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播报

重庆市高校出台多项利好政策招揽英才

2018-05-11 21:54:40 来源: 华龙网—重庆日报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日,我市多所高校、事业单位纷纷放出大招揽才。我市各高校靠什么法宝制胜?又是什么原因让优秀人才选择在重庆干事创业?针对这些问题,重庆日报记者近日走访了我市部分高校。

优厚的薪资待遇

重庆日报记者查阅一些高校2018年的教师招聘计划发现,不少高校都向高端精英人才开出优厚条件。

重庆大学今年4月的揽才令诚邀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该校对有条件申报国家“青年千人计划”的青年人才,不仅开出了年收入60万元起的丰厚待遇,还给予博士生导师(教授)资格、享受300万-50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安家费130万元、优惠购买虎溪校区160平方米人才房等一系列诱人条件,且如果引进的人才在入校工作3年以内入选“四青”(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简称“四青”),重庆大学从入选之日起,按引进该类别人才的待遇把安家费、科研经费等补齐。

西南大学开出的揽才条件也很诱人。该校2019年教师招聘计划中,提供给“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的相关待遇为:年薪50万元,安家购房补贴200万元,科研资助经费500万元,授予博士生导师资格……此外,学校还会为引进的英才提供科研所需要的实验室,配备科研助手,并协助安排配偶工作,解决子女入学、入托等相关后顾之忧。

重庆邮电大学对具有博士学位的国内知名大学教授提供人才补贴75万元,对海内外博士(后)提供人才补贴50万元;重庆文理学院近年来对博士也切实提高相关待遇,安家费从10年前的3万元提高到现在的30万元……

“双一流”高校建设和重庆市支柱产业亟需人才

为什么各高校要开出如此优厚的条件揽才?

“去年9月,重庆大学进入教育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的高校名单,成为全国建设“双一流”A类高校的36所高校之一。”重庆大学副校长王时龙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人才无疑是建设“双一流”高校的核心。

为此,重庆大学求贤若渴。王时龙说,结合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以及国际前沿、国家与地方发展需求和自身优势特色,重庆大学凝练出“智慧能源”“先进制造”“新型城镇化”三大学科群,作为打造世界一流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围绕这些重点建设学科,重庆大学针对海内外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组部千人计划”以及“四青”等学术领军人才或优秀青年人才,重点开展引智工作。

同样,西南大学生物学学科在去年也入选教育部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名单,该校也重点围绕植物学与植物生产、动物学与动物生产、发育生物学与生物多样性三个核心学科进行引智工作。

“重庆市提出的‘8 3行动计划’,不少都跟学校的信息化、计算机等学科有关。”重庆邮电大学人事处负责人则表示,那么结合市里的需求,学校也大力开展相关专业建设和人才引进工作,以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重庆文理学院党委书记孙泽平也表示,近年来,围绕重庆市的支柱产业和“8 3行动计划”,学校重点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领域加大人才引进力度,5年来从北大、清华、牛津、悉尼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60余名,引进博士100余人。

“正是随着高层次人才的不断聚集,学校在学科建设方面的成绩非常明显,现已建成材料工程、环境工程、园艺学、社会学等4个市级重点学科,新建市级协同创新中心、市级重点实验室等市级科研平台20个。”孙泽平说。

用事业、待遇、感情“三张牌”留人

仅仅用钱,能留住人才在渝工作吗?重庆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用事业、待遇、感情这“三张牌”留人,是各高校引进人才的法宝。其中,事业平台和发展空间,是让才俊们留下的最核心因素。

“待遇绝不是重庆文理学院留住人才最主要的因素。”重庆文理学院人事处处长周洪亮告诉重庆日报记者一个故事:该校创新靶向药物研究团队的负责人陈中祝,2013年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博士后毕业回国工作。“他的要求很简单,一间500平方米的实验室。”周洪亮回忆,有的学校不相信他们能做出成果,但重庆文理学院很豪爽地拿了一层2000平方米的楼给他!

如今,陈中祝带领的创新靶向药物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抗ED新药已获得美国发明专利,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团队在抗癌新药领域也有重大突破。

“不拘一格降人才”也是各高校招揽、留住人才的妙招。“比如有的青年学者,即使没有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称号,但只要具有长江学者的水平,学校就配套相应的待遇!”重庆大学人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就曾对英国引进的海外人才参照执行过相应待遇。

感情无疑也是“凤凰”选择“梧桐”栖息的原因。“2011年重庆大学到波士顿招人,我和同学一起去蹭了一顿饭。”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李杨(长春人)回忆,当时自己在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正是这顿饭让他了解了重庆和重庆大学,喜欢上这座山城独特的魅力。

“目前,我在学校进行分子合成与药物应用方面的基础研究。”李杨告诉重庆日报记者,自己是学校“百人计划”中的一名成员。“百人计划,就是学校在化学、材料、土木工程等各个学科,遴选了100余名有海外留学背景的高端人才,对他们实施特殊的政策和培养制度。”李杨说,入选学校“百人计划”的青年人才,享受国家工资制度外的年薪制(20万至50万元)以及20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并作为申报“四青”的后备梯队进行重点培养。

“正是重庆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以及学校良好的发展平台,让不少才俊选择在重庆大学工作,实现自己的科研梦想。”李杨说。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