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环球热消息:就业形势出现新信号?各界支招破解大学生就业难

2023-04-14 17:16:11 来源: 腾讯网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热点话题,今年就业季,有两个数据备受关注:2023届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158万人;今年北京硕博毕业生人数首次超过本科毕业生。这些数据背后折射出什么、意味着什么?作为大学生如何更好地应对?政府、学校、服务机构等相关方如何进行有效链接?

4月13日,新京报社、千龙网主办,新京智库、贝壳财经承办的“信心与繁荣——2023新京智库春季峰会”主题论坛“职引未来——助推高质量引智引才”在京举行。在“高质量就业与引智平台建设”圆桌对话环节,多位嘉宾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交流探讨。

“高质量就业与引智平台建设”圆桌对话现场。


(资料图片)

经济复苏为缓解就业压力提供利好

“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整个经济基本面在回暖,劳动力市场会随着经济复苏和增长出现向好趋势。”对话中,嘉宾们对今年就业形势作出分析研判,分析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情况呈现出的新特点。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教授赵忠指出,过去三年疫情期间,招聘市场的浮动下,大学生就业政策体系的完善以及学生求职经验的丰富程度都取得了进展,因为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的匹配,会较以前有重要改善。“整个制度体系和平台逐渐搭起来了,大学生外出求职、线下招聘也都可以正常开展,从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角度来看是一个利好。”

北京团市委就业专班副主任刘洋也指出,随着企业复工复产加快推进,会有更多类型、更大数量的就业岗位出现,也给毕业生创造了一定的就业机会。

在赵忠看来,现在大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后,面临的竞争对手除了同一届毕业生外,还包括近两三年已毕业、随着经济复苏出现换工作意愿的求职群体。另外,经济增长带动就业有一个滞后期,尤其是大学生刚进入劳动力市场,没有工作经验,滞后期会稍微长一些。

同时赵忠指出,还有一些挑战值得关注。第一,2023届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158万人,从总量上说,劳动力市场吸纳这么多大学生还是有压力的。第二,从经济复苏和求职需求来看,存在行业和地区差异,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还需化解。

破解就业难,需社会各方共同发力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有两个关键角色:高校和企业。为破解“就业难”,赵忠认为,双方都需要进行调整。

“在技术进步的引领下,经济社会变动非常快,对技能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也在发生较快变动;而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供给方,因为培养周期比较长,相对变动就天然会存在滞后。从这个角度来说,职业技能出现结构性的不匹配是必然会存在的。“赵忠指出。

如何减少这种结构性不匹配?赵忠指出,一方面,高校要进行宽口径的培养,强调通用型的人力资本的培养,强调自我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毕业以后可能不一定马上就和岗位需求百分之百相匹配,但是可以很快地匹配。

另一方面,他指出,学校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大学生走好从学校到劳动力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和其他劳动群体不一样,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对自己的认知有时候也是迷惑的,因此学校需要建立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也要把到企业培训实习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部分,使学生技能更能与市场匹配。”

同时赵忠提出,“从2010年开始,我们国家劳动年龄人口开始下降,从去年开始总人口出现负增长。”他指出,对企业来说,以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作为竞争优势、员工入职就能胜任的情形会越来越稀少,因此,企业也应该有自己的培训系统,构建一支比较稳定的、有自我技能更新能力的员工队伍。“不管从学校还是从企业来说,都不要只停留于短期目标,而是都要着眼于更长期、高质量的发展目标。”

政府也是促就业的重要角色之一。记者注意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近期,人社部、教育部、团中央都发布了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方案和工作要求,各个部门都在全力“稳就业”“保就业”。

刘洋介绍,北京市也成立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人社局、市教工委、教委、团市委等多部门组成,定期形成了相关的会议机制和具体工作任务的督导机制。“团市委联合各省级驻京办,吸引在京就读的本省的毕业生返乡就业,今年计划联合21个省份,面向在京高校毕业生提供不少于60000个京外的就业岗位;另外也在充分联动青联、青企协,募集相关领域的就业实习实践岗位,为毕业生提供超过20000个就业机会。”

就业指导方面,刘洋称,有关部门一方面为毕业生提供针对性、个体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引导同学们能够尽快了解自身兴趣爱好,明确就业意向;另一方面聚焦能力提升,在提供基础的简历修改、面试指导等技巧之外,推出职业指导直播课、公开课、职业体验活动,增强他们的职场适应力。

专家建议学生提升自身实力、顺势而为

“总体来说,主动积极就业的还是绝对主流,大多数毕业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专业和兴趣特点的岗位。”刘洋表示,团市委在不断走访调研在京高校,对近三年内的毕业生群体就业需求和思想动态也进行了关注。

同时他发现,慢就业、缓就业状况仍然存在。“主要是部分学生群体不积极就业、甚至不选择就业,这类问题应当引起社会和家庭的足够重视。”

实际上,每一个时代年轻人就业意愿和择业观都在变化,当下,对于如何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高校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几位嘉宾也提出建议。

“要把自己的发展放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背景下,顺势而为。”赵忠说道。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特点,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压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但是,无论是数字经济、互联网经济、人工智能怎么发展,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北京举贤人才集团董事长王尚峰表示。

王尚峰认为,永不贬值的是能力,要矢志不渝提高自己的能力、竞争力。同时,他建议求职中的年轻人,要注意身份的转换,思考自身能够为社会提供什么价值,“不能说,我读了博士就一定要拿多少薪水,这个观念是要不得的。”此外对于频繁跳槽现象他建议,“换行业就不要换专业,换专业就不要换行业,否则很容易丧失竞争力。”此外,王尚峰认为,平台建设能够解决供需信息不对称问题,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好这些平台,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平台。

刘洋也对求职中的毕业生群体提出三方面建议。第一,他建议尽力提升自己的硬实力。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能够有效地提升就业过程中的成功率,建议大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实习机会、双创竞赛等,提升和夯实自己的专业素质。第二,他认为,大学生也需要提高和扩展自身的“软实力”,包括人机交流、语言表达、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第三,他希望毕业生群体能够在校内通过一些测评、专业老师的引导,对自身能够有较为明确的定位。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赵琳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