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4 13:20:50 来源: 广西云-广西日报
新闻眼世纪工程平陆运河是一条什么样的河?有人说,它是一条历史之河、文化之河;也有人说,它是一条民俗之河、风物之河。厚重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自然景观、素朴的乡土人情,赋予平陆运河别样的人文气质。广西云-广西日报推出“平陆运河风物志”系列报道,让您在品读中,邂逅一方古迹、寻味一道美食、感悟一种心境、捕捉一段流光,了解平陆运河的前世今生,触摸强劲的时代脉动。
记者 周军 庾琳 实习生 李淑珺 摄制
9月7日,碧空如洗,云絮舒卷。阳光漫过横州市郁江,将暖意倾洒在施家大院的黛瓦高墙之上。一串串红灯笼自墙檐下垂落,宛如跳动的朱红音符,为横州镇城司街东二巷的青冷平添了一抹喜庆又雅致的人间烟火气。
(资料图)
施家大院的高墙上挂满红灯笼。记者 周军 摄
这座坐北朝南的院落,采用砖木硬山顶结构,由西侧四进三院与东侧四合院呈“Γ”组成,建筑面积约4800平方米,气度恢宏。大门之上,“施家大院”匾额黑底鎏金,古朴沉稳中透着低调的奢华。大院又名“施恒益大院”,2009年被列入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四进院落。记者 周军 摄
难以想象,这座耗银达十万两、被誉为“岭南民国建筑瑰宝”的邸宅,竟出自一位花甲之年的书生商贾之手——他就是晚清秀才施献璇,一位横州近代传奇人物。
施献璇(1872—1948)的生平虽在网络上记载寥寥,但《横州志》勾勒出他的创业轨迹:他以货殖起家,白手兴家,一手创办的商号“施恒益”名噪一时。旗下产业包罗万象,既有洋杂商店、造纸厂、酱料厂、酒坊等实业,也有果园与养殖产业,更拥有“永安泰”号轮船,专营西江航运。
当地曾流传着一句富豪榜民谚:“清朝刘为泰,清末李同记,民国施恒益。”虽为一方首富,施献璇却雅好文艺,精通琴棋书画,其子女亦皆爱艺术,家风儒雅醇厚。1933年,61岁的他历时三载兴建此院,将半生积淀的文艺风骨与理想抱负熔铸于宅院中。
古红色的紫砂陶方阶砖地板,平整光洁、缝丝严密。记者 周军 摄
步入西院四进,恍若隔世。古红色的紫砂陶方阶砖地板,历经近百年人来人往,仍平整光洁、缝丝严密。立于“四水归堂”的天井中,面阔五间幽深高敞,每进皆以回廊相连,游人的轻声交谈似能激荡时光回响,惊动檐下静悬的红灯笼;青砖白墙间,欧式双眉上月形拱门与拱窗线条流畅,窗缘雕刻的牡丹、灵芝纹样栩栩如生;廊间净瓶式绿釉陶瓶栏杆,泛着翡翠般的莹润光泽;就连四角落水管都做成竹节造型,暗合文人高洁傲岸之意。整座建筑大气中藏精巧,中西合璧间尽展雅韵。
大院一楼高敞幽深。记者 周军 摄
“您脚下的砖、触摸的墙,甚至头顶每一根檩条,或许都经施献璇亲手验看。”横州市博物馆宣教部主任韦雄耀开玩笑地说。
相传,为筑此宅,施献璇包下全县砖窑,耗时十年烧制青砖,但凡品质不合要求,便坚决剔除。所用檩条则悉数从柳州运来,不仅规格统一,且木质坚实,尽显匠心。
院落两层,部分楼顶加建瞭望塔,共设厅房99间,每间房门楣上均有半圆形彩绘壁画,笔致精妙。有的以蓝、棕、青等色彩,晕染出远山逶迤、江船摇曳,间以亭台点缀,仍清晰可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文人意趣。据说,因房间主人不同,各间房门楣壁画主题各异。
整座建筑大气中藏精巧,中西合璧间尽展雅韵。记者 周军 摄
令人猜不透的是,施献璇并不常居此。他常流连于老街巷道,与友人品茗听琴、谈古论今,尤为痴迷粤曲,常携乐班至海棠桥搭台唱戏,有时甚至亲自登台,唱得声情并茂。邻人笑言他不是商贾,实为名伶。
仰望天井流云,记者忽然读懂了,这不是奢华之居,而是一个文人安放艺术理想与生命情怀之所。
仰望天井蓝天流云。记者 周军 摄
“如今大院常规免费开放,不少游客专程前来打卡,也有建筑学者来考察研究。”大院工作人员黄晓介绍。
“有专家评价,此院应属民国时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单体建筑之一。”韦雄耀补充道。
恰有本地居民廖肖玲携女前来参观。“我是一名美术老师,常带孩子外出寻找创作灵感。这样的建筑实在罕见,既能当历史活教材,也能用来上美学课。”她微笑着说。
“四水归堂”的天井中。记者 周军 摄
历史烟云中,施家大院几经沧桑。“文革”期间,院内浮雕壁画被毁、墙面破损,老宅一度黯然失色。2021年,横州投入530万元修葺西院,让古宅重焕生机;目前东院修复工作仍在推进中。
如今,西院已变身非遗展馆,承办民俗活动,开展公益文化课堂,展示传统技艺和人文风俗,让游客得以在民国风格的厅堂中触摸历史温度。
随着平陆运河的建成,这条未来的经济大动脉将为横州注入新的发展动能,也让施家大院的艺术风采愈发凸显。若施献璇仍在,面对这条奔涌的时代水脉,想必仍会以一手把握商机,一手涵泳艺术的姿态,续写那段实业与美学交相辉映的传奇。
总策划:刘昆 陈仕平
总统筹:文彩云
统筹:陈丹平 刘斌 骆怡
记者:庾琳 实习生 李淑珺
通讯员:陈寿欢
点击下方图片进入专题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