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注意!联合国发蝗灾警告 “鸭子军团”将代表中国出征

2020-03-16 14:18:39 来源: 中国小康网

联合国发蝗灾警告!千亿蝗灾蔓延非亚会危及中国吗?

据宁波晚报报道,受强季风影响,近期大量蝗群一周前抵达海湾两侧,“造访”了科威特、巴林、卡塔尔和伊朗西南海岸区域。中国的邻国巴基斯坦因蝗灾于本月早些时候宣布国家紧急状态。根据巴方需求,中国政府已派出蝗灾防治工作组抵达巴基斯坦。随后,10万“鸭子军队”也将代表国家出征灭蝗。

蝗虫过处,寸草不生。继东非蝗灾之后,红海两岸蝗灾规模继续扩大,已影响也门、沙特阿拉伯、阿曼。此外,受强季风影响,大量蝗群一周前抵达海湾两侧,“造访”了科威特、巴林、卡塔尔和伊朗西南海岸区域。

我们的邻国巴基斯坦因蝗灾于本月早些时候宣布国家紧急状态。

根据巴方需求,中国政府已派出蝗灾防治工作组抵达巴基斯坦。随后,10万“鸭子军队”也将代表国家出征灭蝗。

是的,你没有看错,这支由浙江绍兴“国绍1号”鸭苗组成的“鸭子军队”简直是灭蝗界中的“奇才”。20年前,鸭子“军队”就曾出兵新疆,一举平定蝗灾,立下赫赫战功。

为什么是鸭子?灭蝗界“天才”名副其实吗?宁波“鸭兵”能申请入战吗?2月26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卢立志对此进行了解答。

为什么是鸭子?

勤劳的中国人,在历朝历代的灭蝗战争中积累了很多种方法对抗蝗虫灾害。

卢立志介绍,科学防治蝗虫可以采用药物杀灭,也可以采用生物防治。从环保角度考虑,自然是生物防治的好处更多,“前者灭杀成本高,还会有农药残留,后者不仅没有环境污染,还能修复生物链,一举多得。”

生物灭蝗办法曾经也考虑投放青蛙、鸟类。“它们同属蝗虫天敌,但纪律上‘散兵游勇’。蛙和鸟类只能在指定区域完成灭蝗任务,一旦蝗虫转移,它们不会跟随作战。这样一来,我们需要重新到受灾地区投放天敌。一来成本增加,二来有些物种可能受环境限制,并不适合投放受灾区域。”

相对比,“鸡鸭军团”作战能力更胜一筹,“鸭子喜欢群居,管理起来比鸡更方便,生命力、觅食能力、抗寒能力也更强,适合野外生存。”

同时,放一只鸭子相当于灭了蝗虫全家。卢立志给出数据对比:“一只鸡一天能吃掉70只蝗虫,一只鸭子则能吃掉200多只,拥有三倍作战能力。而且鸭子吃蝗虫完全是地毯式‘搜捕”,连蝗虫的蛹都不会放过。”

加上鸭苗长成后肉质鲜嫩,灭蝗“退役”后还能成为当地居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带来经济收入。

绍兴鸭是灭蝗界的“奇才”

绍兴鸭味美,肉质鲜嫩多汁,一直是煲老鸭汤的好原材。而它们也是目前主推的灭蝗主力军,“简直是灭蝗界中的‘奇才’”,卢立志说。

绍兴鸭中又以麻鸭体形大,捕食能力强,成为灭蝗首选。

麻鸭最辉煌的战绩是2000年。“当时新疆出现大批蝗虫,新疆很少养鸭,所以当时 ‘鸭兵’全部来自于浙江空运。分批运送10多次,总计10万多只。”

浩浩荡荡来到新疆的“麻鸭军”并没有显露新兵蛋子的稚嫩,不负众望在大草原上朝蝗虫们劈头盖脸飞扑,将它们一一变成肚中美餐。当年8月底,蝗虫就被彻底歼灭了。

更有意思的在后面。当时新疆灭蝗最高司令部——新疆治蝗灭鼠指挥办公室,专门下达“表彰书”:鸭子捕蝗能力强、捕食量大、“军”纪严明,出动鸭子是草原清剿蝗虫、保护生态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

宁波“鸭兵”申请入战

江浙历来都有养殖鸭子的传统,比如余姚有番鸭、奉化有水鸭、镇海有“青壳2号”。那宁波“鸭兵”能申请入战出国灭蝗吗?

卢立志说,镇海“青壳2号”与绍兴麻鸭同属蛋鸭品种,“目前来看,鸭子中属‘蛋鸭’灭蝗效果最好,战斗能力最强。我们也想做对比研究,看看是否还有比麻鸭作战能力更强的品种。如果宁波鸭胜出,那么也会在考虑范围内。”

卢立志透露,巴基斯坦治蝗计划,首批预计出动10万“鸭兵”, “国绍1号”鸭苗将代表国家出征灭蝗,“鸭苗可通过空运,一天之内就抵达巴基斯坦。”

但“鸭兵”出征前,卢立志认为还有更重要的任务需解决。他要和国内外的专家一起研究制定《牧鸭治蝗技术规范》,以便按照标准规范操作,“鸭子灭蝗看起来简单,但其实并不。”

以此次帮助巴基斯坦灭蝗为例,卢立志与其他专家一起要先通过科学估算出蝗灾席卷而来的时间,“因为鸭子经过一个半月的成长期灭蝗能力达到最强,经过科学估算,我们就能预留足够时间,知道何时向巴基斯坦派‘鸭兵’最合适,以达到最好的灭蝗效果。”

联合国粮农组织称,非洲地区的蝗虫正在不断繁殖,预计未来几周内将形成新的蝗虫群,进一步加剧灾情——其中,埃塞俄比亚南部的索马里州和奥罗米亚州的蝗虫繁殖情况尤为严重,将会出现大量新蝗虫群;肯尼亚北部和中部地区的蝗虫大部分已经成熟并产卵,即便是在地面和空中共同实施措施治蝗的图尔卡纳湖沿岸,也持续有蝗虫群出现;索马里的蝗虫繁殖则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地区,预计新繁殖的幼虫将在未来一周左右发育成熟。

此外,蝗虫群还在继续向非洲多地蔓延,与肯尼亚相邻的乌干达东北部地区、南苏丹东南部地区等也都发现了成熟的蝗虫群。

造成此次东非蝗灾的元凶“沙漠蝗虫”,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破坏力的迁徙性害虫之一,每天可以随风飞行150公里,存活时间三个月左右。据悉,占地一平方公里的蝗虫群一天可吃掉3.5万人的口粮。

第二波蝗灾要来?

可能对粮食安全造成毁灭性后果

多国遭遇的沙漠蝗虫灾害已持续数月,其规模在继续扩大。近几个月来,沙漠蝗虫席卷了从西非到东非、从西亚至南亚共20多个国家,蝗灾面积总计160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非洲之角最为严重。非洲之角国家已有超过2000万人陷入粮食危机。

专家预测,沙漠蝗虫在东非国家的迁飞路径上广泛繁殖,虫卵可能会在3月至4月间孵化。若不采取措施,到6月沙漠蝗虫的数量可能会增长500倍,并可能蔓延到非洲和亚洲的30个国家。而东非最重要的种植和收获季节将在3月至5月之间开始,若出现新蝗群,第二波蝗灾可能对粮食安全造成毁灭性后果。

气候变化和飓风导致蝗灾加剧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本月闭幕的非盟峰会上指出,气候变化是蝗灾加剧的重要因素。

东非地区常年干旱,但2019年异常潮湿,大量降雨为蝗虫繁殖创造了“特殊”条件。这部分是由一种被称为“印度洋偶极子”的现象导致,同时也归因于与全球变暖有关的海洋温度上升。

此外,飓风也是导致此次蝗灾的因素之一。分析人士指出,过去10年间印度洋上的飓风活动愈加频繁。

为了人类生存环境的安全与和谐,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刻不容缓。

蝗灾已蔓延至中非国家,若不遏制规模或增加500倍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25日证实,近期肆虐非洲东部地区的蝗虫灾害已蔓延至刚果(金)。这是1944年以来,蝗灾首次袭击这个中非地区国家。

根据这一机构的声明,成规模的成年沙漠蝗借助风力,上周末抵达刚果(金)东部布尼亚镇。

近年来,刚果(金)相继暴发埃博拉疫情和麻疹疫情,国内冲突局势复杂,大量人口背井离乡。

“没有必要赘述蝗灾对这个国家的潜在影响,”声明说,“长期粮食短缺将是灾难性的。”

美联社报道,肯尼亚、索马里、乌干达等东非国家遭遇70年来最严重蝗灾之际,经历多年内战、近一半人口面临饥荒的南苏丹近期也遭遇蝗灾。

乌干达政府25日说,该国北部20多个地区出现蝗灾,已部署军队参与应对灾情,但仍需要投入更多资源。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联合国分管人道主义事务的副秘书长洛科克和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主任比斯利25日共同呼吁国际社会提供更多资金,应对正在肆虐的蝗灾。

专家警告,如果不加以遏制,非洲东部和中部6月将迎来更干燥天气,届时蝗虫规模可能比现在增长500倍。

蝗灾进入中国可能性很小,有一个原因被专家反复提及

据印度媒体报道,自今年1月中旬以来,印度古吉拉特邦和拉贾斯坦邦遭受严重蝗灾袭击,受灾面积超过20万公顷,近三成农作物受损,数十万农民生产生活受到影响。2月17日,印度农业部门组织工作组赴灾区调研,评估此次蝗灾的影响。

印度农业专家德拉克·夏尔玛表示,此次蝗灾对印度本土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影响较大,如果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可能将进一步影响南亚其他国家。夏尔玛认为,此次蝗灾主要在南亚、西亚、东非等地暴发。尽管粮农组织事先对此进行了预警,但对印巴而言仍显得有些准备不足。他表示,在印巴两国肆虐的蝗虫属于沙漠蝗虫,考虑到该地区的地形条件,蝗虫经印度或巴基斯坦向中国境内迁入的可能性很小。

此前,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张泽华表示,沙漠蝗直接迁飞进入我国内陆地区可能性极小,但如果境外沙漠蝗得不到控制,夏季进入我国境内的概率将升高。

张泽华说,沙漠蝗虫被认为是最具破坏力的迁徙性害虫之一,这种蝗虫每天可以随风飞行150公里,存活时间3个月左右。一只雌性蝗虫,可以产大约300颗卵,1平方公里规模的蝗群,其一天的进食量,相当于3.5万人一天的进食量。

“我国西藏自治区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边境接壤区域为沙漠蝗扩散区,由于环境、气候、食物的局限,目前来看,对我国境内农业生产威胁不大,由于青藏高原的阻隔,直接迁飞进入我国内陆地区的可能性极小。”张泽华说。

据他介绍,我国有1000多种蝗虫分布,可形成灾害的蝗虫有50多种,曾对我国粮食生产和草原区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目前,我国已经形成成熟的蝗灾防控应对机制,建立了国家四级蝗虫监测预警系统和蝗灾绿色可持续防控技术体系。

2月10日,联合国在纽约总部举行通报会,呼吁国际社会采取紧急行动,筹措资金,帮助非洲之角国家抵御蝗虫入侵,避免发生严重蝗灾和人道主义危机。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总干事屈冬玉表示,如不迅速采取行动,我们将面临一场迅速扩大的人道主义危机,东非、红海地区和西亚国家可能面临大规模蝗灾。

专家分析认为,我国史料中尚未发生沙漠蝗危害记载,但专家推测在云南和西藏自治区的聂拉木有沙漠蝗的分布。

40℃左右是沙漠蝗蝗蝻和成虫迁移活动的条件,相对湿度需要达到60%~70%。沙漠蝗猖獗发生的最大扩散区为缅甸、尼泊尔和印度。春季发生区的蝗群迁飞方向为印度—尼泊尔—缅甸—西藏南部和云南西部。

考虑到我国边境地区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阻隔,蝗虫很难越过高海拔的寒冷地区。我国西藏南部和云南西部边境与尼泊尔和缅甸沙漠蝗发生区毗邻,随季风可能有少量迁入我国,但危害的概率很小。

中国古代经常发生蝗灾,农民为什么不吃蝗虫?

首先,古代人对蝗虫的认识不多,多数人都是非常迷信的,他们认为蝗虫是“虫中之皇”,是“神虫”。人们认为蝗虫肆虐的地方必定是当地官员失德,才会引发神虫来犯。秦汉时期,人们普遍认为蝗虫是天灾,是上天的惩罚,完全无需防治,只要统治者修行养德,蝗灾自会消失。到了后来演变成大量修建蝗神庙来祈求神灵,让蝗虫赶快离去,不要再吃庄稼,所以只要有蝗神庙的地方就有蝗灾发生。

到了唐代,人们依然迷信,据《新唐书》记载,公元628年,唐太宗曾经生吃了一个蝗虫,以祈求将灾难转移到自己头上。公元716年,山东爆发大面积的蝗灾,黎民百姓只知道烧香拜佛,不敢捕抓蝗虫。多亏了宰相姚崇多次上书,坚持灭蝗,蝗灾才得到了有效控制。历史上捕杀蝗虫的方法有很多,捕杀、火烧、掩埋等,政府出资给予奖励,但猎杀蝗虫的行为并没有深入人心,大多数人还是觉得杀虫作孽。这个阶段的农民杀蝗虫都不敢,更不用说吃了。他们把蝗虫当做神一样供奉,心里对蝗虫有了一分敬畏,自然是不会吃它了。

其次,古代人面对蝗虫这样的害虫,多少心里是有些害怕的,他们认为蝗虫有毒,不太敢吃。其实蝗虫是可以吃的,早在2004年11月21日,蝗虫肆虐以色列的时候,以色列人就逮了不少蝗虫回家做菜吃,甚至还有人生吃。蝗虫在犹太法律里是唯一可以食用的昆虫,如此看来,蝗虫是可以食用的,但古代农民对蝗虫了解甚少,部分人坚持认为蝗虫有毒,即使饿得发晕,一盘煮熟了的蝗虫摆在眼前也不敢吃。

但在活命面前,这些神灵论和毒物论都不值一提了。粮食都被蝗虫吃完了,农民也不可能就这样坐着等死,要知道人饿急了,是连树皮都吃的。在《旧唐书》、《元史》和清代的《捕蝗考》中,有“捕蝗以为食”、不论蝗蝻,悉将烹食”这样的字眼。可见,人饿急了,还是要吃蝗虫的,但为啥古人多数时候选择不吃蝗虫呢?

原因在于蝗虫肆虐庄稼往往就在几天之内,而且蝗虫吃完粮食就飞走了,农民还没来得及抓捕,蝗虫早就无影无踪了。蝗虫的飞行速度极快,它不可能停留在原地等着农民去抓它。庄稼被洗劫一空之后,蝗虫也早已不知去向了。人抓捕的速度是远远赶不上蝗虫迁徙的速度的,所以农民不是不吃蝗虫而是这害虫飞得太快,根本没法吃它。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蝗虫过境时,地里还有部分未被啃食的粮食,农民家里还有部分存量。而且蝗虫吃的多是农作物的幼苗,那个时候农民是不会饿肚子的。农民真正饿肚子的时候是蝗灾过后的第二年,那个时候地里颗粒无收,存粮也没有多少了。蝗虫毁灭的是农民半年后的口粮,当下并没有断粮。从这一点来看,农民不是不吃蝗虫,而是在当时的情况之下,他们并不急于吃蝗虫充饥。

蝗虫不是主食,就算侥幸抓到了,也不能使人温饱,百姓还是逃脱不了饿死的悲惨结局。用生物学的角度来解释就是,农作物是生产者,人和蝗虫都是消费者,当人从一级消费者变成了二级消费者,所获取的能量会减少90%。即使农民把所有吃粮食的蝗虫全部都抓起来,也只够养活原来的一成人口。夏季的蝗虫只有一层皮,压根没肉,秋季后蝗虫才有黄,但最多也只能当做零食吃。而且蝗虫无法长期保存,所以农民自然不会大费周折去捕捉根本吃不饱的蝗虫了。

综上,古代闹蝗灾时,多数农民不吃蝗虫的原因无非就是以下几点:蝗虫是“神虫”,不能吃;蝗虫有毒,不敢吃;蝗虫飞得太快,抓不住;农民有存粮,不急着吃;蝗虫不是主食,填不饱肚子,没必要吃。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