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5 16:18:03 来源: 腾讯网
我们在临床中接诊了大量抑郁症、双相障碍的青少年,他们之中有很多人都有一个特点——拥有高焦虑的父母。
而且,他们的“高焦虑父母”往往是导致他们罹患精神心理障碍的原因之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前天,我们推出了一期视频《高焦虑的父母,对优秀孩子的伤害更多?》,里面介绍了高焦虑父母有可能导致孩子产生的2种结果——罹患“微笑型抑郁症”,或者被诊断为双相障碍。
可能有的读者觉得奇怪,父母高焦虑,为什么教出的不是同样高焦虑的孩子,比如罹患焦虑症,而是罹患“微笑型抑郁症”或者双相障碍?孩子的病情是怎么来的?这部分父母又该怎么改变?
以下结合精神医学、科学心理学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和临床心理干预经验提供分析和建议。
01、高焦虑父母盲目“鸡娃”,孩子容易出问题
国内很多家庭仍然是“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孩子的教育和陪伴,大部分都是妈妈负责。所以,在很多家庭里,所谓“高焦虑的父母”,很多情况下指的是高焦虑的妈妈。
这部分妈妈受到现在“教育内卷”的影响,又缺乏自我觉察和自我反省,更没有看清楚引导孩子成人成才的真正规律。她们很容易被周围的环境裹挟着,非常焦虑,总担心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现在不“卷”,以后就会落后于人。
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这部分家长就开始盲目鸡娃。
比如孩子还在上幼儿园,家长就要求他们学习小学的课程,进入小学后,更要上很多学习班,课余时间完成大量的学习任务。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除了成绩要好,很多焦虑的家长还要求孩子得有一门拿得出手的兴趣特长,那孩子在繁重的学业之余,又得抽出时间练习特长,缺乏真正放松、欢乐的时光,内心是压力山大的。
不过,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问题并不凸显,很多父母和孩子甚至会认为这些压力是值得的、应当的。
因为小学阶段的知识较简单,较容易通过大量的重复练习来提升分数。在家长的“鸡娃”下,孩子往往成绩优秀,有兴趣特长,又乖巧懂事,老师、长辈都夸孩子,同学们也羡慕孩子,孩子是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
父母为此感到骄傲,甚至对外炫耀孩子的成绩,以此说明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正确的。孩子也很享受外界对自己的夸奖和关注,他们对自己的期待也很高,甚至出现了强迫型人格,要求自己必须优秀,必须表现完美。
可是,到了初中、高中,学业知识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增大了,光靠盲目的“鸡娃”,可能很难再换取优秀的成绩了。
因为很多父母从小“鸡娃”并不讲究科学的方法,他们只是增加了孩子对显性知识的学习和记忆,但对于隐性知识的引导和预埋,他们是缺乏意识的。尤其是很多小学成绩优秀的孩子,其实没有真正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和方法,当学习难度变大了,他们就很难保持成绩优异了。
更关键的是,这部分家长没有引导孩子养成理性、积极的学习心态,没有建立遇到困难不害怕、越挫越勇的高逆商,所以当孩子的成绩从顶尖滑落时,他们就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甚至发展为情绪症状。
而这种情绪波动,会因为孩子的归因模式和心理活动的不同,而分成两种不同的情况。
02、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孩子易罹患微笑型抑郁症
第一种情况,是在家长长期的高压式教育和“鸡娃”下,孩子也将这种压力和要求内化了,他们也认为要严于律己,拼命学习,然后获取优秀的成绩,从而达到父母对自己的期待。
他们虽然承受着来自父母的压力,对父母也有所不满,但并没有达到排斥、怨恨的地步。相反,他们知道父母的一片苦心和不容易,他们也很想竭尽全力达到父母的期待,让父母满意;他们甚至认为这样才是好孩子,才对得起父母。
所以,他们虽然学得很累,尤其是上了中学后,学习越来越力不从心了,甚至可能因为面临中考、高考,他们承受的压力更大了,可能还有来自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但他们也很少向父母诉说,更加不会反抗,而是一直默默忍受。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很容易演变为“微笑型抑郁症”。他们表面上很懂事,甚至显得比较外向活泼,但内心非常痛苦压抑,夜深人静的时候很容易痛哭,有自残行为,甚至多次想自杀。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比如我们在上面视频里分享的案例瑶瑶,她初中时就出现了“微笑型抑郁症”的症状,晚上睡前经常在宿舍里默默地流泪,甚至哭得昏睡过去,但其父母、老师都没觉察。她还觉得自己是“妈妈的妈妈”,总要照顾妈妈的感受,没法活出真实的自己。
这种情况其实非常危险。因为孩子有意无意地隐藏得很好,父母也缺乏觉察的意识,如果父母继续因为高焦虑而对孩子加压,又或者孩子遇到考试打击或别的挫折,孩子陷入重度抑郁发作,出现灾难化思维,孩子就很容易偷偷决定结束生命!
等到父母得知孩子出事的噩耗时,他们无比震惊,根本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甚至会怀疑孩子是不是受到了迫害。直到他们逐渐接受了事实,才意识到孩子其实早就有严重精神心理问题时,这时父母往往后悔莫及!
比如,2021年发生的“成都49中学生坠楼”事件。小林突然在校内坠楼身亡,这令其父母震惊无比,一度坚定地认为孩子不可能是自杀的,完全无法接受孩子的死亡。
直到后来,他们通过监控看到儿子自杀前曾疯狂自残,才逐渐接受了事实。其实,小林属于典型的“微笑型抑郁症”患者,而他父母对他的心理状态严重缺乏觉察。
还有前段时间终于水落石出的胡鑫宇失踪事件,胡鑫宇去年10月失踪后,家属、校方、警方等多次进行搜寻,但一直找不到人。直到今年1月28日,胡鑫宇的尸体才被找到,警方经调查确定其为自缢身亡。
其实在他被证实是自杀前,我们就撰写过文章,分析他失踪前的种种迹象符合“微笑型抑郁症”的特征,他很有可能凶多吉少了。
但很多网友对此难以接受,甚至质疑“微笑型抑郁症”是我们杜撰出来的病。这背后都折射出大众对“微笑型抑郁症”几乎一无所知,更谈不上识别和预防。
03、所谓的“叛逆”,很可能是精神心理障碍的征兆
第二种情况是,孩子一直承受了来自父母的巨大压力,父母对他们的教育方式严厉、粗暴,他们内心对父母有很大不满。
但在小学阶段他们成绩好,他们自己也很享受外界对自己的夸奖,整体上是比较顺利的,情绪比较好,所以亲子矛盾并不凸显。再加上年龄小,他们的反抗意识和能力还不强。
可到了初中或高中,他们在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困难了,生活不再那么顺心了,他们就容易出现强烈的负性情绪,人显得很烦躁。这时,父母以前对他们造成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就容易被激活,孩子的脾气变得暴躁易怒,动不动就跟父母吵架。
很多父母以为孩子是青春期叛逆,长大了就好了。有的父母,尤其是父亲,认为孩子学坏了,不尊重父母,大逆不道,他们可能会用更加激烈的方式压制孩子。
如果孩子被压制下去了,那问题可能更大了,孩子可能会演变成上面说的“微笑型抑郁症”。但很多父母发现,这时他们根本压不住孩子,孩子反而变得更加愤怒、甚至是暴怒,在家大吼大叫、砸东西,学习状态也越来越差。
很多孩子最后甚至没法上学,不得不休学,平时也不愿意出门,害怕社交;但在家里对父母就凶神恶煞,一点不满意就破口大骂、甚至拳脚相加,就像大众说的“窝里横”。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父母带这些孩子去看精神科大夫,很多大夫会认为孩子在家暴躁易怒、情绪激动属于躁狂/轻躁狂发作,进而把孩子诊断为双相障碍。
当然,对于这种情况下的“双相障碍”诊断,我们并不认同。这部分孩子的暴躁易怒,其实是父母对他们造成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他们非常压抑、痛苦。当这些心理创伤被大量激活时,他们会出现情绪大爆发,并将所有遭遇的责任都归咎于父母,所以对父母非常愤怒。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认为更加合适的诊断是“抑郁症伴激越状态”。不过,这个诊断上的争议目前在临床上还没有定论。
当然,有的孩子除了有重度抑郁发作、或者暴躁易怒的激越状态以外,在他们情绪好的时候,他们又觉得自己能力很强,甚至无所不能,内心膨胀,感到很高兴、兴奋。这种情况属于真正典型的双相障碍。
04、高焦虑父母可这样改变,尽量降低负面影响
如果家长意识到自己属于“高焦虑父母”,容易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可能负面影响已经显现了,那该怎么改变?
第一,父母既然觉察到自己过于焦虑了,过于“鸡娃”了,孩子的压力过大了,那最直接的改变就是——给孩子减压,至少在现阶段,不要把学习成绩看得这么重,让孩子的心身压力能够缓下来。
我们前不久分享了一个面诊案例,那个患者的妈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的女儿魏婕进入小学中高年级后,她开始给女儿加了很多学习任务。
魏婕本来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和方法,妈妈一加压,她焦虑不已,甚至出现了躯体症状——晚上写作业和白天在学校时,经常肚子疼。她的情绪也开始波动,整个人很烦躁、很容易生气。
魏婕妈妈很快就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成绩不一定能上去,但女儿的心身健康可能就要毁了。她开始给女儿减压,女儿在学校里不舒服,她就时不时给女儿请假。她自己也有意识地调整心态,让自己停止高焦虑。
慢慢地,女儿对学习不那么焦虑了,学习能跟得上,肚子疼的躯体症状也基本消失了,只是对人际关系的问题比较纠结。魏婕妈妈还是不放心,她担心女儿会不会是“微笑型抑郁症”,特意带孩子找我面诊。
魏婕妈妈的及时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就很值得“高焦虑父母”的参考和学习。学习成绩很重要,但不应该以损害孩子的心身健康为前提,一发现孩子不对劲,家长应该即使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家庭教育方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二,如果孩子属于上面的第二种情况,进入中学后变得很“叛逆”,暴躁易怒,学习状态也不理想,父母更加要赶紧学习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
比如,孩子到底是“真叛逆”还是“假叛逆”?父母起码要掌握识别的意识和知识。
如果是真叛逆,那父母可以相对不用那么担心,但也要与时俱进,根据孩子的成长,及时调整家庭教育方式,更加注重尊重和倾听孩子的想法,理解他们日渐增强的独立意识。
但从我们的临床心理干预经验来看,很多父母以为的叛逆是“假叛逆”,其实是孩子遭受了叠加性心理创伤,出现激越状态了。如果父母不及时调整与孩子的相处方式,继续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孩子很容易发展为精神心理障碍。
希望这部分父母要赶快自我反省,要意识到孩子的内心已经很受伤了,他们对父母的不满已经由来已久了,要想办法改善亲子关系,尽可能修复孩子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还多次接受过外界的过度夸奖,有时候容易自高自大、轻视困难的话,那在亲子关系改善后,还要引导孩子理性地看到自己的能力,树立积极、正确的学习目标,尽量做到宠辱不惊的心态。
当然,对于“高焦虑父母”来说,要做到上面所说的几点,父母自身就要努力做到“宠辱不惊”的心态。
当父母能做到真正的淡定、理性、“积极努力,顺其自然”,自然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产生正面影响,甚至成为孩子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