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天天新视野】重庆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2023-06-21 11:17:13 来源: 重庆日报

一辆“房车”可以开到街头巷尾、山区乡野审理案件、普法,一个“树洞”可以装下成百上千名学生的成长困惑、心理问题……这是发生在重庆各地的真实案例。

公共法律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服务性和保障性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近年来,重庆政法系统有效整合公共法律服务资源,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公共法律服务新需求、新期待,持续提高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能力、质量、公信力,加快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司法需求。


(资料图片)

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

5G“车载便民法庭”将庭审现场开到“家门口”

实践案例>>>

“这个车子好科学,又可以判案,又可以普法。”这话出自城口县北屏乡的78岁老大爷曾贵喜。日前,城口县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城口法院)公开审理了一起交通肇事案,曾贵喜在现场旁听了该案件。

由于该案被告人刘某因交通事故导致腿脚受伤,日常出行十分不便,城口法院决定让刑事审判庭庭长于欢带领审判团队,将5G“车载便民法庭”开到城口县北屏乡某养老服务中心,在现场进行一场巡回审判。

在“车载便民法庭”内,依托5G智能庭审系统,当事人进行了举证、质证等标准化审判流程。被告人刘某对犯罪事实无异议,自愿认罪认罚。

庭审结束后,法院干警通过5G“车载便民法庭”侧面的大屏幕巡回播放法治宣传教育片,给在场群众发放宣传手册、现场答疑,就地开展普法宣传活动,让旁听的群众受到警示教育的同时,又学到了法律知识。

市高法院信息技术管理处处长张伟介绍,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在偏远地区,公共法律服务人员不足,法律服务资源短缺等现象并不罕见。为解决山区群众打官司路途艰辛的难题和法官现场办案、制作文书需求,重庆法院开始了创新研发5G“车载便民法庭”的积极探索。

2022年6月,40多辆车体小、外观美、功能强、造价低的第三代5G“车载便民法庭”顺利交付。其充分运用原笔迹电子签名、5G网络切片、法律知识图谱等人工智能技术,使立案、开庭、结案、送达可以高效衔接。一次性办结案件,也实现了开庭方式从“你来”到“我往”的重大转变。

张伟介绍,近年来,重庆法院员额法官人均结案数均居于全国前列。2022年人均结案375.5件,排列全国第三。开展诉源治理,从源头化解矛盾纠纷刻不容缓。

“把开庭审理搬到街镇、乡村、院坝,在老百姓面前全过程展现案件审理,既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对司法审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也实现了‘审理一案,引导一片’的效果。”他说,5G“车载便民法庭”正是重庆法院应对人案矛盾的创新之举,以车辆的流动性有效弥补了静态法院(法庭)的不足,在缓解案多人少矛盾、推进诉源治理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2022年,全市法院受理案件117.5万件,同比下降11.1%,如期完成年初提出的诉源治理目标。

此外,借5G“车载便民法庭”,重庆法院还组织了“二十大精神宣讲”“‘宪’场体验”“防范养老诈骗”“全民反诈”等多场专项法治宣传。

据悉,2022年,全市共开展巡回审判、全域立案、法治宣传3600余次,提供证据提交、案件查询、文书送达等智能诉讼服务7000余件次,现场以案释法、以宣普法、以询讲法,惠及基层群众30万以上,真正实现了“不增编、不建房,行走法院在身旁”。

今年1月,重庆法院“车载便民法庭”荣获首届人民法院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全国唯一特等奖。

探索解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新路径

璧山区公安局创新推出“树洞口袋”活动

实践案例>>>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包含的法律服务事项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内容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保障其合法权益。

在璧山区,一个个“树洞”正无声地诉说着倾听青少年、关心关爱青少年、保障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故事。

“自从有了这个“树洞”,我们有了一个调节情绪的渠道。当我再遇到烦心事时,不会再那么无助和迷茫。我知道,可以通过‘树洞’诉说心事,元元姐姐他们会帮我出主意。”璧山正则中学初一学生林燕(化名)说。

林燕口中的“元元姐姐”名叫张耀元,是璧山区公安局的民警,也是“树洞口袋”活动的创始人。

自2011年参加工作以来,张耀元处理过不少有关亲子矛盾的警情。在和青少年沟通的过程中,她发现未成年人的精神状况需要高度关注,未成年人犯罪也呈上升趋势。

能不能将警察岗位前移,提前发现问题,将校园违法犯罪或自杀自残等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呢?带着这样的想法,她和同事们想到一个点子——开展“树洞口袋”活动。

“青少年有时不愿意向家长透露真心,但我们可以引导他们说出内心想说的话。”张耀元说,“树洞口袋”活动就是在教学楼出入口或“法治角”设置几棵有洞口的仿真大树,长期面向全校学生收集各类问题。

由民警和心理老师组成的团队会定期走进学校课堂,在面对面教学中,与学生们建立信任,坚持自愿、保密的原则,力争让每个孩子都愿说、想说、敢说,可以自由选择以注名或署名的方式,将烦恼、困难、期望等心事写在纸上,放进“树洞”。民警收集好这些信息后,会同心理老师一起将问题分级分类进行梳理,建立问题台账,联合教委、妇联、民政等相关部门,科学有效地处理青少年的各种问题。

“我们会对每一封署名信件进行回信,确保反映的重点问题‘件件有回音、个个有结果’,也会根据梳理出的高频问题,让法治副校长、心理老师等及时调整授课主题和内容。”张耀元说,这一活动,为有效疏导学生们的心理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渠道。同时,警察们也挖掘到了更深层面的涉校涉生案件线索,发现多起校园欺凌、贩卖电子烟等社会问题和相关家庭问题,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青少年违法犯罪。

截至目前,“树洞口袋”活动共收集到学生各类信件1213封,排查到校园隐患问题18类,解决了相关问题628个,提供有价值的案件线索5条,化解校园矛盾纠纷86起,劝返辍学学生8名,教育感化问题学生23名。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