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5 21:11:51 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中简科技(300777)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资料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碳纤维作为国家持续鼓励发展的新材料行业,报告期内,碳纤维国产化进程提速,处于加速进口替代的发展期并取得积极进展,行业呈现更加繁荣的发展景象,与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广泛需求相比,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行业持续向上向好,但国内该行业存在结构性矛盾,依旧处于“高端严重不足、中端价格偏高、低端产能过剩”的阶段,未来 2-3年,随着科技创新和行业发展,会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报告期内,公司保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定力,把握关键核心技术,聚焦解决重点应用领域的“卡脖子”难题,持之以恒围绕国家战略应用开展新产品验证及更高性能产品的研发工作,为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下游产业链发展势头良好,不同领域的应用也先后开始发力,公司定位在高端航空航天级产品应用,产能规模不断扩大,新一代产品逐步转入工程应用阶段,需求将稳步增加,产品在航空、航天等多个场景的应用空间较大。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公司主要从事航空、航天等领域用碳纤维的研制与批产,作为该领域的专业供应商,已成为国内高端碳纤维的主要研发及生产基地,公司始终自觉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持续推进新产品的研制及试制工作,长期围绕国家重大领域的应用需要进行研制与生产,解决了航空、航天等领域所需关键材料的“卡脖子”问题,具备较强的核心竞争力。报告期内,公司根据下游市场需求加速了三期项目建设,随着今年三条产线的陆续投产,公司长期积累的技术优势将切实转化为产业化能力。1、主要从事业务公司坚持“技术向纵深发展,应用向纵横发展”的理念,通过加大工程化及新产品研发投入,不断提高碳纤维及织物产品的品质和产业化水平。协同产业链合作伙伴共同打造自主可控的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创新平台,通过航空航天领域及中高端民用市场的推广应用,促进高性能碳纤维产品在国民经济领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公司所产的高性能碳纤维系列产品,在基础研发、技术要求、工艺规范等方面与一般民用产品有所不同,是航空航天高端碳纤维应用高技术壁垒和高起点竞争的体现。公司依托深厚的技术积淀、自主设计的国产化设备、以及丰富的生产经验,能够稳定批量生产航空航天所需的高性能碳纤维及其织物。随着公司产能进一步提升,可有效将公司技术研发优势转化为产能优势,将进一步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巩固公司在国内航空航天领域及民用中高端市场的地位。2、经营模式1)采购模式公司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为丙烯腈。公司为此建立了合格供方评价及再评价管理制度,形成《合格供方名录》;采购部定期会同有关部门对合格供方进行评审或再评审,《合格供方名录》实施动态管理,每年度更新一次。丙烯腈及长期使用的原辅料采购必须在《合格供方名录》中选择,其他一般原辅料,采购部可采取询价比较的方式选择供应商。目前,公司已与主要原辅料供货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2)生产模式因公司产品主要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碳纤维产品性能参数经过长时间实验论证,在客户产品定型之时既已确定,性能参数不会发生改变,公司碳纤维产品均按照客户订单的要求设计和生产,即订单驱动式生产模式。公司掌握了同一生产线装备下,生产不同碳纤维产品的技术,具备根据客户要求量身定制的特定碳纤维产品的能力。公司能依靠智能化柔性生产线为客户提供定制化产品。3)销售模式公司客户主要是国内大型航空航天企业集团,客户明确且集中度高,因此,公司采用直接销售的方式,销售产品全部为高性能碳纤维及碳纤维织物,且绝大部分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客户对公司产品各项性能参数指标通过定型、认证、评审通过后,进入最终用户认定的合格供方目录,由客户根据最终用户的需求,向公司下订单并签订合同。公司根据与客户签订的年度合同或年度供货协议,安排年度生产计划;生产部计划部根据客户每月下发的《产品交付计划表》,进行组织生产,待公司自检合格后,由市场部分批次向客户发货;产品交付后,经客户检验并确认合格后,确认销售收入。4)质量监控模式公司依托GJB9001B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完整的技术规范、测试标准、接受准则等过程和质量控制体系。在高性能碳纤维的生产制备过程中,形成七大生产过程和五大检验控制过程,并形成高性能碳纤维生产制备的五大过程控制要点,分别包括原料采购及纯化过程、聚丙烯腈纺丝原液制备过程、聚丙烯腈原丝制备过程、预氧化碳化过程、表面处理及上浆过程及碳纤维成品测试,对高性能碳纤维制备过程实施全流程质量监控。三、核心竞争力分析报告期内,公司在完成保供和建线任务同时,积极承担并完成多项国家研发任务。通过持续的自主创新和突破,在人才、技术、装备保障等方面,公司具备较强的持续竞争力和高质量发展能力,主要如下:1.持续的研发创新及产业化人才优势。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科研队伍稳定,发挥研究院优势,与院校联合培养研发人才及工程技术人才。公司实际控制人杨永岗、温月芳均为国内碳纤维行业领军人物,企业属于双科学家领衔的科技创新型公司,拥有稳定的自主培养的高性能碳纤维研发及产业化团队,团队核心成员曾长期在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从事碳纤维研究工作,并承担了多项国家课题;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培养机械、设备、上浆剂、复合材料等专业技术型与管理型人才,形成涵盖碳纤维全产业链的人才梯队。团队先后承担和圆满完成了多项国家重大课题任务,先后获得国家“航空高性能碳纤维创新团队”和“江苏省双创团队”等多个荣誉称号。团队熟悉碳纤维研发生产全流程及关键设备的设计、调试,能精准对接客户需求,且长期在科研生产一线工作,能有效缩短研发及调试生产时间,为未来研发更高级别碳纤维和加速产业化打下深厚的技术基础,对带动销售、占领市场有着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2.不断提升的技术及装备自主可控及平台化发展优势。公司在碳纤维基础研究方面有较为全面、深入和系统的积累,同时结合工程化实践经验,能将碳纤维制备转化和设备、工艺的对应关系进行有机结合,是国内率先完成高强和高模碳纤维理论研究和工程化实践的单位,在碳纤维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和产品工程化等方面具有深厚的积累。公司关键核心生产设备采用自主研发、自主设计和自主监造的方式,其稳定性和先进性较为突出。核心硬件设备完全由公司自主设计和国内制造;生产自动控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系公司联合国内企业自主研发设计,关键设备、产品生产技术及工控平台等实现自主可控,并先后经过三期大型工程的检验、迭代,形成了自主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极大优势。公司积极发挥自主可控优势和产业链“源头型”牵引作用,与创新链、产业链相关领军单位打造了产业化发展平台,发挥好江苏省高强中模碳纤维制备技术工程中心、江苏省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江苏省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创新中心等若干平台的功能后,报告期内积极参与先进材料国家实验室建设并取得进展。以公司为核心组建了“自主可控、特色鲜明”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科创港,通过平台作用的发挥和重点应用领域牵引,在当地各级政府的倾力支持下,不断集聚各类优势创新资源,形成了强强联合、协同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有望为公司后续全面、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3.持续巩固的市场先发优势。公司ZT7系列碳纤维产品已经率先稳定批量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多年,以 ZT9H为代表的新一代碳纤维也伴随不同应用领域进行了多个场景的验证,进展顺利,新产品多方位多梯次布局。未来,随着国家航空航天事业的高速发展,高端碳纤维市场广阔,公司ZT7、ZT8以及ZT9等多系列碳纤维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有望进一步扩大。四、主营业务分析1、概述过去的2022年极不平凡,面对产品保供和新线建设的巨大挑战,公司全体员工牢记使命,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紧紧围绕生产保供和三期项目建设两大核心任务,发挥自身优势,迎难而上,积极推进各项工作:一是经营业绩稳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公司围绕关键领域需求,充分把握市场机会,保障交付任务的同时紧抓新品验证工作,行业地位进一步巩固;完成了董事会、监事会换届工作,新一任董事会、监事会知识构成与履职经验更加合理;修订并完善公司治理制度,更加契合公司的发展实际与监管要求,夯实科学决策基础。二是用好资本市场工具,服务实体发展。通过向特定投资者发行股票,公司融资20亿元,支撑了三期项目建设需要,并团结了一批投资者;通过实施股权激励和业绩考核,实现岗位与效益的联动,激活了各层级能动性,为高质量发展建立人力资源保障。三是加强内部协同,产能稳步提高。在保证交付质量前提下,通过百吨线与千吨线一体化管理,相互借鉴,共同促进,提高生产组织效率,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 113.68%、98.66%,为后续三期项目的投运积累了生产计划与组织管理经验。四是围绕关键需求,加速三期建设。根据客户切实需求,公司发挥自主可控核心优势,全力统筹协作单位进度安排,通过加大人员投入、高度穿插施工,各系统平行推进等“大会战”模式,已完成三期项目首条生产线的试车工作,随着产线陆续投产,高端碳纤维及织物供需矛盾将全面缓解。五是成立子公司,加快产业链发展。针对下游客户应用需要,成立了子公司中简新材料,作为公司碳纤维及相关产品在航天、民航等领域开展应用的重要平台,有效补充公司以碳纤维为核心的新材料产业链。今年,是公司成立十五周年,这十五年,是全体中简人赓续前行、啃硬骨头、打攻坚战的十五年,是公司战略和业务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十五年,是朝着国际一流的碳纤维及相关制品的制造与服务商奋勇前行的十五年。面对取得的阶段性成就,必须清醒认识到我们和所对标的国际一流企业还有不少差距。站在承上启下的“十四五”关键之年,公司将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发挥好研究院平台优势,着力培养下一代研发人才,持续保持并扩大技术创新的领先优势;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和产销协同能力建设,快速推动三期项目新品生产以及保供工作,做好对不同领域客户的快速响应,抓住市场机遇;持续开展生产组织优化和产品质量提升工作,确保交付进度,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过去一年,面对复杂的外部形势,公司经营班子围绕客户需求积极保供,生产稳定有序,三期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科研工作积极推进,在探索中不断总结符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方式。2023年,公司经营班子积极把握产业发展和竞争格局变化趋势,坚持自主可控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依托持续创新形成的良好口碑和扎实的发展基础,强化高性能碳纤维材料对下游客户的支撑保障能力,为将来下游需求及时提供产能。当前,公司发展路径更加清晰,但是我们也要清晰看到,今年一方面要完成国家亟需的高性能碳纤维产品批产上量;还要积极围绕三期项目后续建设、调试、生产等方面下功夫、出力气,解决好用、管用、实用产品充足供应的难题,在不断发展中探索持续做优、做强的发展道路。公司结合碳纤维行业特性及产品应用领域等因素,认为在生产经营中,公司可能面临相关风险,具体风险及应对措施如下:一、产品价格下降的风险公司碳纤维产品主要销售给国内航空航天领域的部件生产商,公司与下游客户通过协商方式确定产品价格,在此基础上,下游客户按照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委联合制定的相关价格管理办法等规定采取审价方式确定其部件产品的销售价格,该价格一旦审定后,除因国家政策性调价、订货量大幅提升等因素影响外,产品价格将在一定期限内保持稳定。结合历史调价情况看,公司与主要客户的调价频率低、周期长,价格调整以采购量大幅提升为前提,但仍需综合考虑预期采购量、产品交付计划、公司产能情况、产品不可替代性、同行业毛利率水平等因素后协商确定,价格调整条件较为严格。未来,随着公司更多产品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公司需要与客户协商确定新产品的销售价格,新产品价格可能会低于目前的产品价格;同时,受下游审价政策变动、订货量大幅提升等因素的影响,公司产品价格未来仍存在下降的风险,将会导致公司毛利率下滑,从而对公司经营业绩带来一定不利影响。公司将立足技术创新和和客户黏性优势,通过深厚的技术和产业化积累,针对不同领域的客户需求,开发了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高附加值产品,与航空航天用高性能碳纤维的高技术壁垒、高产品附加值等行业特征相吻合。公司将持续耕耘具有高技术壁垒的应用领域,并着眼更广阔、更尖端行业发展方向,继续开发具有高技术门槛和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产品,向市场输入高附加值的产品与服务;同时加强公司内部管理,强化产品生产成本控制,不断优化公司管理流程,提高整体效率,以达到降低公司运营成本的目的,从而降低因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二、客户相对集中风险我国航空航天行业高度集中的经营模式导致上游供应商企业普遍具有客户集中的特征。公司是国内大型航空航天企业集团的主要碳纤维供应商,生产的高性能碳纤维已通过航空航天客户验证及规模应用。公司近三年来自于前五名客户的销售收入分别占同期公司营业收入的99.89%、99.26%和98.51%。公司与主要客户形成了密切配合的战略合作关系。与此同时,公司积极研发新产品、拓展新客户、开拓新市场,减少客户集中度高的潜在不利影响,但如果现有客户需求受国家政策变化而大幅下降,则较高的客户集中度将对公司的经营产生一定影响。公司将从客户对碳纤维应用场景设计需求出发,积极研发新产品,保持既有客户粘性优势,同时完善产品谱系,开发并提供满足不同客户不同需求的产品,提高市场覆盖面。三、应收账款的回款风险公司应收账款占当期营业收入比例较大,主要原因系下游航空航天客户的产业链较长,货款结算程序复杂、周期相对较长所致。公司目前客户主要为国内大型航空航天企业集团,具有良好信用,货款不能回收的可能性较低。公司已按照应收账款坏账计提政策足额计提坏账准备,但高占比的应收账款有可能会对公司盈利和资金状况造成以下不利影响:(1)如果未来客户资信情况或与公司合作关系发生恶化,将可能因应收账款不能及时回收形成坏账;(2)若应收账款规模进一步扩大、账龄进一步上升,坏账准备金额会相应增加,对公司经营成果造成不利影响;(3)如果应收账款规模扩大,也会影响公司经营性现金流量,对公司资金状况造成不利影响,并可能导致银行贷款和财务费用的增加而影响公司盈利能力。公司将结合产品价格波动及未来市场供需情况,逐步与下游客户协商缩短应收账款的结算账期;此外,借助下游客户集团信用良好优势,丰富应收账款的结算方式。四、技术泄密的风险碳纤维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公司生产高性能碳纤维产品技术含量高、开发难度大,已取得了多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与非专利技术。虽然公司已建立了完善的保密管理制度,但若个别相关人员在有意或无意状态下,或者对外合作研发或委托生产过程中,泄露了公司个别重要技术研发数据、研发成果或其他敏感信息,会给公司生产经营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公司将通过软件优化及硬件提升等手段,进一步加强核心技术资料的存储机制;完善公司内部资料管理制度与细则,明确敏感信息范围,明确各项业务环节中信息传输途径,明确员工信息保密责任,从而杜绝技术泄密的情形。五、股权分散的风险报告期内,公司实施完毕的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项目进一步稀释了实控人持股比例,公司截止报告期末,公司实际控制人杨永岗和温月芳合计控制公司股权的比例为21.79%,公司股权相对分散,可能导致公司控制权出现不稳定性,进而影响公司经营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公司通过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引入了一批具有产业协同效应、价值观相近的“战略投资者”,公司董事会将持续关注并优化股东结构,谨慎运用股权融资方式,使公司实控人(一致行动人)保持一定的股权比例,确保公司股权结构相对稳定,保障公司长期快速,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