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8 11:29:10 来源: 腾讯网
最近很火的职场综艺节目《令人心动的offer》建筑设计师季中,25岁的陈国恩成为10位实习生中火出圈的一位。
节目中,他良好的综合素质,沉稳、低调的性格和富有同理心的为人处事方式获得了带教老师和观众们的赞赏。在网上,他被称赞为集颜值、才华、温柔于一身的邻家优质学长。明星嘉宾张杰被他的奋斗故事打动,在微博对他喊话:相信你的心意和努力都不会白费。
陈国恩生于1997年,从湖南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毕业后,被保送至东南大学,目前就读研三。
(相关资料图)
即便有不错的履历和优秀的实习表现,陈国恩仍为就业焦虑。他在节目里坦言,想找一个自己擅长的、合适的方向很难。在月亮与六便士之间,他会纠结。
第五期节目中,叶依谦、马国馨和汤姆·梅恩三位著名建筑师为北京建院的实习生们开展题为“职业发展:展望和挑战”的大师课。课上,陈国恩提到转行问题,行业变化快,“现在的一些背景与当时我填报志愿时的背景会有所不一样”。
陈国恩在节目中提到转行的困惑
汤姆·梅恩告诉陈国恩,建筑师和作家、音乐家是一样的,都是艺术家。人们不会拿务实性的问题去问小提琴家、钢琴家或者诗人,“重要的不是收入,而是你愿意为此投入的热情。”
大师的回答格局颇高,对年轻人而言却有些“残酷”。观察室中,主持人陈铭表示理解年轻人:20多岁的诗人和20多岁的小提琴家也会自问,我要如何活下去呢?
建筑专家周榕建议他去考公。他提到昔年建筑学系的风光——有一年,清华大学录取了90位建筑本科生,10位是全国状元。但在房地产行业收缩背景下,机会也在缩水。
即便将建筑看作艺术,成为贝聿铭也道阻且长。作为巴黎地标的埃菲尔铁塔,最初完工时也被视为巴黎的灾难。作家莫泊桑就是最讨厌它的人之一,他被人瞧见在铁塔内用餐时,振振有词地狡辩:“这是巴黎唯一看不到埃菲尔铁塔的地方。”
第七期节目播出之前,我们和陈国恩聊了聊他参加节目的心路,以及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想法。以下是他的自述:
1、专业,正是我想做的事
2022年,我参加了秋招,我投递的简历不多。投了两家地产公司,都是国企。有一家面试时我正在录节目,实在抽不出时间参加。另一家公司的面试,节目中放出来了,但后来没收到消息。我还投了其他公司,有两家我都收到offer了。同时,我在准备选调生考试。如果能有机会进入政府部门工作,能让我们的专业知识更好地与城乡建设相匹配,这也是一件不错的事。
城乡规划专业与建筑学有差别,但《令人心动的offer》第四季报名信息上写着规划、建筑等相关专业都可以,我对建筑专业有一些好奇和执念,很想尝试,就选择报名参与,也希望能借此收获满意的offer。
我认为我所学的专业对我影响很大,它让我的精神世界更加饱满。小时候,我跟着外公外婆长大。我外公是开杂货店的,店里有很多纸壳,我会拿那些纸壳做房子,把它们堆在一起。外公喜欢做手工,他会挖树根做一些树的配景摆件。这些潜移默化影响了我的专业选择,刚开始,我想学建筑,规划是我的第三志愿。我起初对规划专业没有概念,真正学习之后,反而觉得自己挺合适的。
规划的方向很丰富,有宏观、中观、微观的。拿城市设计来说,在前期调研阶段需要去了解一块地的基本情况,它的人群、主要产业、建筑的基本质量、风貌等等,然后根据调研成果进行专题研究、宏观定位与策划,再进行方案设计。
对我们专业来说,从事对口工作,工作强度和压力都会较大。这个专业的特点是,一个方案做好后需要反复修改。一旦修改方案,就意味着分析图、技术图等等都要跟着改。我们的方案不像一道程序,或一道数理化题目那样有固定答案,它可以一直被优化,你必须持续投入,让它“越来越好”,但永远无法抵达“最好”。
有一期节目缓解了我的一部分焦虑。那一次,我们去北京建院总部宿舍调研,与已经工作的青年建筑师们交流。我遇到了一位湖南大学的师兄,他对生活和工作充满了信心和热爱。他跟我说,他决定将来在北京定居,虽然在北京买房压力很大,但他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他的态度感染了我,他让我觉得,对未来不必太过担忧,只要努力做好当下的工作,一切就有可能。
陈国恩和师兄谈起“北漂”的话题
2、读研,是一个理性的决定
参加节目前,我有过三段实习经历。过程都比较简单,投递简历和作品集,对方有意愿就会通知你。第一段实习是大三,在湖南省城乡规划研究设计院,参与国土空间规划、乡村规划的相关内容。第二段是保研后,在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实习。当时,他们在做深规院成立30周年的图书,需要做项目汇总梳理、设计师采访等工作,我觉得这是一件挺有意义的事情,就过去了。第三段实习,在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做跟城市设计相关的项目。
这些实习经历帮助我一步步筛选出了适合及不适合我的东西。比如,第一段实习内容偏宏观,这让我发现自己还是更喜欢微观一些的东西。第二段实习让我体会到,就业未必要局限在“规划”,做和规划有关的新媒体,或一些偏宣传口的工作也是不错的。研究生期间,我参与其中的一个项目现在开始落地了,我很有成就感。
大三下学期我才开始考虑读研——这一年似乎所有人都感觉到了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当时,我本科班里的同学基本都在准备读研,也有部分准备出国,直接工作的是少数。
读研是我深思熟虑后的决定。首先,我对自己在本科学到的知识量不是很有把握,我当时20出头,还没有足够信心步入社会,没有准备好面对不一样的生活工作压力。其次我知道本科生和研究生在薪资上会有一定差距,这个差距会带来新的问题。最后,专业特性决定,近几年,包括好的设计院在内,越来越多公司要求求职者有研究生学历。
本科时的陈国恩
对我来说,研究生是一段很好的缓冲期,让我在步入社会前获得比较好的过渡。同时,读研也是获得更高学历和更好教育的机会。事实证明的确如此,读研改变了我的一些思维方式。本科阶段,我的思考不是特别深入,写论文常常照本宣科,读研后,我对很多事情的内在价值和逻辑有了更深的思考,这是很有意义的。
3、节目最大收获是认识很多人和自己
我是自己报名参加这档节目的。几位同学和老师将招募信息转给我,这增加了我的信心。能将自己的一段经历记录下来,拍成节目,还能认识很多优秀的人,机会难得。
提交报名表后,我收到节目组的面试通知。面试进行了好几轮,先是跟选角导演聊,后面有一轮关于作品集的面试,还有专业考试等等,从2022年8月一直进行到9月。
参加节目时,我最不适应的是设计思维的转变。规划的思维和建筑的思维不太一样。节目中,其他实习生都是建筑专业的,他们对于生活中具体的事情有特别敏锐的感触,他们会将这些东西转化到自己的设计中去。但规划更倾向从宏观尺度切入,再慢慢落到一个个地块中。这两种思维甚至可以说有点相反。
第3期节目,我们去密云水库调研。同行伙伴鹏翔和冠甲,他们会从树叶的声音和气味、阳光落在地上的方式等角度切入,希言和小龙(龙治宇)注意到了水,他们拿出盒子,把水倒进去,和远处的水库形成远近景相结合的场景。这些都让我非常直观地感受到我们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参加这档节目,我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大家,他们是一群不同年龄段的人,甚至有00后。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叫我“国恩哥”,这样的称呼让我觉得挺亲切的。认识老师们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些都扩宽了我的朋友圈。
与此同时,我也加深了对自己的认知。以前我认为自己领导力挺强的,但在节目录制过程中,我渐渐意识到,我的执行力可能大于领导力。这个节目对我的第三个意义在于,这是一次很新奇的体验,我在一段时间内的经历被记录下来了,多年后再去看,一定会很感慨。
4、未来:希望工作之余做些喜欢的事情
我在节目中说,我之前有过非常宏大的职业理想,越接近就业越觉得局限,觉得自己能发挥的空间没有年轻时那么大。那种“宏大”的指向不具体,我想表达的是,过去,我觉得自己能够成就一番事业,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但师兄师姐们的求职压力,还是传递到了我身上。找工作真的不容易,有人肉眼可见地瘦了一圈儿,有人选择转行,有人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有位学长转行决定下得很早,他花了一两个月学写代码,成功拿到产品研发的职位。还有一位学长继续从事本行,他很专心地练习快题,练了十几二十套,每套要画4-6小时。
我希望工作之余能够有一点时间做点其他的事,哪怕出去拍点照,或者画画水彩,我都会觉得很享受。这一点点时间能提升我的生活幸福感。如果没时间去做这些事,我就会怀疑自己。
我很喜欢画画。上大学之前,我从来没有上过美术培训班。我从大一开始学美术,那时候我画得很烂,大一国庆假期,我没有出去玩,我买了一本二手素描教程。那7天,我就跟着教程一点点练习,进步明显。
陈国恩的速写作品
学水彩也是,我们暑假有个小学期专门用来画水彩。有两周时间,我们去浙江丽水画画,我每天都在画。白天画画,晚上老师点评。那一两周后,我对水彩有了一些感觉。看到光影特别好或者色彩比较打动人的场景,我都会有把它们画下来的冲动。比如下午三四点的阳光倾斜在老房子上,比如光线穿过破碎的栏杆。我的同学们有时看到一些场景,会拍下来,发微博@我,说:这是一个适合陈国恩画水彩的地方。
陈国恩的水彩作品
我非常享受画画的时间。我喜欢那种完全投入的感觉。我会把手机关掉,单纯地在那里画。你不用思考任何事情,同时你会获得一些成就感。如果可以不考虑任何现实因素,我希望自己可以当个画家,我可以一直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