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5 20:59:38 来源: 腾讯网
4.23号的是世界读书日,很多写手,尤其是公众号写手,不少给大家推荐书单,因为在公众号上写字的,不少都是当初写博客的,算是经常跟文字打交道的一群人。
我大概从几年前开始,不再推荐书。正如和菜头老师说的,好像世界读书日给大家图鉴书,成了到点该吃药的闹钟。其实,并没有什么卵用。世界读书日,搞个活动,推荐个书,好像今年的读书任务就可以划掉一样,完成了一项年度清单?
兜兜同学才上一年级,下学期开始,认识了拼音和一些汉字,老师开始着手培养小朋友的阅读习惯。世界读书日这样的日子,更是得让大家行动起来,养成阅读好习惯。在群内,每天打开阅读。
我在球内搞了个每天阅读打卡,真正能坚持的人寥寥无几,大概小时候就没养成每天固定干一件事情的习惯。
大量阅读的重要性
我曾经也写过,大量阅读的重要性,这是过来人的切身体验。所以,不要给人图鉴书单,这样做会限制别人大量阅读的范畴。
无论是对于刚开始识字阅读的小朋友,还是成年人,都是如此。
我写过关于影响圈和关注圈相关的文章,大量阅读,有助于拓展人的知识储备,这对于小朋友们尤为重要,发现自己的兴趣点,从各个不同的领域汲取营养,而不是我们给他们划定那几个圈圈。现在应该读什么,不应该读什么。
学校的教育已经给孩子们划定了固定的圈子,每个人都应该保持差异性和独立人格,所以,课外的阅读,是保持独立人格的重要渠道,不能让普世教育把他们培养出来千人一面,那将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
对于成年人来说, 这一点则关乎存亡,很多人倒在了35岁中年危机上,严格的来说,就是知识储备被圈在了“影响圈”内不断内卷,又无法在精深两个层面上获得有效突破,这是很危险的,毕竟在一个领域要做大非常拔尖是很困难的,否则,很快会被年轻人取代。其实更有效的办法,可能是往宽了去考虑,扩大自己的关注圈,很多人在专业领域以外,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将它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影响圈,所谓的斜杠青年。这无形中可以帮你有效规避单一圈层的风险。
读书是个很私人的事情
这是读书以来的一些重要体会,尤其是在深度使用了微信读书以后。
这个主打将读书和社交融合起来的读书APP,我现在是它的重度用户。
让读书社交起来,这看起来貌似很酷,读书的时候,可以查看别人的标注和划线内容,甚至看一段别人分享的评论感想。
这对于有些人来说,是好事情,可以有效发现书本中重点内容或者金句等有价值内容。但是对于老司机来说,这是一种干扰了。
每个人读一本书获取的有效信息是不同的,这没法改变,如果将被人的批注评论放在书中,那会将自己的关注点趋于和别人相同。
甚至别人感兴趣的那一段,对你来说,并不感兴趣。类似的情况应该是常态。
所以,微信读书试图创造一个共读的社区环境。
而读书往往是非常私密的事情,一个人,一本书,实现灵魂上的交流,甚至于有一些书,需要读数遍,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正是递增式的认知跃迁。
另外,阅读一般讲究安静不被打扰的环境,在纷杂的环境下无论是人的听觉、触觉、视觉受到干扰,都无法达到真正的阅读效果。
不一定要读书
书本是有效的知识传承和传播载体,但是并不是唯一的。古往今来,特别是跨度比较长的环境下,唯有通过书这个载体才能实现更为久远的文化和信息传递,所以我们知道今天仍然能一睹几千年前古人的生活习惯和内心世界的风采。
但这并不是唯一的。
时间跨度上看,短期内,很多人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很广泛,比如,有些大佬从来就不读书,通过不断和大佬级别的人交谈,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普及后,宽带资费经过数次降低。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更多了。
比如,现在流行的短视频,完全可以成为有效的载体。事实上,很多人已经在这么做了。你看看,各种付费课程,不正是通过这种音频,或者视频的方式来实现书本才能实现的目标么。
所以,在现代社会,不读书有时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最后说两句,读书对于有些人来说是一种习惯,但是对于不喜欢这种方式的,也没必要强求,所以,推荐书单,甚至强制要求人读书,就显得有点可笑了。
但是为什么我还在球内设置了个读书打卡的活动呢,因为这有助于帮你养成一个习惯。无论是通过书本来获取,还是通过其他方式。用一个固定的时间做同样一件事情,在现代,是一件越来越难的事情了。
「 题图 By emmanuel phae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