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9 16:58:25 来源: 新浪网
出品: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辰
零售药房在处方药外流和带量采购、医改政策影响下呈现行业集中度提升的趋势,零售药店位于医药流通链条的中游,承接医药研发、生产制造环节及药品分销与批发环节,主要向消费者销售药品及提供其他医药相关服务。
2021年1月8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了《医疗机构医疗保障定点管理暂行办法》和《零售药店医疗保障定点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定点零售药店应当为参保人员提供药品咨询、用药安全、医保药品销售、医保费用结算等服务,符合规定条件的定点零售药店可以申请纳入门诊慢性病、特殊病购药定点机构,相关规定由统筹地区医疗保障部门另行制定。对零售药房医疗保障定点管理的规范化加速了行业内部优胜劣汰,市场集中化趋势、企业“规模战”特征明显。又是一年年报季,激烈的市场角逐中各大零售药房的业绩表现喜忧参半。
2022年3月26日,同仁堂(600085)发布2021年年报,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46.03亿元,同比增长13.86%。归母净利润实现12.27亿元,同比增长19%。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34.26亿元,同比增长12.51亿元。
存货高企 资产减值损失达2.22亿
目前国内医药零售行业相关上市企业有国药控股、大参林(603233)、益丰药房(603939)、老百姓(603883)、一心堂(002727)、同仁堂、漱玉平民、健之佳等,同时还存在大量拟上市及未上市的地区性连锁药房,由于药品具有即时性特征,零售药房区域性和分散性特征明显。
从竞争格局看,以2020年销售总额计,国大药房、大参林、老百姓、益丰大药房和一心堂在我国的市场份额合计占15.24%。其中国药控股国大药房以4.21%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并与第二名大参林拉开1.22个百分点的差距。大参林、老百姓、益丰药房和一心堂的市场份额相近,分别为2.99%、2.88%、2.65%和2.5%。
与国大药房和一心堂相比,同仁堂的门店数量最少,截至2021年末仅有920家零售门店。其中有560家零售药店设立了中医医疗诊所,有699家为“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同仁堂旗下有医保定点药店占门店总数的75.98%。国大药房与一心堂在2021年度新开门店均超过一千家,而同仁堂2021年全年新设门店仅42家。
中西成药及饮片为同仁堂零售药店的主要收入来源,2021年此类产品的销售收入占比达76.83%,其次为保健品及食品,占比达21.19%。另外,同仁堂还有部分医疗器械及其他业务,收入占比为1.98%。
值得注意的是,门店数量较少的同仁堂却存货高企,2018-2021年存货余额分别为62.89亿元、59.52亿元、60.69亿元和61.69亿元,占流动资产比重分别为39.27%、36.94%、36.67%和33.94%。
由于存货数额高企,根据会计处理原则公司对出现减值风险的原材料及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存货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亦随之增加。由此致同仁堂2021年度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大增97.21%致2.22亿元。
存货高企或与同仁堂的销售模式有关,公司产品主要依靠传统经销商渠道将产品销往市场,部分通过自有零售药店及线上销售销往终端,各地药品招标采购方式销售的产品份额较小。门店较少经销商较少,叠加自有零售药店规模小、线上销售份额较小,易造成存货高企。
此外,同仁堂在2021年的产销计划并未能为公司缓解库存压力。年报披露,在2020年底库存超过60亿元的情况下,同仁堂还将心脑血管类的药物产量扩大66%,但同期销量仅增长了9.28%。补益类药品的产量和销量均有下降。
跨界“养生”茶能否促消费?
与国大药房和一心堂等零售药房的“规模扩张”战略不同,同仁堂将战略重心放在“跨界”折腾。
早在2019年,同仁堂就已进军化妆品,并在天猫、京东平台上注册了“同仁堂化妆品官方旗舰店”。旗下化妆品包括爽肤水、面霜、面膜、洗发水、防晒霜、芦荟胶等,包装上均印有“北京同仁堂”的标识。但截至2022年4月初,其化妆品在天猫旗舰店上的粉丝数量仅3.8万,直播观看量不足400人,反响平平。
这不是第一次“跨界”,2016年凉茶热时同仁堂就曾跟风推出了同仁堂凉茶,2018年同仁堂甚至开始进军母婴行业。2019年,同仁堂旗下新零售品牌“知嘛健康”体验店开业,并推出“苦上加苦 草本咖啡”等新消费产品,将中药与咖啡结合主打“养生”咖啡。
枸杞+咖啡、罗汉果+美式、茯苓+山药+牛奶……这些“中药秘方”曾让同仁堂咖啡受到短暂关注,甚至计划在1年内开出300家门店。公司官网宣称,知嘛健康将会以北京为起点,在全国布局上万家实体门店,将不同的店面类型布局到全国各大城市的各类商业业态中。然而2年过去,同仁堂在北京的咖啡店也只有10多家。
2022年2月28日,同仁堂又在杭州滨江区中赢国际开了首家名为“制茶司”的茶饮店,主打“东方草本哲学,自然养身之茶”。据报道,制茶司并不在同仁堂旗下,其所属公司为杭州四堂作茶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同仁堂主要与该公司旗下的制茶司联合研发新品,产品包装上均印着“制茶司X同仁堂”等标识。
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新式茶饮必然会面临食品卫生和安全问题,打着“中华老字号同仁堂”的招牌,制茶司已被报道饮品中有发丝等问题。另一方面,此次“制茶司”开业并没有体验期,品牌刚开出第一家直营店就已经开始寻求加盟。据报道,该品牌目前面向江浙沪和云贵川的一、二线城市招商,截至3月中旬已经有20多位加盟商与品牌达成合作。
急切寻求加盟商似乎也体现了公司想迅速扩大品牌影响力的急迫性,同仁堂向新式茶饮进军亦必然会面临食品安全与标准化管理等问题,若制茶司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必然也会对同仁堂“中华老字号”的口碑造成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