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3 05:56:44 来源: 腾讯网
上次和朋友聊天,聊到在事业编内的一个额外好处:摸鱼 附加值。比如爱因斯坦是利用在专利局的摸鱼时间研究出了相对论,大刘用作为工程师的摸鱼时间写出了《三体》 ,那谁谁谁利用摸鱼时间创造出了那什么 什么……
聊天中我想说大刘的名字,却话到嘴边硬是想不起来 他叫什么了。
这让我回想起在学校时和外教聊天,我想说“我以前上台演讲,下来后同学们说我的手一直在抖”,我把shaking说成了shaving。
初中时语文老师让我上台朗读《扁鹊见 蔡桓公》,我读完一遍后老师让我又读了一遍,我当时想:“看来我读得不错~”。直到后来我才无意间发现“蔡”这个字不念“葵”……
现在我知道 ,原来不止学外语时会出现临时忘词或张冠李戴,哪怕是母语,也会 有“上错花轿嫁错郎”的尴尬。
为什么母语也会话到嘴边想不起来呢?因为自己平时 的生活和工作涉及那个话题太少了。
试想,一个打小喜欢科幻作品的《三体》迷可能会聊天中突然想不起刘慈欣这个名字吗?绝不可能。我如果平时就留意到“蔡”和“葵”是一对形近字,还会当着 全班的面出丑吗?绝不可能。
这就是为什么高考复习时我们需要人手一本高考语文基础知识手册,把各种形近词、近义词、古诗词、易错成语等挨个过一遍,还要大量做练习进行巩固。
虽然是母语,要想在高考实战中得心应手,我们也不得煞费苦心地精心准备, 外语就更不用说了。
对学外语而言,若我们总是一到用时就傻眼,时间久了就会在潜意识里形成类似“我总是犯一些低级错误”或“别人都不这样,就我总是这样”的自卑感 ,甚至因为实在学不好了,干脆认为“外语没那么重要,不学也无所谓”。
如果我们回头想想自己母语中出现的错误,以及考试前如何努力复习才考了个像样的分数,就不难 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
我们太缺乏日常的针对性训练了。
如果我 平时就经常进行输出练习(比如“洗漱”“上班”“告别”等相关表达) ,就不可能把shake和shave弄混,因为日常的训练中就会发觉它们是形近词,会把两者专门拿到一起进行分辨,根本不会给它们在应用时找茬的机会。
一切实战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都是缺乏相关的日常训练导致的。
训练必须是日常性的,而不是偶然想起来才弄一阵子。
只有日常性的训练,才有量的保证,才有机会覆盖几乎所有关键性的潜在问题,从而将应用时可能出现的困难扼杀在摇篮中。
我们看到的所有优秀的人,都是因为在我们看不到的时间和地方进行了日常性的针对性训练,所以才有了让我们惊艳的台上三分钟。
就像我们的原生家庭塑造了我们的性格和习惯,然后才有了我们做事的精彩或溃败,所有的成功或错误都有其冰山下的内在 原因,那就是我们平时有没有进行 针对性的日常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