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5 21:40:49 来源: 腾讯网
4月21日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标发布,艺术素质类科目所占权重可谓大幅提高,加上一直在推进的美育和体育进中考,结合这次《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包括已经筹划多年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最早将于六月开幕,甚至你还可以结合2021年年中发布的双减文件,这一系列动作,其实都是为了让我们的教育回归到最初的原点,那就是回归校园,回归教育本身。
教育领域的改革可谓是大刀阔斧,艺术素质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重视,校外培训一直都被称为是影子教育,意思就是是一种伴随着校内教育所派生出来的商业形态。在这种新形势这下,艺术素质教育机构到底应该有哪些新干法,一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定要做好。
门店生意本质上就是流量变现——一定要占据社区
学校周边的文具店和书店,当然还有培训班,医院周边的药店和殡葬一条龙服务,甚至还有卖神药和秘方的,小区周边一定有很多的餐饮门店和房地产中介,这些业态集中在这些区域其实就是为了要吸引潜在的客户流量。
这决定了教培机构的选址和周边人群的关联性一定要够强,很显然这种关联性在社区反映的会更加直接。相对于商场,人们不是每天都会去商场,更不会主动去往写字楼闲逛,而在社区很显然就有了多次的曝光的次数。
事实上,大概有75% 的人群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会投入在社区里,而不是商场或者写字楼。“小店,多点贴近社“”必然是教培行业最具价值和生命力的商业模式。
所有门店的流量覆盖面都是有限的——一定要有品类组合
一些单科机构只教一个科目,而小朋友们的需求多种多样,而家长的消费能力和时间精力也确实有限,这个因素如果不能尽早的解决,就会成为一个定时炸弹,而一旦突破了心理承受极限,就会造成生源的流失。
因此多形成拳头科目+辅助科目的组合实际上会帮助机构更好的留住学员,而类似舞蹈这种对于性别有要求的科目,就更是面临这样的问题。
从推广的角度来说,地推或者广告之类的方式正在逐步的被限制(社区显然更容易规避),因此家长选择报名某一个课程要不然就是通过逛,要不然就是听别人说。
但是一味的低价引流实在是让人觉得很心烦,几家或者十几家机构一起招生之类的活动,传递的信息就只能是廉价。
而之后,从一个廉价的被人当做占便宜的目的的产品直接过度到你的正价课,这个转化难度实际上是在被放大,事实也证明了,这种低价引流的方式实际的转化率会非常之低。
因此在价格设定上,短期的小课包+三个月的正价课+精品小班课的组合会更加合理,也同样会降低学员的转化难度。
门店竞争力的核心就是运营效率——一定要敢于一次成交
四次课、六次课、八次课这种低价引流的方式一方面是在破坏价格组合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是在加大转化难度,因为对于家长来说,体验周期越长,其保有的期待值会逐步下降,而对于机构方来说,也很难持续的提升自己的专注度。
对于家长来说,他们不会因为便宜而买单,而是因为需要而买单。遍地可见的多次课低价引流的方式实际上是在延迟家长对于需求的关注,而把精力都投入在低价上,这样一方面是在培育家长的占便宜的心理,另外一方是也是在弱化整个行业的社会认可度。
而一家成熟的机构一定是会把客户的需求和时间成本考虑在第一位,能否在一次的体验机会中就展现出自己的服务和教学品质,给到最佳的体验感,是对于机构竞争力的最直接的考验。
这样既满足了客户的实际需求,也降低了客户的时间成本,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运营效率。事实上,整个行业的变革都会向用更少的人去做更多的事情,而且还需要持续的提升品质的过程,本质上还是效率的比拼。
什么是极致体验感?客户能说“卧槽,真棒!”的时候。
至于很多人一直强调的,我们目前的能力做不到(怪自己不行),或者家长都想占便宜(怪客户不行),或者同行都在搞低价(怪同行不行),这些其实都在为自己的不想和不敢找借口罢了,而商业竞争首先淘汰的必然也是这一类的机构,因为效率太低,还不愿意通过学习来改变。
这里还有一个原因,很多做艺术机构的都是专业出身,加上这个行业可量化的指标确实有限,因此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艺术类培训机构都说自己的口碑很好,虽说也不一定多少学员。
很多的机构负责人也一直沉迷于自己上课,到底是怕自己的员工超越自己还是真的对于专业的热爱?
业务能手快速转变成管理能手——一定要做身份转变
什么是业务能手?业务能手就是招生能力特别强,教学能力特别强,简单来说就是个人的某方面的能力特别强。什么是管理能手?管理能手不是在于自己有多强,而是把自己的员工个个练的嗷嗷叫,这其实是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的转变。
试想都是从事艺术专业的,老板和老师都当然教师的岗位,到底谁是那个专业上的天花板?谁能捅破那个天花板?谁来制定相应的标准,谁是裁判员谁又是运动员,谁又是教练员?老板可以会很多事情,但是一定不要去亲自做很多事情。
对于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而言,四个日常的运营动作一定要做:
1、关于目标的持续分享和有效沟通。这个工作是为了让团队成员将自己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结合起来。无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沟通,打造一个有共同追求共同目标的团队尤为重要。
2、持续改善团队的学习型的氛围。非学科类机构在专业上的学习投入度毋庸置疑,而在团队的社会成熟度的提升上明显存在着短板。
比如与家长的沟通、和同行的互动以及外部资源的对接等等。面对持续未能解决的问题,通过什么方式鼓励那些有能力和意愿的人探索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单纯的一言堂或者视而不见。
3、要让团队自动自发的工作。如果问题不解决,或者都是老板自己一个人解决,那就只能养成团队等靠要的懒汉心理。
这个部分其实是要求管理者要学会充分的授权,不再把人视为问题,而是鼓励大家成为问题的解决者,多一些耐心,等着你的员工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4、把精力放在流程和标准的制定上。流程不是通过制度来建立的,而是首先通过改善氛围养成习惯,通过充分合理的授权培养能力,最后固化下来的组织习惯。
因为管理者实际上就是是不断的发现问题,然后让团队去解决问题的过程。
老办法去不了新地方,时代在变,环境在变,这也要求我们自己也需要做改变,靠什么去改变,必然就是通过持续的学习,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最终推动行为上的改变!新形势下一定要有新干法!
教培人,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