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好的学校,是能看见“这一个”学生的学校

2022-04-22 07:54:58 来源: 腾讯网

2022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最终的落脚点是每个具体的人的发展。

我们可以这样说:高质量的教育,一定是面向个体的教育;一所好的学校,一定是能看见“这一个”学生的学校。

01

“这一个”为什么要被看见?

当我们谈论“这一个”很重要时,其实说的是“每一个”都很重要。

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每个人都有享有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权利;二是尊重个体差异,顺应个人天性,因材施教,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事实上,对于个性化发展我们并不陌生。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针对门下弟子各自的特长和性格特点,实施个性化的教育。

再比如《射雕英雄传》里的洪七公,也是个性化教育的高手。

他既教了郭靖,又教了黄蓉。但教给郭靖的是降龙十八掌,教给黄蓉的是打狗棍法,为什么?当然不可能是性别歧视。而是因为郭靖虽然是典型的单细胞动物,且悟性不高,但内力深厚,肯下苦功夫,适合简单质朴的降龙十八掌;黄蓉天资聪颖,领悟力强,奥妙精深的打狗棍法更适合她。

只不过在当下,针对“这一个”的个性化发展有了新的要求和内涵。

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未来教育小班化是趋势,倒逼我们的基础教育必须走向“每个人都很重要”的时代。

另一方面,强调“这一个”,也即意味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是教育高质量提升的前提。而强调对“这一个”的因材施教恰恰是要求学校从学生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让每个人的才能品行得到最适合的发展。

02

学校怎么发展“这一个”?

如果说“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那么针对“这一个”的个性化教育所面对的将是:1000个孩子就要有1000种、甚至10000种问题解决和支撑策略。

在发展“这一个”的过程中,学校扮演的角色更像一个赋能平台,需要从文化建设、评价体系、课程打造、课堂创新、空间设计等方面去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赋能。

1.量身打造课程,让每个生命闪光

杜威说过,把儿童笼统的看作一样,不去辨别他们的个性,决不会有真正合于科学原理的教育发生。对于儿童的生长来说,一切科目只是处于从属地位,它们是工具,它们以服务于生长的各种需要衡量其价值。个性、性格比教材更为重要。

因此,发展“这一个”,需要学校构建更加开放个性多元的课程体系,让富有选择性、多样性的课程不仅成为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跑道,也成为支撑学生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阶梯。

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学校应成为“学生课程的代理人”,与学生、家长、教师、评估专家一起参与智能的发现和推荐,帮助学生选择特别适合自己学习方法的课程。并通过课程把真实的世界呈现在孩子面前,为他们的个性化健康成长配方,为他们幸福完整的人生配方。

它不仅能够帮助广大教师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每个儿童的能力特征,提高发展性教学、个性化教学和综合性的技能,还能让那些在传统的以“分数”为主的评估中没有优势可言的儿童得以发现自己的智能优势,重塑自尊和自信,大大减少学业失败的可能性。

2.自定义课堂,以学习者为中心

课堂是撬动教育内涵发展的支点,学生课内外的一切问题都出自于课堂,教育的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课堂来解决。

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必须借助于课堂教学改革和有效课堂的探索与生成来推动。

在信息化时代教育新生态下,发展“这一个”更多地应该借助数据资源和互联网技术拓展教学空间,满足学习者的多元化知识、即时化分享等个性化需求,通过技术手段创新为个性化的学习场赋能。

老师精准教:将学生个性化数据深度融合于课堂教学,使课前、课中和课后不再是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而是由个性化数据为贯穿主线。

学生个性化学:大数据“布置”作业,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信息技术管理作业,精准摸清学情;大数据分析实现作业,“靶向”个性化,最终实现有效学习。

而随着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深度融合,基于弹性教学时空和多元教学方法的弹性教学以及面向个性化培养的主动学习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常态”。

弹性教学能为学习者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创造条件。通过弹性教学和主动学习,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自定步调地进行个性化学习,实现快乐学习,真实学习。

3.评价多维立体,激发学生内驱力

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是无视个体差异的“齐步走”,也不是不切实际的的“一刀切”,而是尽最大努力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评价“这一个”,需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既了解他的过去,观察他的现在,还要预见他的未来。

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树立“只有差异,没有差生”,“只有不同,没有不好”,“只有可能,没有不能”的理念,坚持多一把尺子、多一些标准、多一分期盼、多一种等待,善待每一个学生。

实际上,个性化教育的多元价值取向决定了多维立体的评价取向体系。如果只以成绩为评价尺度,爱因斯坦、爱迪生、丘吉尔、卡内基、沈从文、苏步青等——他们曾被老师称为“笨蛋”“差生”——又怎么会成为世人眼中的英杰呢?

个性化的评价层次多维,将目标、过程、主体融为一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差异存在;

评价主体多边,除了教师,学生、家长,乃至社会都可以是评价主体,多方联动,形成家校社协同的综合评价体系;

评价内容多种,根据学生培养目标和实际需求,多方面评价学生技能,五育并举;评价方式多样,对学生进行精准画像。

说到底,个性化评价的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自我认知、自我调控的过程。不是为了甄别,而是为了诊断;不是为了选拔,而是为了激励。是“对人的评价”向“为了人的评价”的转变。

4.创新培养模式,看见每一个孩子

在中小学校园里,往往存在一群“沉默的大多数”,他们不像优秀生那样成绩突出,能吸引老师更多的目光。也不像“问题生”,能以另外一种方式得到老师的关注。他们是教室里的中间分子,是教育中得到关爱最少的群体。

很显然,“忙两头,丢中间”,难于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也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相悖。

因此,学校要要尽可能地搭建平台,创新培养模式,公平对待每位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自由自信地成长。

例如,可实行全人视角的导师制,一改之前只用成绩这一把标尺丈量学生的方式,而是从多个角度,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不同于一味教导学生学会服从,被动接受,导师在鼓励学生发现自我闪光点之后,尝试结合自我天赋,确立阶段目标,在某段时间内专注地朝着目标不断自我驱动,自我超越。

再比如打造“一生一案”的培养模式,践行真正的个性化教育,把每个学生的发展都视为一部学习史,对个体学习历程、学习方式及成长愿景给予科学设计、未来规划和专业引导,为每个学生科学定制一整套个性化教育的专业方案,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绽放。

5.重构学习空间,使用价值贴近学生

不同的学习空间会塑造不同的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而一些特定的学习空间也会激发和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一个个性化的、适切的学习空间能跟学生的成长紧密结合,让真实的学习发生。

要更好地发展“这一个”,空间怎么设计?

首先,空间必须为课程服务。当好的建筑与优化的课程联结,丰富的学习体验才能够得到开展。

其次,空间必须与学生的情感产生连接。在空间的支持下,孩子们有了更多的活动,丰富了体验,产生了情感,会用绘画、诗歌、口语、写作等不同的方式表达。在这过程中,产生美的教育。

而在未来,个性化的学校建筑会从一系列隔离的、固定的学习空间,转向一个流动的环境,连接着灵活的学习空间。校园安全上,转向解决建筑安全,以及每个学生的心理、身体和社交情绪健康问题。

户外的空间则从主要用于休息和运动,转向被视为学习、亲近自然、从事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并且,学校的设计会更加注重在地性,与当地元素融为一体。通过空间和规划,加强与当地的互动联系,把自己建成一个充满活力的社区的中心。

关注“这一个”,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个性化教育的题中之义。虽然有越来越多学校开始注重“以生为本”,但个性化教育之路依然漫长又充满挑战,个性化教育的应然和实然之间依然存在巨大的鸿沟。

针对发展“这一个”的痛点,新校长杂志2022年第4期《这一个学生》以东莞松山湖二小、杭州云谷学校、广州一土学校、上海晋元高级中学等近30所学校为案例,试图从个性化课程、个性化课堂、个性化评价、个性化文化、个性化空间等多重维度,给出个性化教育解决方案,让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