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0 06:21:36 来源: 知识分子
【资料图】
截至2022年底,全球约有140个国家已宣布或正在考虑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时间线大多在2050到2070年间[1]。政府层面以外,国内外众多知名企业近年来纷纷加入“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中,争先宣布其气候目标和行动方案[2]。其中,不仅有众多互联网、金融企业,甚至连典型的高碳排行业,如能源产业(包括石油、煤炭等)、交通运输业(包括发动机、航空等)也纷纷宣布了“碳中和”目标。但响亮的目标之下,具体的减排路径和措施往往被简略带过。
毫无疑问,低碳转型需要全社会各个产业的参与,然而,依靠化石能源的高耗能企业动辄2030年、2050年实现“零碳”排放的时间线,还是颇使人生疑。
这些企业究竟要如何实现自己的承诺?当前全球八成的能源供应还是来自化石燃料[3],在不损伤盈利的情况下真正减少排放是非常复杂的工作,改变商业模式可能意味着对企业盈利模式根本的改变,短期内难以实现,商业可行性也难以预测。调整业务和人事对于庞大的跨国企业来说尤其复杂,且被认为风险较高。常见的减排方式——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能源、购买“绿电”等——可能受限于地域电网和跨区壁垒[4],也不能完全满足广泛的工业需求。
“运营碳中和”“供应链碳中和”等说法应运而生,本质上是企业选择较容易大幅减排的业务或产品先进行转型,在更小、更可控的范围内核算和降低碳排放。但即使如此,其“净零”和“碳中和”都不一定等同于没有排放,很多企业在减排之外仍要依靠购买碳信用来抵消全生命周期中产生的碳排放。过去十几年间,这些诉求也迅速催生了碳咨询、碳信用发放、认证、交易等一系列新型气候产业。
举例来说,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壳牌承诺要在2050年,或更早以前转型成为净零排放的能源企业。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包括两方面:减排——提供更多的低碳能源,如提供电动汽车充电桩,氢能、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和抵消——投资碳捕获和储存,以及基于自然的“高质量碳信用”[5]。
类似的,航空业减排的一大障碍便是航空燃油。可持续燃料还在起步阶段,价格是传统航油的2.5倍,产量还不足市场需求的1%,仍需要大规模投资和产业发展,其他可持续能源方案也仍在萌芽[6]。在此背景下,多家航空企业却已宣布了颇具野心的零碳目标,如达美航空于2020年宣布其碳中和计划,并自称“世界上第一家碳中和航空公司”。
这样大胆的宣传如今为其带来了10亿美元的集体诉讼,代表消费者的原告诉称达美宣称的碳中和是“虚假而有误导性”的,其承诺依赖的是“垃圾碳抵消”,缺少实际行动[7]。原告表示,各家企业争相铺天盖地的碳中和宣传使消费者错误地认为自己购买的相关商品和服务没有气候影响,营造了一种气候危机已经不成问题的假象。
随着相关问题愈演愈烈,英国广告业监管部门日前宣布将对“碳中和”“净零”等词语的使用加以更严格的限制,除非能证明有效性,靠碳抵消实现的碳中和宣传将被禁止[8]。
饱受争议的碳抵消到底是什么?我们是否有办法辨别“高质量碳信用”和“垃圾碳抵消”呢?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