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天天通讯!江苏北人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3-04-28 16:09:00 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江苏北人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相关资料图)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2年上半年,受宏观经济及市场总体环境波动等因素影响,汽车产业链面临了巨大冲击,供应链、物流不畅,人员流动受限,严重影响了公司项目的验收,直接导致公司前三季度收入和利润指标都受到较大影响。公司积极部署业务发展战略,进入2022年第四季度,随着外部环境和宏观环境影响逐渐减弱,公司克服众多困难,全力推进相关项目的验收工作,最终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73,798.01万元,同比增长25.6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184.25万元,同比增长46.26%,稳定了公司持续向好的基本盘。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收入、利润双增长良好成绩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新能源汽车市场产销量持续爆发式增长。一方面,我国汽车产销总量已经连续14年稳居全球第一,并在“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2年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增长分别达到96.9%和93.4%,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提升至25.6%,渗透率达28%,较2021年提升12.6%。乘联会专家团队预测,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将达850万辆,市场渗透率将达36%。随着新能源车续航里程和安全性的不断提高,以及充电、换电等配套设施的不断改善,新能源车销量预计将继续增长。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驱动了新能源自动化产线的迅速扩容,也为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公司牢牢抓住了这一市场机遇并快速占据新能源汽车自动化产线细分市场的重要一席。

另一方面,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对支撑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平稳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在全球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主要经济体相继出台新能源行业的刺激政策,包括中国提出的“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总体目标、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及欧盟成员国于2023年3月底提出协议,要求从2035年起禁售化石燃料新车,另外,美国政府也颁布了“2030年销售一半绿色汽车”的行政命令。总体来看,各种鼓励政策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对智能制造和智能化产线、配套系统等产品的需求,为公司主营业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公司早在2015年就开始进行轻量化材料连接技术的研究,包含铝合金、高强钢、热成型钢、复合材料的多种连接工艺的研究,新能源汽车在低碳方面的高要求和公司在该领域的技术积累不谋而合;另一方面,公司在智能化产线、机器视觉应用、MES系统方面的持续投入研发,不仅仅能够掌控产线的生产数据,同时能够对生产经营、优化排产、节拍提升、问题排查等方面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促使公司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竞争优势和获单能力大大增强,激发了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订单稳步增长。

轻量化链接工艺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市场开发与销售情况

在市场开发方面,报告期内,公司抓住下游需求恢复向好的契机,在巩固既有汽车零部件市场的同时,积极布局新的细分市场业务,重点加强新能源焊接生产线领域的拓展并在该领域取得较大的业务增长。对于存量市场,公司与客户共同探讨开发增值服务,深挖市场,赢取订单;对于增量市场,公司充分发挥在原有业务特别是焊接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工程经验,扩大了公司产品在汽车和重工等业务领域的应用规模,并取得了良好成绩。

在销售方面,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制定了对应的市场策略与服务方案,2022年公司订单额再创历史新高。公司结合产业和市场发展动态和政策趋势,及时调整业务发展战略,在销售端、运营端、供应链、以及人才和资源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布局优化,以最大限度满足业务发展需要。

公司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项目研发投入,对激光加工、焊接工艺、智能装配工艺、机器视觉、工业互联网等核心技术有深刻的理解和研发实力。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的在手订单约人民币12.13亿元,其中新能源领域相关的订单额约11.10亿元,占公司在手订单额的比例约为91%,与汽车行业相关订单额约11.83亿元,占公司在手订单额的比例约为98%。从订单结构来看,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订单持续成为公司最主要订单来源,这得益于公司早期在新能源汽车轻量化连接相关的技术储备以及持续在智能化产线、机器视觉应用、MES系统等方面的研发投入,为客户提供了富有竞争力的自动化/智能化产线。同时公司除向客户提供新能源汽车焊接产线外,还提供新能源电机装配产线、新能源电池相关产线整体解决方案,产品包括电池托盘产线、底盘产线、底板产线和汽车门盖产线等多种汽车核心零部件生产线,直接或间接为某知名国际新能源汽车品牌、宁德时代(300750)、通用、大众、沃尔沃、日产、东风、红旗、宝马、吉利、金康华为、理想、小鹏、蔚来、零跑汽车、华人运通等主流汽车品牌体系提供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服务,成为宁德时代、敏实集团、上海赛科利、马瑞利、海斯坦普、本特勒等头部企业的新能源车电池托盘、底盘、车身等零部件产品生产线的直接供应商。公司已累积了上百款电池托盘数据,是目前国内率先掌握多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连接工艺的集成商,是新能源电池托盘自动化产线、汽车零部件焊装自动化产线的头部企业,并牵头制定了T/CWAN0027-2022《新能源汽车铝合金电池托盘焊接制造规范》团体标准,市场竞争优势明显。在双碳政策指引下,未来公司将持续重点发展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产线业务。

(二)运营情况

为进一步减少资源消耗,控制运营成本,结合市场与业务发展情况以及过往经验的总结,2022年度公司对事业部架构进行一定的优化整合为CTC事业部(新能源)、BIW事业部(车身)、ASSY事业部(装配)、P&M事业部(抛光打磨)和共享中心,本次事业部的调整,有利于优化和提升公司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团队执行力和响应能力、有效落实各项措施等方面显现优势。2023年度公司根据新的战略规划进一步将公司架构调整为智能装备板块和新能源板块,其中智能装备板块包含方案、运营、工程、智装、运控、销售部门,新能源板块为公司将要探索和发展的新业务方向,也将是公司的战略布局。新的架构有望进一步提高公司运营管理效益,从而更好的提升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三)研发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的战略规划,从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先进制造工艺四个方面持续开展研发工作。公司通过持续的研发实践,不断探索行业技术前沿,在多项核心技术领域不断创新,在IOT系统软件开发平台、2D/3D视觉系统、激光工艺应用、机器人焊缝打磨及智能机器人焊接等方面进一步掌握相关核心技术,实现了首个黑灯工作站项目建设。

黑灯工作站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重视研发的投入和研发项目的管理。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专业研发人员90名,占公司员工总人数的11.64%,研发投入3,525.19万元,继续保持较高金额。

2022年度,公司多项研发工作达到预期目标,获得丰富的研发成果,公司申请知识产权22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2项;获得授权知识产权21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软件著作权2项。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获授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69项,软件著作权27项,商标权8项。

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开展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技术支持和服务、产学研合作等多方面的制度、体系和流程建设,规范技术创新活动,提高技术创新效率。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江苏省院士工作站”“江苏省工业设计中心”“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小巨人企业”“江苏省智能制造服务机构领军企业”“江苏省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优秀服务商”等荣誉资质或称号。

(四)人力资源建设情况

人力资源规划层面,以公司战略为指向,结合业务短期和长期的需求,对公司现有组织、团队、人才进行梳理盘点,从而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公司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健康发展,并成立培训项目组,调集公司资源,采用分层次、分群体培养的模式,加大培养力度。

公司开展专业人员技术等级盘点,结合盘点结果,设计年度发展要点。针对管理者设立领导力发展项目,针对技术人员进行岗位胜任力培养,针对新入职人员进行基础素养和专业能力培训,另外公司同样重视员工跨团队专业分享,提升技术和素质培训。

公司从市场岗位、技术等级、个人绩效、市场供需关系等维度出发,推出更有激励性和竞争性的薪酬绩效管理方法。针对公司的核心和次核心人员进行针对性的主动调整,提高核心人员留任率。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建立了一支多学科、多层次、结构合理的团队。报告期内,公司实行了2021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股份归属工作,建立对核心员工的激励体系,促进公司经营目标更好实现。

(五)重视信息披露,保持良好互动的投资者关系方面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健全并完善公司制度,规范三会运行,健全公司信息披露工作,加强信息披露透明度,规范公司运作,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同时公司加强投资者关系维护工作,通过召开业绩说明会、投资者来访调研、来电交流、上证e服务等多种渠道与投资者进行交流互动,保证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交流的畅通,增强对公司经营情况的了解。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公司是基于机器人系统集成的“AI+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专注于汽车行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智能化技术应用等领域,为各行业领域客户提供智能化工厂“从0到1”建设的专业服务,包括:数字化咨询、机器人智能化自动化系统集成整体解决方案、数字化软件、智能物流系统等。主要涉及新能源汽车焊接生产线、柔性自动化焊接生产线、柔性自动化装配生产线、智能化焊接装备生产线、激光加工装备、自动化抛光打磨装备、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数字化车间的研发、设计、生产、装配及销售,提供集“产品+技术+服务”的交钥匙工程服务。

公司是高新技术企业,荣获“2022年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1年江苏省小巨人企业”“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瞪羚企业”“江苏省中小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优秀服务商”“2020年度省级院士工作站”“苏州市领军人才联合会评选的最具影响力企业”“2020年江苏省工业设计中心”“2020年上海市科学技术二等奖”“2020年度上汽通用最佳供应商奖”“2020年度林肯电气卓越集成商”等认定,是“2020年度中国焊接协会理事单位”。

1、新能源汽车焊接生产线

公司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项目研发投入,重点在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铝合金连接工艺上实现创新,为客户提供了富有竞争力的自动化产线,并与客户建立了持续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专门设立新能源(001258)事业部,帮助客户拓展产品的上下游工艺,使得客户能够获得更高的产品附加值。

公司在新能源领域提供的产品主要有: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产线、新能源汽车柔性自动化焊接产线,新能源汽车电机装配产线等。

2、柔性自动化焊接生产线

公司根据产能、节拍、投入等客户差异化需求,为客户定制开发柔性自动化焊接生产线,产品类型主要包括:汽车底盘零部件柔性自动化焊接生产线、汽车车身零部件柔性自动化焊接生产线、汽车内饰金属零部件柔性自动化焊接生产线及一般工业产品柔性自动化焊接生产线。

3、柔性自动化装配生产线

在制造业升级换代,生产智能化、标准化要求持续提升的背景下,柔性自动化装配生产线能够实现机器取代工人进行自动化装配,其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下游客户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柔性自动化装配生产线主要满足制造业常见的零件组装、机械加工等需求,通过机器人和工具来替代人工完成组装、机加工、上下料等工作,提高产品组装、加工的效率和质量,如汽车底盘零部件柔性自动化装配生产线、阀体柔性自动化装配生产线等。

4、智能化焊接装备及生产线

公司通过对工业机器人焊接自动化领域持续深入理解,积极开展机器人焊接智能化技术研发和集成创新应用,不断开发并掌握机器人焊接智能化关键技术,并将其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军工、船舶、重工等领域,如运载火箭贮箱箱底智能化焊接装备、挖掘机驾驶舱智能化焊接生产线、船板T型材机器人智能化焊接装备等。

5、激光加工装备

激光作为一种先进工具,可广泛用于切割、焊接、打标、表面处理等工艺。公司根据客户产品产能、投入、质量等要求,定制开发相应激光加工系统,如不等厚板激光拼焊机、机器人激光焊接系统、机器人激光切割系统等,目前主要应用于汽车、航天等行业。

6、自动化抛光打磨装备

主要应用于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领域的高端复杂结构件,以高级打磨技工为主的生产方式严重制约高端装备的高品质、高效率、高安全的发展需求。公司已实现去毛刺、打磨、抛光、机加工等自动化、标准化方案。

7、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

公司自2015年开始布局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研究和开发,通过数年在行业内潜心探索,已完成核心产品BR-MES的研发,并新增出防错防漏电子化智能监控系统、漏焊检测提示系统、数据追溯及分析系统等多种软件产品模块。该类型产品目前已成功应用于柔性自动化焊接生产线等主要产品上,实现生产计划、人员、设备、物料、工艺等全过程管理和监控,显著提高生产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8、数字化车间

数字化车间是智能制造的生产组织模式,在深度信息感知和生产装备全网络互联的基础上,通过制造信息系统和物理系统(CPS)的深度融合,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并快速建立定制化、自动化的生产模式,实现高效优化的生产制造。公司通过开展焊接数字化车间系统集成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主导建设“航天器大型薄壁结构件制造数字化车间”,参与建设“海上钻井平台装备制造智能化焊接车间”和“现代农业装备智能驾驶舱数字化工厂”等焊接数字化车间,积累了大量焊接数字化车间建设相关的核心技术和工程经验,可提供焊接数字化车间设计和建设的产品服务。

柔性自动化焊接生产线

产品类型主要包括汽车底盘零部件柔性自动化焊接生产线、汽车车身零部件柔性自动化焊接生产线、汽车内饰金属零部件柔性自动化焊接生产线、一般工业产品柔性自动化焊接生产线。

(二)主要经营模式

1、销售模式

公司产品以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为目的,呈现出非标准化和定制化特点。公司采取直销方式向汽车零部件厂商以及航天航空、船舶和重工企业等客户提供自动化、智能化的装备及生产线的系统集成解决方案。

公司获得订单主要通过三种方式:(1)承接常年稳定客户的订单及其介绍的新客户订单;(2)通过展会、网站与论坛宣传等市场推广方式获得新客户订单;(3)主动联系目标客户获取订单,有针对性的向客户推介公司产品,确保公司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快速响应。

2、生产模式

公司实行“以销定产”的非标生产模式。

项目部门根据客户订单要求,组建项目组,由项目部人员负责总体项目管理,机械设计部人员负责机械部分的规划设计,电气设计部人员负责电气规划设计,工程部人员负责机器人、机械及电气部分的安装和调试。

3、采购模式

公司原材料采购主要按照项目采取“以产定购”的采购模式。

公司设有物料计划、采购及仓管三个业务模块,分别负责物料的采购计划控制、对外实施采购和到货入库管理的工作。公司系统集成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分为外购标准件、外购定制件和辅料,其中,外购标准件包含标准设备和标准零部件。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1.1行业发展阶段

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是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对工业机器人进行二次应用开发并集成配套设备,为终端客户提供满足其特定生产需求的非标准化、个性化成套工作站或生产线。系统集成产业是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人口红利消退,社会用工成本逐渐增加,为应对用工成本上升和可用劳动力短缺的不利状况,制造业企业纷纷开启“机器人换人”计划,着眼于长期降低单位人工成本,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和产线需求提升显著,驱动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行业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网联化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制造业企业迫切需要通过产线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来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根据工信部、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未来15年将通过“两步走”,加快落实生产方式变革:一是到2025年,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应用智能化;二是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在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的关键时期,将会给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公安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发布《“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了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其中方案中指出研制焊接、装配、喷涂、搬运、磨抛等机器人新产品,加快机器人化生产装备向相关领域应用拓展,开发专业化、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和软硬件产品,积累模型库、工艺软件包等经验知识,深度融合机器人控制软件和集成应用系统,发展基于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制造系统,助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变革。“机器人﹢”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机器人将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应用,公司所处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领域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1.2行业基本特点

工业机器人行业按产业链分为上游、中游、下游和行业应用。上游为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生产;中游为工业机器人本体生产;下游是基于终端行业特定需求的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主要用于实现焊接、装配、检测、搬运、喷涂等工艺或功能;行业应用主要是汽车、电子等对自动化、智能化需求高的终端行业对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工业机器人本体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基础,而下游机器人系统集成则是工业机器人工程化和大规模应用的关键。搬运、码垛等系统集成领域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从业企业数量较多,竞争激烈。而焊接、装配、铆接和检测等系统集成领域对技术实力和研发创新能力要求较高,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相对较少。总体来看,系统集成行业的市场规模要远大于本体市场。

从应用行业看,汽车制造业和电气电子设备连续多年成为中国市场的首要应用行业,受益于我国制造业自动化、智能化的产业趋势,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加速渗透明显,同时在国家政策鼓励支持的背景下,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领域发展动力充裕。

1.3主要技术门槛

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涉及材料、机械、电气电子、自动化、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熟悉各学科领域的基础技术知识。同时,在汽车焊接机器人系统集成的细分行业还涉及汽车工业、机器人、焊接等专业领域,系统集成商还需要掌握专业领域的专有技术。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涉及技术面广且需要多学科领域交叉,使得技术壁垒相对较高。系统集成过程并不只是单独掌握并运用各方面技术,而是需要将机器人技术、机械设计技术、电气控制技术、工艺技术、信息化技术等多项技术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实现传统人工工艺向自动化工艺转变。因此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产业是一个需要技术、制造、经验沉淀的行业。

随着汽车行业产品开发周期缩短,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客户制造工艺难度加大。如在生产线开动率、单件生产节拍、焊接质量、产品质量合格率、夹具设计标准、电气设计标准、系统可维修性、系统安全等方面,系统集成商对客户制造工艺没有深刻理解,很难提供满足客户要求的系统集成产品。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公司依靠自身的技术实力和丰富项目经验积累,已在国内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及智能装备行业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尤其在汽车金属零部件柔性自动化焊接和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化焊接领域拥有突出的竞争优势。

2.1在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生产装备细分领域,保持市场领先地位

由于公司提前布局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生产装备领域,系统性掌握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的结构特点、制造工艺难点、方案设计要点等,成为国内率先掌握多种电池盒连接工艺的集成商。目前可以提供针对不同材料的各种结构的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制造的整体解决方案,服务的终端客户包括某知名国际新能源汽车品牌、宁德时代、通用、大众、沃尔沃、日产、东风、红旗、宝马、吉利、金康华为、理想、小鹏、蔚来、零跑汽车、华人运通等新能源汽车品牌,累积了上百款电池托盘的数据,并牵头制定了T/CWAN0027-2022《新能源汽车铝合金电池托盘焊接制造规范》团体标准。随着新能源车整个产业链的快速发展,公司在新能源汽车焊接领域获单能力和订单执行能力具有明显优势,是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自动化产线、汽车零部件焊装自动化产线细分领域的领先企业。

2.2在汽车零部件柔性自动化焊接领域,公司具有技术、品牌、人才、规模和先发优势

公司能够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更具性价比的整体解决方案,同时具有快速响应能力,能够为客户提供快速、周全的售后服务,在该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拥有较强的进口替代能力。

2.3在航空航天、军工、船舶、重工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积累了丰富的过硬的技术优势和丰富的工程经验

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已掌握智能化焊接核心技术,相关智能化焊接机器人系统已在航空航天、军工、船舶、重工行业得到应用,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经验,部分产品技术实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运载火箭贮箱箱底智能化焊接装备。

2.4持续拓宽主流汽车体系市场,产品、技术和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公司研发的汽车底盘柔性自动化焊接生产线、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柔性自动化生产线等产品,陆续进入宝马、国际知名新能源汽车等汽车体系,得到终端汽车品牌公司的高度认可,促使公司产品和技术能力进一步提升。

2.5综合研发实力进一步增强

公司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江苏省院士工作站”“江苏省工业设计中心”“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小巨人企业”“江苏省智能制造服务机构领军企业”“江苏省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优秀服务商”等荣誉资质。

公司研发的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生产线获得江苏省机械行业协会的新产品鉴定。为了完善行业标准,由公司牵头,联合宁德时代、敏实等33家产业链和行业内公司共同起草的《新能源汽车铝合金电池托盘焊接制造规范》团体标准,经中国焊接协会专家技术工作委员会组织审查,中国焊接协会批准发布,已于2022年6月1日起实施,该规范标准对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3.1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

3.1.1新技术促进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革新

工业机器人目前已经在汽车、电子、金属制造等行业广泛应用,但仍然有大量的工业制造过程由人来完成。随着新传感、新工艺、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技术发展,工业机器人具备更高的柔性、更智能,通过工艺革新实现用工业机器人代替人完成相关制造过程,这些都可以进一步扩大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和应用场景,从而带来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新的增长点。

以机器视觉技术为例,随着3D视觉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其与工业机器人结合,可以为制造、物流等行业提供完整且性价比极高的混杂分拣、拆垛及上下料解决方案。以汽车零部件焊接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细分领域为例,目前大部分的上下料工位仍然由人工完成,未来有望大规模被具备3D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工业机器人取代。

以力控传感技术为例,随着力控传感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其与工业机器人结合,可以为打磨抛光等行业提供更加有效的表面处理解决方案。以广泛应用的焊接结构件为例,很多焊接结构件从外观到结构性能等方面要求都要进行焊缝表面处理,目前仍然以人工来完成,未来有望大规模被具备力控传感技术的智能工业机器人取代。

3.1.2新基建带动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产业增长

新基建涉及的主要领域包括5G基站、特高压、工业互联网、城际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车充电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涉及的产品有大量的制造需求,需要相关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作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一环也将受益。

以新能源车充电桩为例,随着我国汽车电动化的大规模推广以及未来新能源车充电桩逐步规范和标准化,新能源车充电桩需求有望快速爆发,新能源车充电桩制造产业链各环节制造自动化是必然趋势,充电桩的工艺制造过程离不开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从而带动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产业的增长。

以大数据中心为例,大数据中心的管理和日常维护方面需要大量工业巡检机器人,随着我国大数据中心的大规模建设,未来有望大规模采用工业巡检机器人来代替人进行巡检、维护和保养等,从而带动工业移动机器人系统集成产业的增长。

3.1.3新需求推动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向无人化发展

随着国内人工成本逐年上升和人工管理成本相对较高,制造业企业越来越倾向于采用“无人化”解决方案。能够采用机器人取代传统人工的环节尽可能采用机器。另一方面,对于很多全球布局的制造型企业,为符合各国法律法规的要求,人员管理更具挑战,“无人化”的解决方案对于计划将制造搬到国外的企业有巨大的吸引力。

未来生产制造过程无人化需求的增长,必然会推动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往制造业深水区迈进,从而进一步推动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的发展。

3.2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3.2.1人口红利的消退及制造业的升级改造推动市场需求

随着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人口红利消退、人力成本增加、劳动力短缺,“机器人换人”将成为制造业企业的首选。同时随着制造业开始从规模化批量生产向个性化、多品种、定制化的小批量生产转变,对智能化生产线及自动化设备需求的日益增加,驱动了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行业的快速发展。

3.2.2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不断延伸拓展

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延伸,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工业机器人已经由传统的汽车、3C、食品等传统领域,逐渐向储能、仓储物流、新能源、光伏、锂电等领域加快转变。下游应用客户更注重机器人产品的性价比、投资回报率及本土化服务等优势,因此,国内机器人系统集成企业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3.2.3工业机器人与新兴技术深入融合推进智能制造焊接装备的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发展,制造业的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趋势愈发明显。在此背景下机器人焊接及其智能化,以及焊接智能制造已成为装备制造业的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未来随着工业互联网、机器人云技术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工业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设备之间的设备互联与交互将进一步被打通,工业机器人将真正走向数字化。

随着《“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的出台,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实现制造业机器人密度翻番。高端化、智能化、创新发展作为机器人的新一轮的发展目标。未来市场对满足高精度、高品质、多品种、小批量柔性生产的智能焊接机器人装备的需求将呈现跨越式增长态势。

公司在智能化焊接装备方面,通过多年持续技术研发及储备,在基于工业互联网的焊接工艺数据库、基于机器视觉及传感技术的智能化焊接装备、基于大数据的远程智能化运维平台等方面取得了技术突破,实现焊缝高精度检测、焊缝智能寻位、焊接路径自适应,实现生产过程远程运维及控制,焊接装备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

3.2.4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商向更加专业化发展

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由于涉及下游行业和工艺应用范围广泛,业务本身非标定制化属性强,每个项目都带有一定研发性质,如果没有非常强的技术沉淀和资金支撑的话,企业可持续性不高,因此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商必须深入理解行业Know-how,掌握核心工艺,深度结合AI、工业互联网、视觉等先进技术,向行业细分化、产品模块化、应用智能化方向发展。

随着国家不断推动“双碳”战略、绿色制造、节能减排,新能源汽车得到大力发展,相应车身结构轻量化、车身材料轻量化不断升级,铝合金、高强钢等材料大量应用,热成型、辊压、高压压铸等新技术的推广,对连接工艺要求不断提高,先进的连接工艺如激光焊、搅拌摩擦焊、FDS、SPR等逐步成为主流,因此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工艺水平,持续在细分领域耕耘,才可以持续引领行业。

公司通过多年的工艺研发,在激光深熔焊、激光填丝焊、激光钎焊、激光电弧复合焊、激光切割、激光清洗等激光工艺应用方面,在搅拌摩擦焊、CMT、FDS、SPR等铝合金连接新工艺方面,在焊缝打磨智能化方面,都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相关技术和工艺已成功应用于铝合金电池托盘、铝合金副车架、铝合金车身、铝合金仪表盘支架、高强钢电池托盘、高强钢保险杠等汽车关键部件制造。

3.2.5智能工厂建设将加速机器人系统集成发展

智能工厂将信息化、数字化贯穿生产的各个环节,通过集成、控制等手段,为制造工厂的生产全过程提供全面管控的整体解决方案,实现整个生产线流程的无缝对接,助力工厂生产的智能化、无人化建设。智能工厂的建设将加速机器人系统集成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与推广。

(四)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1.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

公司始终以创新引领发展为核心价值理念,凭专业技术和优质服务赢得市场,靠创新取得效益,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自主研发掌握相关核心技术。

通过数年持续研发和技术积累,公司在生产线及智能装备整体解决方案设计、产线虚拟设计与仿真、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工控软件设计等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各环节拥有多项关键技术;在机器人弧焊、激光加工、点焊、凸焊、铆接、涂胶以及自动化装配等单独工艺应用方面拥有多项关键技术;在视觉检测、焊缝跟踪、焊缝成形控制等生产过程智能化技术应用方面拥有多项关键技术;在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等信息化技术应用方面拥有多项关键技术。公司目前拥有由以上关键技术、专利及软件著作权组成的技术体系,该体系是保障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智能化的系统集成解决方案成功的关键。综合分析,公司核心技术主要体现在如下5个方面:柔性精益自动化产线设计技术、先进制造工艺集成应用技术、产线虚拟设计与仿真技术、工业控制与信息化技术、生产过程智能化技术。

公司在国家政策发展的背景及趋势下,以先进的核心技术装备融合人工智能、云平台、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不断提高装备的智能化水平,为客户提供更加专业、可靠的智能焊接装备及技术,将公司打造成提供AI+制造整体解决方案的标杆企业。

1.2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在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通过持续的研发实践,不断探索行业技术前沿,在5大核心技术领域不断创新,在IOT系统软件开发平台、2D/3D视觉系统、激光工艺研发与应用、机器人焊缝打磨及智能机器人焊接等方面进一步掌握相关核心技术。紧密结合公司在IOT系统软件开发平台方面,探索数据采集平台、业务应用平台的架构设计,开展自动化产线数据分析和数据展示工作。

在机器视觉技术的研发方面,进一步掌握视觉识别、视觉引导、视觉检测等核心技术,特别是针对钣金类物料无序上下料的场合,系统性掌握3D+2D视觉检测和视觉引导技术,通过示范性项目落地检验,完成钣金类物料无序上下料解决方案可行性验证,为公司该类型市场需求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机器人激光焊接工艺方面,系统性掌握铝合金电池盒、铝合金电池盒水冷板等产品激光填丝焊接、激光摆动填丝焊接等核心工艺,掌握汽车钣金件激光飞行焊接等核心工艺为汽车零部件轻量化发展提供关键工艺技术支撑。并针对复杂结构件焊接工艺,开发了基于AI的智能机器人焊接装备,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等技术手段,赋予工业机器人智能功能,突破复杂结构件智能焊接的技术瓶颈,技术达到行业领先。

在机器人打磨抛光方面,掌握焊缝视觉检测、柔性力控等核心技术,研发柔性力控系统,开发焊缝视觉引导打磨解决方案,为公司在机器人打磨抛光领域的业务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开发大型复杂结构件智能打磨装备,将机器视觉、力控技术、数字工艺引擎等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结合,突破大型复杂结构件智能打磨的技术瓶颈,有效替代进口,实现机器人装备自主化。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公司持续创新和变革,产品和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报告期内公司多项研发工作达到预期目标,获得丰富的研发成果。

报告期内新申请专利及软件著作权22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11项,软件著作权2项。报告期内新获得知识产权21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软件著作权2项。截至报告期末,已累计授权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69项,软件著作权27项,商标权8项。

3.研发投入情况表

研发投入总额较上年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报告期加大大型在研项目研发材料投入所致。

4.在研项目情况

情况说明

报告期内,公司二级控股子公司宣城鑫途结合实际情况将原“手动翻转变位机的研发”项目变更为“关于汽车零部件打磨焊接定位夹具的研发”项目,将“大型抛丸机吊具工装的研发”项目变更为“关于汽车车身焊接定位装置的研发”项目。

5.研发人员情况

6.其他说明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强大的技术储备及研发实力

公司主要提供基于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包括数字化咨询,及机器人智能化自动化系统、数字化软件、智能物流系统的整体落地实施。产品主要包括柔性自动化焊接生产线、智能焊接设备及生产线、激光加工系统、自动化抛光打磨装备、焊接数字化车间、柔性自动化装配生产线、冲压自动化生产线和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等。公司在提供产品及服务过程中,需要基于对客户工艺的深刻理解,运用公司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通过生产线方案规划设计、非标机械及电气设计、机器人及电气控制系统的编程以及整体调试等关键环节,实现客户高效、高质量的个性化生产需求,通过数年发展和技术积累,公司形成5项主要核心技术:柔性精益自动化产线设计技术、先进制造工艺集成应用技术、产线虚拟设计与仿真技术、工业控制与信息化技术、生产过程智能化技术。

公司为客户提供产品及服务的同时也积极的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的研发任务,例如,国家发改委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海上钻井平台装备制造智能化焊接车间”“航天器大型薄壁结构件制造数字化车间”、工信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现代农业装备智能驾驶舱数字化工厂”“智能化柔性机器人焊接系统及智能运维平台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等,在承担的国家级和省市级重大科研项目研发任务过程中形成的机器人焊缝跟踪、焊缝成形控制、视觉检测技术、智能运维技术、机器人打磨抛光技术等各种技术已经在公司项目中得到规模应用。

公司在注重研发的同时,也十分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各项知识产权共计125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1项,授权实用新型69项,授权软件著作权27项、商标权8项。主要包括一种电池盒焊接装置、一种机器人柔性焊接系统、一种位姿自适应机器人的焊接系统、定位夹紧工装、定位夹具及贮箱箱底环缝焊接设备、焊缝质量检测系统、铝合金汽车仪表盘支架焊接装置、一种智能化机器人焊接系统、一种箱型件焊缝自主寻位及轨迹自动生成方法、焊缝质量检测系统及其检测方法、激光焊接系统、铝合金板材热成型生产线等,这些技术主要应用于智能化焊接装备及生产线、柔性自动化焊接生产线、激光加工系统、焊接数字化车间、柔性自动化装配生产线等产品。

公司目前拥有由以上关键技术、专利及软件著作权组成的技术体系,该体系是保障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智能化的整体解决方案成功的关键,也是保证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同时公司在信息化、数字化方面也投入大量的资金及人员,开展综合数字化、信息化、制造工艺等技术的深入研究与应用,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来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目前公司已经具备根据客户数字化车间的需求,提供数字化转型咨询、数字化软件、智能物流系统及自动化系统集成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帮助客户实现数字化车间的规划和落地。

2、突出的品牌影响力、优质的客户资源及过硬的产品质量

公司秉承“创新引领发展”的核心理念,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凭借强劲的技术实力和及时周到精准的服务获得客户认可和良好的市场口碑,不断积累了一批长期合作的头部优质客户。公司在汽车行业客户主要包括宁波拓普、敏实、奇昊汽车、长盈精密(300115)、一汽模具、凌云股份(600480)、赛科利、多利科技(001311)、无锡振华(605319)、联明股份(603006)、浙江万向、宝钢阿赛洛、上海航发、东风(武汉)实业等国内外大型企业,产品主要服务于上汽通用、一汽大众、一汽红旗、上汽大众、上海汽车、东风汽车(600006)、宇通客车(600066)等;在新能源领域,公司主要为某知名国际新能源汽车品牌、宁德时代、红旗、宝马、通用、大众、沃尔沃、日产、东风、吉利、金康华为、理想、小鹏、蔚来、长城、零跑汽车、华人运通等。在新能源汽车体系公司主要提供电池托盘、底盘和车身的机器人集成产线和服务,稳定成为宁德时代、敏实集团、上海赛科利、长盈精密、凌云股份、多利科技等头部企业的新能源电池盒生产线的直接供应商,新增马瑞利、海斯坦普、卡斯马、本特勒、安徽驰宇等重要客户。依托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项目经验积累,公司在汽车领域做大、做强的同时,加强在航空航天、军工、船舶、重工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拓展业务,服务了上海航天、沈阳飞机、沈阳黎明、卡特彼勒、西安昆仑、振华重工(600320)、三一重工(600031)、徐州重工等在内的多家大型客户。

基于对客户工艺的深刻理解,公司运用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对工业机器人进行二次应用开发并集成配套设备,为终端客户提供满足其特定生产需求的非标准化、个性化成套工作站或生产线。例如汽车车身零部件柔性自动化焊接生产线、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柔性自动化焊接生产线、汽车底盘零部件柔性自动化装配生产线、运载火箭贮箱箱底智能化焊接装备、船板T型材机器人智能化焊接装备、挖掘机驾驶舱智能化焊接生产线、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等产品,公司凭借专业的技术、优质的产品为客户提供非标准化、个性化定制产品,赢得了客户的充分信任,与客户保持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3、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以及专业化的人才梯队

经过多年的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形成了一支专业技术和研发团队,包括朱振友先生、林涛先生、李定坤先生、黄志俊先生等。公司创始人朱振友先生和林涛先生作为国内较早一批焊接机器人领域研究专家,拥有二十年以上的研究经验,对自动化、柔性化、智能化生产制造有独到的行业见解和丰富的技术经验。

公司非常注重技术团队建设,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先进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并完善了技术人才的聘用、管理和培养制度。公司持续引进富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增强公司技术人员的储备,保持研发团队的活力。公司积极开展技术人员的在职培训,确保技术人员始终掌握行业内的先进设计思路、研发方法和生产工艺。公司鼓励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国内外展会、学术会议等,以使技术人员能够始终把握行业内的前沿方向。

在人才引进方面,公司制订《人才引进管理办法》,重点针对具有硕士以上学位高级人才、“211”院校应届毕业生、具有专业特长的骨干人才,采用录用、兼职、科研等多种方式加以引进和聘用,对于高级人才采用柔性引进机制,以智力引进、智力借入、业余兼职、临时聘请、技术合作项目或承担研究课题等方式,灵活多样的超常规、创造性地开展人才引进工作。

4、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及时的需求响应速度

公司作为新能源电池盒集成领域的头部集成商。产线制作已形成标准化,模块化,柔性化,自动化的完美融合,依托客户的实际需求标准,娴熟的系统模块搭建方式,以高质量,短周期,高效率的完成了多个电池盒产线设计和实际生产交付。

以长盈NP1电池盒项目为例,该项目是为蔚来提供的电池盒生产线,主要涉及铝合金CMT焊接、自动柔性打磨、CNC加工、视觉检测、自动拉铆、自动涂胶、FDS、气密检测、搬运等工艺,此项目面临周期短,工艺复杂,技术要求严格等特点,江苏北人凭借多年技术研发储备和经验丰富的团队从产线安装落位到OTS交付只用了21天,提前完成客户交付任务,得到了客户高度认可,也为后续与客户的长期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车身业务一直以各汽车零部件及主机厂为主要客户对象,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柔性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线及相关服务。旨在为客户提供专业化、定制化,精益化的行业解决方案。

以一汽红旗繁荣工厂前门生产线为例,该项目为红旗全新的新能源工厂,生产线产能达60JPH,设计需求满足8种不同车型柔性生产,共计52台机器人,34套夹具和20套抓手。该生产线工艺难度大,其中包括:点焊、涂胶、激光焊接、滚边、弧焊等工艺。生产线自动化程度高,采用机器人流转,库位滑台切换,AGV转运等自动化技术。

项目执行团队按照高标准,严要求的交付理念,高质量的完成生产线交付,得到客户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认可。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四、风险因素

(一)尚未盈利的风险

(二)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三)核心竞争力风险

1、知识产权被侵害的风险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自主研发并掌握了一系列核心技术。同时,公司申请了多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69项,软件著作权27项,除公司已经申请的专利或者软件著作权之外,公司还有多项非专有技术,公司拥有的知识产权及非专有技术构成公司技术竞争力的重要部分,该等知识产权及非专有技术对公司业务经营发挥作用,如果其受到侵害,将对公司造成不利影响。

为控制知识产权被侵害的风险,公司将知识产权管理做为重点工作管控,并在相关方案的实施过程中采取严密的保密措施,尽可能降低知识产权被侵害的风险。

2、技术人才流失的风险

经过数年的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公司拥有一支专业技术队伍,涵盖机械设计、机械安装调试、仿真模拟、电气设计、电气安装、机器人应用开发等系统集成各个环节,多年的项目历练使得公司技术团队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同时,公司拥有一支专业化的技术研发团队,在方案研发、智能化焊接机器人开发、先进焊接工艺应用、机器人视觉应用、制造执行系统(MES)开发、产品标准化等研究领域技术储备丰富。

随着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及智能装备行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行业内企业对优秀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如果公司的技术人员出现大量流失,将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的影响。

报告期内,为提升公司管理团队和核心员工的凝聚力、创造力,吸引、留住优秀人才,公司完善薪酬体系、创新激励机制,并实施了第二类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本次股权激励方案进一步健全了公司长效激励机制,在实现公司与员工共同发展的同时有利于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3、科技创新能力可持续性的风险

公司高度重视研发投入,并建立了良好的研发制度,但如果公司的技术开发和产品升级不能及时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或者公司对相关产品的市场发展趋势、研发方向判断失误,将对公司市场竞争地位产生不利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

为降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可持续的风险,公司紧跟技术发展趋势,强化研发投入,持续进行技术创新,保持技术与产品的竞争力。

4、新产品研发失败风险

目前,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焊接用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非焊接用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以及工装夹具等。公司未来将不断对现有产品进行升级并积极布局其他领域产品,拓展公司的主营业务。公司持续开展新产品的研发工作,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人员和技术。由于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判断可能存在偏差,以及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市场推广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公司可能面临新产品研发失败或销售不及预期的风险,从而对公司业绩产生不利的影响。

为控制研发风险,公司立足市场,综合考虑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注重研发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提高研发效率,降低新产品研发失败的风险。

5、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随着国家对智能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扶持、相关产业技术逐渐成熟等因素,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商数量也随之快速增长。但目前国内系统集成商规模普遍偏小,且分散于汽车、3C等多个应用领域。从目前分析来看,公司所处汽车零部件焊接细分领域的集中度较低,竞争企业较多。虽然公司在行业内具有领先地位和核心竞争力,但如果公司不能持续保持技术优势、研发优势、提高产品竞争力,则可能面临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进而对公司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将通过不断优化自身业务,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加强对行业和竞争对手的分析与研究,同时将紧盯核心业务,提升市场占有率,以应对市场竞争的风险。

(四)经营风险

1、原材料供应及价格波动的风险

公司业务主要提供基于工业机器人的自动化生产线,所需的设备和部件如工业机器人、夹具、标准件等,原材料成本占产线产品总生产成本的比重较高。尽管公司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原材料采购管理体系、战略供应商合作关系,但地缘政治、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及突发性事件仍有可能对原材料供应及价格产生较大波动,从而对公司经营产生较大影响。

2、销售市场集中的风险

公司报告期内收入存在一定的区域特征,主要集中于长三角地区,其中尤以上海、江苏为收入集中地区。公司下游客户主要为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汽车零部件行业区域性特征较为明显,在下游整车制造企业聚集、经济活跃、配套发达的区域容易形成产业集群。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三省、西南地区等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公司自2011年于苏州成立以来立足于长三角,主要客户分布在上海和江苏。随着公司产能规模和企业规模逐步扩大,公司加大了其他地区的市场布局,已经成立的沈阳北人,就是充分利用辽宁省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提供的良好产业政策、区域内良好的人才资源优势以及经营成本优势,扩大和优化公司产能布局、人才结构和成本结构,同时更好开拓区域市场,提高行业地位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而作出的慎重决策。

但若公司未来销售市场仍主要集中于长三角地区,随着该区域市场潜力接近或达到上限,或者对产品需求出现重大变化,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3、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前五名客户的销售收入为24,089.32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约为32.64%,客户集中度较高。公司客户主要为汽车零部件厂商,汽车零部件厂商使用公司提供的生产设备生产出汽车零部件后,销售给整车厂商。公司经过多年的技术经验积累,进入了上汽集团(600104)、中国一汽、东风公司、中国长安、吉利控股等国内销量排名靠前的整车集团体系。尽管公司已经进入了众多知名汽车集团体系,客户集中度在逐年改善,但是来源于前五名客户的订单比例仍然偏高,如果公司主要客户经营状况出现不利变化,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五)财务风险

(六)行业风险

近两年,受传统汽车行业景气度下滑的影响,传统汽车销量出现一定的下降,如未来传统汽车销量出现大幅度下降,将会间接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为了降低该风险,公司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行业,报告期内已经取得良好成绩,未来公司仍将在夯实传统汽车业务的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行业。

(七)宏观环境风险

公司所处的行业属于制造业内的专用设备制造范围,行业供需状况与下游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增速紧密相关。受到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变化和产业政策的影响,公司下游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可能有一定的波动性。当固定资产投资产生波动性时,对本公司的主要产品的需求造成影响,进而对公司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八)存托凭证相关风险

(九)其他重大风险

1、存货损失的风险

报告期末,公司存货账面余额为56,761.35万元,占报告期末流动资产的比例为44.45%,比例较高。公司的产品具有非标定制化的特点,虽然产品均根据订单组织生产,且大部分已取得了合同预付款,但仍存在客户项目计划变更导致合同变更或合同终止的风险,从而造成存货发生损失,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的影响。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计提存货跌价准备金额519.75万元。

公司将密切关注宏观经济政策变化,提前采取合理的措施避免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加强人员和项目全流程跟踪管理,避免管理和人为因素带来的影响;并合理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真实反映公司经营成果。

2、应收账款回收风险

报告期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含合同资产)为23,352.05万元,占报告期末流动资产的比例为18.29%。公司下游客户主要为汽车零部件生产商,预计部分厂商资金压力加大,可能导致公司应收账款逾期比例增加的风险。

公司将持续建立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增加法律意识,并进一步强化项目管理尤其是回款管理措施,以降低应收账款回收风险。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工业机器人和系统集成行业发展现状

(1)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

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是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为终端行业应用客户提供自动化生产解决方案,并负责工业机器人应用二次开发和自动化配套设备的集成,是工业机器人自动化应用的重要环节。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行业发展与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密切相关。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预计,2022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87亿美元,到2024年,国内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预计有望突破110亿美元。

《“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一批机器人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取得突破,整机综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关键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及一大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成3~5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到2035年,我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机器人成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行业发展现状

系统集成商其商业本质,就是为客户创造价值,或降本增效,或智能提升,或互通互联,在这一层面上,价值的大小直接与集成商的体量成正比。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商经过多年的发展,行业属性与工艺属性特征明显,同时也在不断的交叉渗透,行业“长尾”特性较为明显,故真正能够做大做强的集成商较少。2022年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市场呈增长态势,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预计2022年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亿人民币级别。细分领域系统集成集中度持续提升,头部大型集成商拓展集成范围,实现跨行业业务延伸,逐步发展为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

2.汽车零部件焊接细分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们汽车市场呈现“传统燃油车高端化、新能源车全面化”的发展特征。2022年虽受到芯片短缺和物流不畅等因素的影响,但国内乘用车市场销量呈“U型反转,涨幅明显”特点。乘用车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11.2%和9.5%。

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目前各国发展都比较快,也是节能减排的重要选择。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市场规模全球领先。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全年销售688.7万辆,市场占有率提升至25.6%,高于上年12.1个百分点,全球销量占比超过60%。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536.5万辆,同比增长81.6%;插电式混动汽车销量151.8万辆,同比增长1.5倍。

2022年品牌竞争力大幅提升,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车国内市场销售占比达到79.9%,同比提升5.4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出口67.9万辆,同比增长1.2倍。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去全面市场拓展期。预计2023年,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随着乘用车和新能源车的增长,可以预测汽车零部件焊接细分领域的系统集成业务也有较大幅度增长。

3.智能装备行业细分市场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驱动传统产业加快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智能制造成为新的战略制高点,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时代发展趋势。智能制造装备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在装备产品上的集成和融合,体现了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智能制造产业链涵盖机器人及系统集成、高端数控机床、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及数据处理、增材制造装备等。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中指出推进智能制造,要立足制造本质,紧扣智能特征,以工艺、装备为核心,以数据为基础,依托制造单元、车间、工厂、供应链等载体,构建虚实融合、知识驱动、动态优化、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智能制造系统,推动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推动集成电路、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先进电力装备、工程机械、高端数控机床、医药及医疗设备等产业创新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普及数字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转型。“十四五”期间智能设备江迎来高速发展士气。随着国家对智能制造的大力支持,我国智能制造行业保持着较为快速的增长速度。

智能制造装备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现阶段我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呈现以下特点:

(1)智能制造装备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及数字化的不断推行,中国智能制造业产值规模一直保持增长趋势,预期2022年产值规模进一步增长至3.31万亿元。

图2017-2022年中国智能制造业产值规模预测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2)智能制造装备行业趋势

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制造业变革,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传统产业升级的不断推进,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已经到多级推进,协同创新,示范引领的新阶段。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将驶入快车道,在多个领域有望完成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跨越。

随着我国智能制造装备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制造过程逐步自动化、集成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从智能工厂顶层设计入手,以自动化、集成化的智能装备替代传统生产方式,同时运用数字化、信息化系统工具积极寻求精益生产的发展路径。

智能制造生态系统协同发展,融合了感测装置、网络装置、机器人等智能硬件和云端平台、大数据分析等软件,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链接制造产业的上中下游,逐步形成各环节紧密相连的制造生态系,融合新兴技术形成新业态。

(3)智能制造装备面临的主要挑战

我国企业智能制造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挑战,如缺乏智造战略性规划与思维;基础整体薄弱,创新研发体系不完善,核心技术对外依赖度高,芯片、传感器、工业机器人等核心技术装备与软件系统仍然依赖进口,严重制约了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大部分制造企业,缺少能结合IT及OT技术,推动企业数字化及智能化转型的新型专业技术人才;智能制造改造对于中小企业和传统产业来说,成本高、压力大,转型升级会更困难,精益化制造水平亟待提升;法规政策限制多,国内智能制造产业政策、标准体系还存在许多有待优化和改善的地方。

4.行业发展趋势

详见“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之“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之“(三)所处行业情况”之“3.2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二)公司发展战略

1、持续深耕新能源汽车领域市场

工信部、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15个部门正式印发《“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地方政府又密集出台相关举措,进一步提升了智能制造、机器人行业的景气度,公司将依托自身在工业机器人集成系统和智能制造领域过硬的研发实力和丰富的行业经验,致力成为技术领先、行业领先的智能制造领域的标杆企业。并结合全球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政策,以及汽车轻量化、智能化、电动化发展趋势,进一步拓宽战略布局。

2、积极开拓布局储能市场

作为风、光等新能源发展的重要环节,近几年,美国、欧盟等各国政府提出多项旨在推动储能发展的相关政策。2021年7月,我国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新型储能成为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之一,这为储能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2023年,公司将依托自身在智能产线和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和经验优势,紧跟储能行业发展趋势,开拓布局储能业务,力争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增长点和发展动能。

(1)产业布局

未来三年公司将在立足主业的基础上,重点布局和发展智能制造(主要包括工业软件开发、上游关键设备及零部件生产线)、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底盘、车身生产线)、储能(储能生产线、储能产品生产、储能资产运营)、半导体(机器人传送设备及部件产线)。公司将基于上述战略布局,在现有智能制造技术优势与业务基础上,加强自主研发投入力度,并将在储能业务方面新增投入;在投资方面,将以项目直投、联合优秀投资机构和相关产业上市公司等优质资源共同发起产业基金或参股产业基金的方式,加快向上述领域的拓展和渗透,努力拓展在储能、半导体等新产业的业务机会,促成以纳入供应链、项目合作、产品联合开发或投资、合资等灵活开放的合作模式落地。

(2)研发布局

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重点在“AI+智能制造”方向,对智能化制造、智能化物流及工厂智能化软件方面的核心技术、软硬件产品的持续投入,以及新增在储能业务方面的开发投入;研发创新模式上,公司以自主创新为主,引进吸收再创新为辅的双渠并进创新方式,以更快且更低的成本应对激烈竞争,促进业务的良性发展。

(3)其他工作

2023年,公司将加速推进数字化建设与改革,不断梳理整合业务流程,不断优化和完善企业信息化基础架构,完善主要支撑系统功能升级,分层次、分步骤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推进移动办公软件升级和功能完善,更好实现远程办公和移动办公;以强化生产和项目搭建过程管控为重点,推进项目管理、MES系统等系统的应用。

激发组织活力,提升管理效率,改善运行效能公司推行一系列从战略到执行到绩效的管理变革,完善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强化运营管控,建立成本、人员效率、资源运用的综合竞争优势,实现集团化的技术、人才、资源共享最大化,全面提升公司整体竞争力,为公司战略落地提供有效支撑。

(三)经营计划

公司将秉承“专业所以自信、创新引领发展、敬业开拓市场、责任铸就品牌”的经营理念,聚焦行业挑战,注重人才培养,关注客户需求,提供有竞争力的“AI+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与服务,加速推进新业务技术研发和市场业务开拓。公司将在新的战略指导下,充分发扬不畏艰苦,拼博奋斗的精神,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及行业发展的良好态势下,把握形势,开发营销新模式,并持续引进人才,加大研发创新,向运营要效益,实现公司战略目标。

1、从市场入手,拓展新兴市场,提升公司市场份额

绿色转型正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战略,汽车行业正从机械时代迈入智能网联时代,其核心部件也逐渐从传统燃油车的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转向智能汽车的新型架构。自动驾驶、车联网和AI技术正引领汽车产业链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革。新能源汽车方面,全球众多发达国家以及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渗透率急剧提升,全球汽车的电动化产业链快速发展,大量供应商已经全球配套。

针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公司不断的研究与尝试销售新模式,对于老客户的存量改造及升级要求,公司根据每个客户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定制销售模式,从而最大化满足客户需求,增加客户粘性,从而巩固公司在汽车集成行业的优势地位;同时,公司不断探索新的行业需求及新的市场,以公司核心技术与工艺,向新行业渗透,向海外市场拓展,积极分析各市场特点,利用公司优势开发新的市场。通过创新销售模式,逐步扩大公司市场份额。

2、从研发入手,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智慧工厂是现代工厂发展的新阶段,智慧工厂的核心是数字化。信息化、数字化将贯通生产的各个环节,降低设计到生产制造之间的不确定性,从而缩短产品设计到生产的转化时间,提高产品的可靠性与成功率。系统集成商的业务未来会向智慧工厂或数字化工厂方向发展,整合客户的整体布局,融入信息化、数字化的管理工具,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满足客户“提供优质产品、提高效率与核心竞争力”的需求,从而增加客户粘性,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围绕智慧工厂或数字化工厂的发展方向,公司着力建设智能化生产线、研发中心两个募投项目,并将于2022年下半年建成投用,公司的研发能力将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公司经过多年的研发创新,已经形成了以自主研发为主导的技术开发模式,积累了深厚的项目经验和技术优势。公司将在已有的研发基础上,不断加大对技术和新产品研发的资源投入,特别在智能化、柔性化、数字化和信息化方面,不断增强公司的技术实力,提高公司在“AI+智能”制造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公司经过多年的研发创新,已经形成了以自主研发为主导的技术开发模式,积累了深厚的项目经验和技术优势。公司将在已有的研发基础上,不断加大对技术和新产品研发的资源投入,特别在智能化、柔性化、数字化和信息化方面,不断增强公司的技术实力,提高公司在“AI+智能”制造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3、从管理入手,以信息管理为抓手,提升管理效率

公司将在过往基础上,充分整合公司系统信息,以数字化管理为抓手,以业务流程为导向,明确各职能部门职责,落实绩效管理,从而使公司各职能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率,为公司发展夯实管理基础。

在项目管理层面,公司将利用现有管理平台,进一步细化各项目的数据收集工作与考核工作,提供多维度透明化的管理平台,逐渐实行全员考核、全员管理的模式,实现员工个人目标与事业部管理目标、公司经营目标的高度协同,激发员工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

信息化建设方面,公司将加快信息系统建设,通过外部成熟系统的加持以及运营管理思想的灌入,全面推进公司信息化、流程化、系统化管理,为公司科学、规范管理提供了有效保障。

4.从人才建设入手,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的综合实力

技术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人才是公司最宝贵的资源,高素质的研发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是公司持续发展的基石。公司将在过往的探索和尝试基础上,加快人力资源建设关键任务的落地,重点聚焦在组织整体能力的提升,年度薪酬绩效方案设计和目标分解,充分调动现有人员的积极性。有序有质量的进行人才的梯队性补充,保障业务单位用人需求。进一步梳理技术等级资格体系,细化考核标准,优化公司师徒带教培养机制,培养公司自己的技术人才池。将个人贡献个人能力和薪酬收益进一步结合,打破大锅饭和平均主义,鼓励多劳多得,让奋斗者有所得,在公司推行高绩效的文化,传承北人务实、敬业的传统文化,勇于创新,拥抱变化。

2023年,在进一步深化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公司将积极探索和升级组织目标、绩效与激励模式,以实现组织目标、能力、资源的聚焦,更有效激发组织与团队动力和活力,支撑公司未来业务战略目标的实现。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