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5 08:16:57 来源: 腾讯网
你认为呢?
1.
(资料图)
一句“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紧箍咒”,让多少父母头痛困扰、着急上火,让多少家庭寝食难安、夜不能寐,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但是,当我们静下心来看,起跑线到底应该在哪里呢?
有人说,起跑线是从高一开始;有的说是从初一开始;还有的说是从3岁上幼儿园开始;更有甚者说,是从胎教开始。
于是乎,各种加班加点,让孩子往来奔波于各类兴趣班、特长班、培训班之间,盲目攀比谁家孩子钢琴过了几级、谁家孩子能用英语对话了、谁家孩子能通篇背诵《三字经》了、谁家的孩子会编程了、谁家孩子绘画书法又获奖了……
这样的信息充斥在家长们的耳畔,激起了家长的盲目攀比之心,引领着家长的选择,都恨不得自己的孩子是“千手观音”,干啥啥都成,学啥啥就会,永远处在“第一梯队”。
是啊,一句“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让多少孩子刚刚激起的上进心被当头一棒。
有的孩子坦言,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有父母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压在头上、排在前面、挂在嘴上。偏偏自家孩子的努力,家长就是看不到、不满意、不表扬、不认可。由此延伸到对学校不满、对老师不满、对家属不满……陷入各种“不满”中去。
2.
再回到成才“起跑线”的话题。
我们设想一下,钢琴过了几级,对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有多大意义?用英语对话,放眼四周,又有几个人能整天跟外国人混在一起?又有几个人需要天天读外文期刊?背诵《三字经》,远不如“饭前便后先洗手”“过马路要看红绿灯”“何时何地都是安全第一”“珍爱生命、生命至上”“敬畏法律”等育人理念更有实用价值。
当然,我们不是否定孩子们的努力,朗朗上口的《三字经》和《论语》确实很动听,也很有用。
但是,每个孩子的天赋不一样,成长的时间节点不一样,还是那句话:“每个孩子都会成长得很好,只是不一个时间、不一种方式”。
3.
下面这个故事我们大家耳熟能详。
一位记者问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那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回答:“在幼儿园。”记者接着问:“您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诺贝尔奖获得者说:“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要诚实,不撒谎;打扰了别人要道歉;做错了事情要改正;大自然很美,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一直按幼儿园老师教的去做。”
这段话说明了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教育,首先注重的是习惯的养成,也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培养,而不是急于学习具体技能。
“磨刀不误砍柴工”,方向对了,理念对了,事半功倍。
把年幼的孩子当成一个“筐”,啥都想往里装,到头来只能是好心办坏事,导致孩子厌学、抑郁,甚至与父母、老师对立,那时再去矫正就麻烦了。
所以,孩子的成长,首先要想透“道”和“术”的关系,以儿童为中心,不为浮云所惑,不被流言所动。
贝多芬4岁能谱曲,骆宾王7岁写出《咏鹅》,曹冲8岁能称象。而爱因斯坦4岁才开始会说话,9岁才能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要放在当下社会,可能早就被送到儿童矫正中心去接受系统治疗了。
试想,如果没有爱因斯坦,人类还要在追逐科学的路上多走多少年啊!大器晚成的大人物,更是数不胜数。我们只要牢记“笑到最后的,才是笑得最好的”,并以此来给予每个孩子充分的自主空间和成长时间。不焦躁、不折腾、不用力过猛,适时规范、适时引导,保持合理期待。
4.
可以这样说,世上本没有起跑线,说的人多了,跑的人多了,就人为画出一条起跑线来,并且越画越长、越画越往前。加之各种“励志”书刊、视频、讲座层出不穷来“锦上添花”,这种情况就愈演愈烈。
试想,我们的孩子从生命形成的一开始,从呱呱坠地的一刹那,从高高兴兴背着书包入学的那一刻,就在急躁、嘈杂、焦虑的环境里发育、生长,何其烦哉!鲁迅先生那句“救救孩子”的呐喊和《道德经》中“道法自然”的道理,值得我们每个人好好思考。
作为家长,应敬畏规律、尊重儿童,遵循儿童成长之道,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和选择。
我们不要一边把自己认为对的东西强加给自己的孩子,用来磨平他们的棱角、砍掉他们的枝叶、剪掉他们的翅膀,造出一个个标准化的模型;然后又去抨击教育、抨击学校、抨击社会,说缺少创新型人才,培养不出创造性人才。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道理谁都懂。但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太多不可承受的被动选择,让我们的孩子逐步“泯然众人矣”。还是韩愈那句话最贴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5.
成才的标准不一样,每个人的起跑线就不一样,每个人不同阶段的发展速度也不一样。少年早慧和大器晚成都是成功。
在某一个阶段,为了激励孩子成长,可以设立科学的预期目标,但对整个人生来说,谁也不能轻易地设立所谓的起跑线,谁都无法主宰别人的一生,包括自己的孩子。
太多的案例也教导我们,要懂得“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道理。把路走直,固然能暂时领先。但把路走弯,路却会延长。河流的弯曲,是为了哺育更多的生命;人生的弯路,是为了涵养生命的厚度。“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是一种人生境界。
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不要轻易打扰别人的幸福。成才没有统一标准,每个人都有精彩的人生舞台。人生处处是起跑线,抢跑者不一定是领跑者,领跑者也很难做到永远领跑。
不看起步看进步,不看一时看一世,不看出身看努力。让我们在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加漫长的时间里,看待自己的进步,看待别人的成功,以喜悦的心情看待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请记住,我们要做孩子成长的陪伴者、赋能者,不做“榨油机”“评分器”和恶劣情绪的“吹风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话到嘴边忍上30秒,考虑一下用最合适的语气,说最合适的内容,想一想“假如我是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