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9 14:48:10 来源: 腾讯网
每逢寒暑假,手机、平板电脑、遥控器等电子设备就成了家庭中孩子与家长争夺的焦点。特别是在一些“双职工”家庭、部分农村地区,留守儿童、隔辈抚养等现象,增大了孩子“手机成瘾”、荒废时间的风险。对于互联网时代孩子的成长来说,手机等移动设备是把“双刃剑”,如何让孩子学会正确使用手机、高效分配劳逸时间、具备合格的网络媒介素养?老师,您有哪些建议?
(资料图)
上周的【每周一问】中,许多老师都分享了帮助孩子合理正确使用电子设备的建议,快来看看吧~
每周一问
老师,如何让孩子在合理可控范围内正确使用电子设备?
@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沙溪第一中学 陈玲:让孩子们在“三可”的环境中使用电子产品
可以控制。家长在允许孩子使用电子产品之前,一定要先与孩子“约法三章”。对电子产品的使用用途、使用时间、使用方式等要与孩子进行沟通与约定,如果违反约定要有一定的惩处措施。这就让学生有了约束,能更规范地使用。
可以提升。家长们要与孩子明确使用电子产品的目的。通过电子产品最终可以使得孩子获得哪些方面的能力提升,如果有一个可供考核的方式,相信会给孩子敲响警钟,学会合理使用。
可以陪伴。对孩子来说,父母的陪伴是最重要的。在使用电子产品时如果父母能抽空陪伴在旁,加以指导与约束,或是通过网络进行随时随地交流的“线上陪伴”,也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心灵不寂寞,那么孩子沉迷于虚拟世界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春田小学 柳雨佳: 电子产品使用要掌握“加减乘除”
见识“加”一点。电子产品的使用,能够带来很多的便利,可以引导孩子在划定的范围内,了解更多学习生活中接触不到的知识,不仅可以提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而且有利于打开认识世界的新方式。
时间“减”一点。电子产品对儿童视力等方面影响较大,家长要和孩子在时间管理上做好约定,避免“大水漫灌”式的长时使用,采取“细水长流”式的合理安排,让孩子能在现实和虚拟世界间很好切换,通过一些活动实现劳逸结合的效果。
整合“乘”一点。家长既要教给孩子简单的电子产品使用方法,让孩子形成基本的数字素养;也要给孩子提供网络安全保障,让孩子具备一定的分辨能力;家长还要适度控制家中电子产品的数量,以及为孩子作出榜样,防止形成电子产品沉迷的刻板印象。
偏见“除”一点。家长要学会理性看待电子产品的利弊,引导和管理孩子合理使用,在辅助学习、适当放松、拓展兴趣中,发挥电子产品的有利价值,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家长可以用更高质量的陪伴,给予孩子电子产品所提供不了的快乐和美好回忆。
@山东省邹平市黄山实验小学 王继红:“四步走”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电子设备
第一步,用心陪伴耐心引导。首先重监管,孩子年龄小自我管理能力弱,需要家长或教师引导孩子有效使用网络,满足孩子的认知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人际交往需求和学习需求;其次定规则,家长要与孩子明确上网规则,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或需求改变进行调整。家长和孩子都应当严格遵守规则,不能轻易妥协。
第二步,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家长要注意控制手机使用度,以身作则,这样也可减少孩子对规则的对抗情绪。每个家庭成员使用电子产品时要做到有益、有度,特别是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对手机和网络的依赖,尽可能将电子产品用于提升自我、不断求知的工具,为孩子树立终身学习、锐意进取的榜样。
第三步,自主管理合理规划。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家校携手由“扶”到“放”的过程。一是定时间。像学龄前孩子不允许使用电子产品,小学生每天使用累计不超过30分钟。二是限场所。孩子尽量在家里上网,能够实现有效监管并提供正确引导。其中要注意指导孩子卧室、餐厅不看手机,在写作业、吃饭等时间不接触无关的电子产品。三是知内容。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家长和教师要了解孩子上网情况,当孩子接触到一些不良信息时,要及时纠正;有意识地向孩子提供有益有趣的学习软件,激发孩子合理利用手机的正面效应。四是懂安全。对孩子进行网络安全教育,不随意泄露自己个人信息,不轻信网上陌生人。五是会社交。明晰网络社交规则,文明使用谨慎发言,逐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第四步,多元培养全面发展。高质量地陪伴孩子,引导孩子形成阳光心态,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家长要学会发掘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机会,如与孩子一起阅读、散步聊天、做运动或力所能及的家务,支持孩子结交朋友、参加社团、参与志愿服务等,发现和培养孩子多元化的兴趣,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实验小学 朱彦妮:家校协作 约法三章
学校做好铺垫。学校休业式上,我们明确了第一个假期任务就是做一个时间规划表,展示孩子们的作息时间,并且明确规定一周内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
家庭做好督促。家长协助孩子一起制作了假期作息表之后,接下来就要根据孩子实际实施情况进行约法三章,如果孩子违反了制订的规则,就要接受家庭协议中提出的惩罚,一般是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
亲子共同遵守。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家长不妨和孩子约定一个时间段,家庭成员都把手机放进手机袋里,一起做做亲子阅读或游戏,将孩子的注意力从电子产品上移开。
@江苏省昆山市花桥中学 周春红:手机管理小贴士
休业式上的指导。休业式上,我引导孩子们一起讨论如何过一个充实有意义的暑假。孩子们通过讨论,认识到了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的危害,也总结出了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的措施。
家长群里的陪伴。很多孩子使用电子产品,其实是内心孤独的表现。因此,我建议家长延长亲子时间,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引导和观察孩子们,记录下孩子们在这些方面优异的表现,增强父母对孩子的高质量陪伴,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会自然减少。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 陈跻云:多份关注 及时指导
多一份监管,勿放眼放手。对于学生而言,电子产品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也有着巨大的诱惑力,是一把双刃剑。尤其在暑假这段特殊的时期,如果过度使用而缺少监管,很容易造成沉迷电子产品的后果,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做好监管工作,切勿放眼放手。对于忙于工作只能由电子产品代替陪伴的家长,我建议要了解孩子使用app和使用时长的情况,及时调整使用电子产品的行为。
多一份指导,促积极作用。与学生签订“绿色上网健康成长”的倡议书。在校时,要做好指导工作,可以通过绘制连环画、演绎小剧场、晨会教育等方式加强对正确使用电子产品的指导;假期中,可以采用云班会、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假期生活,尽早预防可能出现的电子产品沉迷现象。
@江苏省常熟外国语学校 吴芯懿:以“无形之手”制衡“有形之手”
计划之手明时刻。暑期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很容易没有节制,家长和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对每天的使用时间加以规范,明确什么时候使用电子产品及使用时长。
远见之手知何如。暑期使用电子产品的出发点可以是提升个人技能,比如,通过阅览电子书籍或观赏科普视频和技能视频,增长见识,充实生活。
理智之手晓分寸。在使用电子设备的同时,也要明白电子设备与现实生活是相互交融而非针锋相对的关系,学生应该让电子产品的使用有益于更好的生活。
@江苏省昆山高新区汉浦中学 俞艳君:电子设备管控有两招
制定计划,劳逸结合。暑假给孩子制定好学习计划,例如早上可以完成暑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预习新知识等,下午可以安排孩子看书或者用电子产品看一部适合孩子的电影。家长下班回家后检查孩子作业完成情况,并及时帮助孩子改进。
亲子陪伴,共读共游。吃过晚饭后,可以陪孩子在居住地附近散散步,孩子也可以和同龄孩子聊聊天、玩一玩。周末和孩子约着去周边游一游,让孩子利用手机拍一些游玩的照片或者视频,培养孩子观察美、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
@重庆市开州区南雅镇书香中心小学 李宏龙:沉迷电子产品有危害 疏堵并举促发展
疏堵并举,做防患。网络时代杜绝孩子电子产品的使用是不可能的,因此要采用疏堵并举的方式,既要有严格的管控机制,也需要创新教育引导。一是学校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引导家长在假期生活中与孩子协商制定作息时间和规范使用电子产品的规则,同时监督孩子电子产品使用过程。二是学校引导家长对学生电子产品的使用做到不说教、会引导。家长发现孩子使用电子产品不当的苗头,不能简单粗暴制止,要尊重孩子的隐私,注意沟通,让孩子得到尊重、理解。
培养习惯,会自控。培养良好的习惯是缓解学生沉迷电子产品的有效途径。放假前,学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电子产品使用情况、使用习惯等内容,根据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假期电子产品使用的“底线要求” ,引导学生在假期养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的良好习惯,学会自控。家长根据“底线要求”和作息时间监督并正确引导孩子,促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让电子产品给孩子生活带来美好与乐趣。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枫津实验小学 张瑶:营造学习场景 用“圈子文化”正向输出
合理引导有效监督。“对症下药”的合理引导更能帮助孩子们正确使用电子产品。父母要以身作则,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疏导比禁止更有效。肯定并认可孩子现阶段自觉性的进步,提出大人对其使用电子产品存在的顾虑,与孩子协商解决方案,共同制定使用时间和浏览类别。家长要定期检查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情况,帮孩子设置好屏幕使用时间,提前立规矩比事后责备更能让孩子接受和反思。
积极探索丰富生活。新时代的学生面对网络这把“双刃剑”,除了提高自身的网络素质之外,更应培养上网求新知的诉求。网络使用应当以知识获得、认知匹配为第一要义,通过网络搜索了解最新的天文知识、历史发现、自然进化、动物迁徙等,发现有趣有用的知识,为自己在同学圈中备好“谈资”。家长还可以把孩子在网上学到的、想到的、未解的带入到现实生活中,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拉近亲子关系,放松身心的同时帮孩子建立“生活很美”体验感。
升级社交“圈子模式”。孩子沉迷使用电子设备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其潜在原因是孩子情感陪伴的缺失和社交需求的出现。孤单、沮丧、不被认可,孩子才把电子设备当做了“社交桥梁”。要抓住孩子内心匮乏的原因,升级社交模式,打破网络虚拟环境,打造线上线下同频社交。以同学、好友、玩伴为“社交单位”,协同制定“小社群”群规,把原有的“游戏聊天”升级为“线上学习打卡监督组”+“线下真实生活体验组”,建立有效学习场景,玩转线下生活社交。
@吉林省吉林市吉化第三小学校 苏美华:让假期充实 让手机失宠
以计划来规范。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假期计划,让假期丰富多彩,而不是只玩手机。根据家庭实际情况,策划一些有意义的切实可行的活动。比如一次旅游研学,确立好研究关注的主题,一项技能学习,或是一次书店漫游。每天在家里要有一段读书时光,晨昏皆可,让心灵去旅行。同时,假期计划实施一段时间后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和改进、完善,以便更好地实施。
以户外活动来移情。家长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和孩子一起每天坚持户外运动至少一小时,散步、打球、骑车等均可,或者让孩子和伙伴们自由玩耍,家长做好安全陪伴即可,总之让孩子动起来。利用假期增强体质的同时至少掌握一项户外运动技能,在阳光下放松身心,让孩子爱上运动,不止强健体魄,还能缓解眼疲劳,预防近视。
每周幸运微友
本期的【每周一问】,有三名留言微友获得我们赠送的最新一期《人民教育》杂志,分别是@柳雨佳、@王继红、@张瑶。恭喜这三位老师,杂志会在近期寄出,请以上老师注意查收!也请这几位老师将详细邮寄地址与邮政编码在留言告知,感谢!(温馨提示:邮寄地址为学校的老师请留下学校所在街道、门牌号等具体信息,不要只留学校名称。)
欢迎大家积极参与我们的话题讨论,下一次幸运微友可能就是您哦!(留言主要讨论文末下一期的问题,标题醒目、语言精练更佳,请留下您的工作单位和姓名,以便小编与您联系噢!)
本周,我们邀请浙江省苍南县公立寄宿初中的谢小芬老师给大家带来分享:
(浙江省苍南县公立寄宿初中 谢小芬)
做孩子的“电子守护者”
电子产品为我们日常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亲子关系埋下了隐患。许多父母谈“机”色变,如临大敌。只要和电子产品挂钩,亲子矛盾就随时随地都可能会爆发。
根据禁果效应,家长越禁止孩子电子产品,孩子就对电子产品产生更大的好奇心,就越要挣脱家长的束缚想方设法玩电子产品。电子产品之局该如何破解?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做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开辟电子“休息区”
孩子就像一颗种子,家庭环境是他的生长土壤,父母的一言一行和教育方式,就是滋养孩子的养分。如果孩子长期在家长沉迷手机的环境中成长,自然而然会患上手机瘾,因此家长的榜样作用尤为重要。家长可以在家里设置“手机休息区”,告诉孩子自己下班后,会把手机放在“休息区”,必须使用时,会向孩子提出申请,得到孩子批复后才能使用。这样,孩子就被赋予了一种监督使命,他们的注意力就会从自己要玩手机上转移到监督家长玩手机上,慢慢地,在手机的使用上孩子也会开始自我约束。
在放下手机期间,家长可以做家务活、看书、做运动或者参与社区公益,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除了电子产品还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并且以平等的语气邀请孩子加入其中,让孩子体会到自己是独立自主的个体,自己有选择权,而不是被迫参与到父母事先安排好的活动中。在选定活动之后,父母和孩子之间还可以相互较量,获胜者还可以让对方满足其一个心愿,从而激发孩子参与的积极性,也让活动的趣味性更强,进而让孩子意识到,做其他事情一样可以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共设亲子电子时间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网络游戏认知与态度研究》报告中显示:孩子沉迷游戏行为与亲子关系密切相关,亲子关系越差,孩子越容易沉迷网络游戏。因此,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是预防沉迷电子产品的关键。
如何让电子产品成为亲子沟通的桥梁呢?我们可以这样尝试。既然要玩电子设备,不妨一家人大大方方坐下来一起玩,规定好玩的时长和玩的内容,然后分享刚刚在那段时间接触到的内容以及当时的心得体会,也可以针对其中的某个内容展开讨论。例如,针对在某社会事件中出现了谩骂等负面评论,家长就可以和孩子针对此类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对孩子进行价值引导,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思辨能力,提升网络素养,又增加了亲子互动的机会,拉近了亲子间的距离,最重要的是能避免孩子接触不良信息。
设立契约延迟满足
心理学上有一个效应叫嗑瓜子效应,当我们面前放着一盘瓜子时,我们很容易就拿起第一颗瓜子,一旦吃了第一颗,就会吃第二颗、第三颗……根本停不下来。这就像是打游戏、刷短视频时,明明定好半小时,结果一晃两个小时就过去了。这种即时满足的行为会让我们体内产生多巴胺,让大脑感受到愉悦,如果想要保持这种愉悦,就需要频繁重复这些行为。如果想要克服这种行为,就需要延迟满足。
在玩手机之前,我们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手机公约”,比如,规定一天只能玩两个小时玩手机,如果超时那么第二天就不能玩。同时写明今天要完成的任务,可以分上午一个时段完成、下午一个时段完成,完成任务之后才能玩手机,并且每天记录自己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长。如果孩子能够遵守约定,那么就可以满足一些合理的小心愿,并且问问孩子:“你是怎么做到的?”,这样能够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帮助孩子学会自控和抵制诱惑,体会到“我可以”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假期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让孩子们在班级分享自己在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长和一些收获体会,并在班级评选“电子产品自控小达人”,从而带动全班一起进行这项活动,利用同伴的影响力,提升孩子的内驱力,实现家校教育联动。
近日,中国科协、教育部印发了《“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实施方案》,共同实施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创新求实、爱国奉献的科学家精神,为新时代的人才培育凝聚了磅礴的力量。老师,对于引导孩子传承、实践科学家精神,您有哪些建议?
每周一问
老师,您如何引导孩子们传承、实践科学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