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今日视点:《满江红》被移出教材?非岳飞所作?吃瓜群众不要带节奏了

2023-01-29 17:21:47 来源: 腾讯网

随着春节档电影《满江红》的大火,由这部电影引发的话题热度也在不断攀升。

其中,有两个话题窜上了热搜榜:一个是《满江红》被移出了教材,另外一个《满江红》可能不是岳飞所作。

先说第一个话题。《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否被移出了教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有网友称,《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词被人民教育出版社移出了教材,用另外一首《满江红·小住京华》代替,后者是秋瑾所作。这个说法迅速引发热议,甚至有人据此带节奏,认定这是在偷偷地削弱爱国主义教育,试图把脏水泼向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些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听到这个说法,开始物议汹汹,也纷纷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为初中一线语文老师,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我想,基本原则是不要急急忙忙去站立场,而是要搞清楚事实。

1. 到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中是否曾经选入过《满江红·怒发冲冠》?

《满江红·小住京华》这首词确实就在如今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这是事实,很容易证实。但是不是确实用这首词代替了《满江红·怒发冲冠》呢?则不太容易证实。

因为建国七十余年以来,语文教材多有变动。除了人教社出版的语文教材之外,还曾经有很多出版社出版过语文教材。除了初中教材之外,还有小学,高中乃至大学的教材;除了现行教材之外,还有历史上的多套教材。

这个查证工作,应该说是海量的,不那么容易一下子就完成。不管是专家说初步核查了资料也好,还是有网友说凭借记忆做出判断也好,都不可以轻易相信。

“谁主张,谁举证。”这个基本的法律原则在此处也适用。这个责任应该落在最初提出这一说法的人身上,既然你声称人教社偷换了教材篇目,那就请你扎扎实实地拿出证据来。拿不出证据,就是恶意舆论,甚至是诽谤。

如果这个人说仅仅是凭记忆,一时还真拿不出证据怎么办呢?吃瓜群众也不必心急。一定有很多“好事者”已经开始想尽一切办法搜集各种能找到的教材了,万一真的找到了证据,发一个全网头条,在这注意力经济的时代,岂不是“美事一桩”。

所以,我们最好还是耐下心来,用时间换来真相。需要注意的是千万别被移花接木的手法欺骗了,一定有人会随便在一个什么教材,甚至是一个诗歌选本中找到《满江红·怒发冲冠》,就声称是人教社的教材。

2. 众多网友回忆确实曾经在教材中学过《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否可以作为证据?

一个基本的法律认知是“人证”不如“物证”。人的记忆很容易出现偏差,甚至群体记忆也可能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偏差。不能依据自己,或者他人,甚至是多个人的回忆就认定偷换篇目这件事情曾经发生过。

就在三四个月之前,关于教材中到底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还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不也发生过争论吗?不也有人把矛头指向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吗?不也有非常多的网友认定自己当年学的就是人教社教材,就是“斯人”而不是“是人”吗?然而,几个月过去了,有人拿出最切实的不可颠覆的“物证”——当年的教材来证明了吗?

须知,虽然教材在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曾经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但不能据此就认定很多记忆深刻的内容必然来自教材。进入头脑中的知识和信息,其来源多种多样。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只读教材,恐怕所学的东西也必然少之又少,头脑也必然极其简单甚至可以说是愚蠢。

3. 用《满江红·小住京华》替换《满江红·怒发冲冠》就是在削弱爱国主义教育吗?

严格来说,如果前面关于替换的事实并未发生,则这个立论连最基本的事实都站不住脚。但为什么还要放在这里说一说呢?因为退一万步来讲,即使替换篇章是个事实,也无法据此得出爱国主义教育因此被削弱的结论。

可能很多网友都没有读过《满江红·小住京华》,建议没有读过的朋友找到这首词读一读,一旦读过了,很容易就会发现,在这首词作中,充溢了鉴湖女侠秋瑾追求革命的坚强意志和爱国热忱,原来这也是一首极为优秀的爱国诗词。难道非要去比较两首诗词谁更爱国吗?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还有一点必须明白,语文教材虽然承担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但同时也还发挥其他多种作用。在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关于爱国主义的诗篇,饶是如此,也不可能把历朝历代所有的爱国诗篇都一网打尽,那就不再是语文教材,而变成了爱国主义诗词读本。

这些爱国诗篇也不是选入就一成不变,教材篇章替换是很常见的事,但其原因与理由非常复杂,旁观者、非专业人士,不能简单地从个人的“朴素情感”出发,就认定这是“阴谋论”,就急急忙忙去扣帽子。

再说第二个话题。《满江红·怒发冲冠》到底是不是岳飞所作?

要明白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不是由于《满江红》这部电影上映,大家才开始讨论关注这个问题,而是这个争议在很早之前就存在。

因为在整个宋代,乃至到了元代,都没有任何资料记录岳飞曾经写过《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词,直到明朝的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才出现在杭州岳飞庙的碑文上。又过了三十余年,直到明代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在大学士徐阶所编的《岳武穆遗文》中,才收录了这首词。这是《满江红·怒发冲冠》在文史资料中的最早记载,而此时距离岳飞被害已经有360余年了。

因为这种种异常,所以,很早就有人怀疑,《满江红·怒发冲冠》可能不是岳飞所作,而是一首伪作,并结合这首词的内容以及岳飞的生平做出了有理有据的分析。当然,也有人同样依据这首词的内容和岳飞的生平,认定这首词是岳飞所作无疑,同样有理有据。

这是一个学术论争,当然,学术论争背后也有各种因素在发挥作用。这些我们暂且不去管它。就说如何看待今天网友热衷于争论《满江红·怒发冲冠》到底是不是岳飞所作的问题。

我想,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1. 让学术归学术。

如果有网友对《满江红·怒发冲冠》到底是不是伪作感兴趣,那么,完全可以把历朝历代关于此问题的争论梳理一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得出自己的结论。

我就建议我的学生做这样一个研究,其实是不是得出一个确定不移的结论并不重要,而是在这个学术研究的实践中,去真实体会一下学术研究的原则以及方法,并把这种原则和方法迁移到对其他问题的研究中去。

2. 让欣赏归欣赏。

其实,很多网友可能并不是真的要做这个学术研究,而是存着一个既定的心理预期。仿佛如果是岳飞所作,就对这首词本身的价值有了一个加持,如果认定不这首词不是岳飞所作,于是,这首词的价值就大幅下降了。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孔老夫子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要把“人”和“言”分开,不要把两者完全绑定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文学欣赏也当如此,尤其要归回作品本身,而不是依据作者是谁来判定作品的好坏,来衡量作品的价值。这样的文学欣赏方式实在要不得。

以上就是我对这两个话题的看法,最后做一个总结,回应一下文章题目。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虽然获取信息乃至知识非常容易了,但并不会每个人因此就会更有见识,就会更有智慧,反而更考验一个人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如果缺乏这一能力,那么,就会很轻易地被带节奏,被割韭菜,甚至是“被别人卖了,还在替人家数钱呢”。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