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大美红图丨记者节④:他们,用十八般武艺淬真章

2025-11-07 12:16:10 来源: 红网

编者按:笔尖凝光,脚步追风。2025年11月8日,是第26个中国记者节,“大美红图”定格新闻背后的坚守,每帧画面都是对真相的执着、对时代的担当,致敬这群用热爱记录人间的追光者。

2025年,红网时刻新闻策划了《伴村成长》系列报道。5月,记者刘玉先在怀化采访:手电微光,照亮湿滑石阶,这探寻的脚步,正是新闻人“伴村成长”最真实的姿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信息奔涌的浪潮中,有这样一群身影,他们以大地为稿纸,以镜头为笔墨,将自己活成了时代的速记员。

为了一个鲜活细节,他们能攀上高耸的梯子定格乾坤;也能俯身躺卧于地,只为捕捉一个触及灵魂的特写;为了呈现一份有血有肉的深度,他们随农户奔走在田间地头;为挖掘到埋藏在地心深处的滚烫故事,他们深入矿井在黑暗中记录矿工的坚守……他们没有固定的姿态,唯一的脚本是对真实的执着;他们没有预设的台词,唯一的担当是用专业诠释万象。

从繁华喧嚣的市井街头到人迹罕至的寂静深山,从机器轰鸣的厂房车间到生机盎然的田间地头,他们把自己锤炼成“多面手”。在这个AI可以生成文字、算法能够拼接画面的时代,技术或许能模仿视角,却永远无法复刻那份攀爬时的心跳、卧地时的专注,以及掌心与泥土摩擦后留下的温度。正是这份淬炼了“十八般武艺”的坚守,让我们看到的每一帧画面都浸染着生活的烟火,每一段文字都镌刻着时代变迁的力量。

2025年8月,在长沙望城的采访现场,红网记者杨抒怀为寻得一个理想的拍摄镜头,攀上了枝头。他不仅是故事的记录者,更化身为这片土地变迁的见证。

2025年6月,在埃塞俄比亚的工厂完成对中国女膜王李洪梅的采访后,红网记者杨柳与她相拥在一起。这一刻,镜头记录下的不仅是工作的结束,更是一段信任的开启。

2024年7月,在衡阳人民路,红网记者陈杰与秦楼架起梯子,用升高的镜头重新凝视这片街巷。他们以这种最直接的方式延伸了视角,在寻常烟火中,为城市变迁定格下富有张力的时代影像。

堤坝决口,湖南全省力量火速集结。2024年7月6日下午,红网记者朱丽萍爬上一辆长沙县支援岳阳华容的运输车。她镜头下的,不仅是冷硬的石块,更是“众志成城”最具体的视觉证明。

2019年8月8日,在“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蛇形山镇的秋湖村,红网记者谭卫丰为“煤炭黑”到“生态绿”的蜕变故事找到了最佳代言——本地辣酱。他深入田间,化身特色农产品推荐官,让屏幕前的广大网友通过这一抹火红的“生态绿”,真切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蓬勃脉动。

2024年11月,在湘江新区,红网记者赵翼鹏完成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价值推介”。他策划的《当我用直播带货打开项目建设》,带的不是普通货物,而是前沿的产业蓝图、火热的建设现场与奔涌的时代脉搏。

2025年4月,当武术的刚劲在空气中挥洒,红网摄影记者李长宏为自己找到了最佳机位,他卧倒在地,用镜头仰望一招一式。

2022年7月,红网记者张盟深入辰州矿业矿井,他记录的不仅是矿工们的工作流程,更是他们在汗水与轰鸣中的坚韧身影,以及埋藏在地心深处的滚烫故事。

2024年7月,红网记者李赛凤与王嫣在“一枝一叶总关情”采访现场,为记录黄花菜装箱的完整叙事,两人默契协作。一镜一景间,不仅是对劳动流程的还原,更是对平凡物产背后细腻故事的共同编织。

当日出照亮君山钱粮湖镇,《乡行“曼”记》的记者们已开启一天的追寻。2025年7月4日,红网记者赵曼、韩佳根以及蔡迎在黎明中探寻这片土地,他们不仅是记录者,更是乡村故事的“追光者”。

策划:陈杰 李丽 刘惟烜

摄影:杨抒怀 秦楼 陈杰 张必闻 朱丽萍 龚子杰 李长宏 李丹 叶芬 莫楚宁 申杰 郑江晖 言娟

相关链接:

大美红图 | 记者节①:俯身贴地,定格一线瞬间

大美红图丨记者节②:脚踏泥土,方能告别道听途说

大美红图丨记者节③:在AI的喧嚣中,坚信纸笔的力量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646955/99/15413538.html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