核标准在游戏行业则更加严格,部分游戏从送审到最终拿到版号,可能要经历数年的时间。再加上版号数量调控日趋缩紧,一定程度上让游戏企业步入了降本增效的阶段,游戏行业对文科人才的吸纳能力明显下降。作为文娱行业排头兵的游戏行业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其它文娱领域。

要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办法也不难想象。比如针对虹吸效应最强的游戏行业,发放游戏版号数量越多,游戏过审的速度越快,游戏行业能吸纳的文科生人才就越多。

更何况,游戏本身还有科技属性,一旦释放市场潜力,将不仅只是在社会层面帮助解决就业难题,让人才的价值得到发挥;还能在国家层面推动软、硬实力的发展。而这一切的基础,都源于社会能否更大力度地给予游戏,以及对整个文化产业的支持。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