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今日观点!“双一流”大学生考研瞄准“双非”高校,“逆向考研”绝不是简单地“将就”

2022-12-28 14:25:10 来源: 新华社)

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3考研初试结束,全国共有474万人报考,其中专业硕士报考人数超过6成。记者发现,近年来出现了一个备受争议的现象——“逆向考研”。越来越多的考生从一般认知中排名更高、口碑更好的“双一流”院校,考向综合评价稍弱的“双非”院校读研。(据12月26日半月谈)

12月24日,参加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前往考场(图片来源:新华社)

一直以来,考研被视为自我提升,谋求深造的契机。无论是为了提升学历,在就业竞争脱颖而出,还是为了追求理想,深入学术研究,或是为了调整人生规划,转换赛道探索兴趣,似乎都应该是“人往高处走”。在固有观念中,唯有考到更好的学校,考研才有意义。所以,“逆向考研”会被视为一个“反常现象”,引发关注和议论。

但事实上,从“双一流”大学考向“双非”大学,真的就是“走下坡路”吗?教育部早就明确,“双一流”大学重点在于“建设”,学科为基础,而不是人为划定身份、层次,派发“帽子”,更不是在中国高校中划分“三六九等”。既然如此,所谓“逆向考研”,本身就像是一个伪命题。

但是,既然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趋势和现象,就肯定会有相关的分析和讨论。考生们为什么能放下对“名校光环”的执念,选择比本科学校综合评价更弱的院校考研?背后是趋向务实的心态变化。

有些考生客观考量了名校考研竞争的激烈程度,为了顺利“上岸”,提高成功率,选择了把握更大的学校和专业;有些考生更看重对专业的选择,比起名校,“双非”院校在一些特色学科上能够给予考生更大的选择自由,以及更有针对性的培养;也有些考生更重视对地域的选择,首先锁定城市,再来选择院校,对是否“双一流”就没有那么在乎……种种缘由,都说明名气和排名之类的光环,对考生不再有绝对的、压倒性的吸引力,一些“双非”高校也正以地域、学科、激励政策等独特优势,打破刻板偏见,吸引着更多“好学校”的生源。

这其实是一件挺好的事。过度执着于“往上考”,有时会忽略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会偏离了奔向最终目标的路途。每个考生考研的理由,目的和过程都不相同,不同类型的高校定位、特色和培养方式也不同,只要是认真踏实作出的选择,都有不被“指指点点”的权利。

考研是为了读研,而读研最终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所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选择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师友,选择更有利于自己进步的平台,才能真正贯彻自我,实现梦想。从这一意义而言,“逆向考研”绝不是简单的“将就”,也不是退而求其次的“下策”,恰恰是考生们走出“唯名校”的牛角尖,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寻觅探索的良机。

而这种打破“身份地位”限制的人才流动,也有助于高校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双一流”建设更加明确地以学科为基础,探索自主特色发展新模式,让更多高校在自身特色的优势领域和方向上勇创一流。

(来源:极目新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