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8 13:40:25 来源: 中国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知网曾因频繁涨价遭到高校抵制
知网又一次陷入舆论风波。
近日,一则落款为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的邮件在网上流传。
该邮件指责知网近“千万级别”的续订费用和“苛刻”的续订条件,并表示因谈判无法达成一致,目前中国知网已暂停中国科学院对CNKI数据库的使用权限。
随后,话题#网传中科院停用知网##中科院回应停用知网#等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网友大讨论。
知网又起风波
网传邮件提到,“2021年,中科院集团CNKI数据库订购总费用达到千万级别,已成为中科院集团资源引进中的‘巨无霸’。2022年,双方就费用、订购模式展开积极讨论,但在多轮艰苦谈判后,知网依然坚持接近千万的续订费用,其给出的集团组团方案在成员数量、单家价格方面条件相当苛刻。”
据红星新闻报道,4月15日,中科院图书馆面向全所用户发布了一则《关于即将停用CNKI中国知网的通知》,通知称:近期,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与同方知网就2022年全院续订CNKI方案未能达成一致意见,“CNKI数据库的全院访问将在4月21日停止。”
4月17日,中科院某位负责落实此事的老师向红星新闻证实,网传的近“千万级别”续订费用和停用知网访问一事属实。至于未来是否会恢复对知网的访问,该老师介绍,“现在不好说,至少今年应该是没有这个计划了。”
但据中新经纬报道,“知网回应被中科院停用:不属实”。
报道称,知网方面回应中新经纬称,上述消息“不属实”。此外,中新经纬分别致电中科院和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官网电话,其工作人员均表示对此事不清楚,不负责相关业务。
多次遭高校抵制
此前,知网曾因频繁涨价遭到高校抵制。
据红星新闻报道,从2012年至2021年的10年间,至少有6所高校发布公告表示暂停使用知网,原因均为知网涨幅过高。不过,在停用一段时间后,由于知网数据库资源内容的独有性以及其资源整合的一站式搜索在其他数据库很难实现,大部分高校迫于各种压力又继续与知网合作。
除了因频繁涨价遭高校抵制,知网还曾因被论文作者起诉受到关注。
知名经济史学家赵德馨教授曾状告知网,称“知网擅自收录他的100多篇文章”,最终知网累计被判赔偿70多万元。
事后,赵德馨教授接受记者采访,在提到对平台发展有何期望时,赵德馨回应称,第一,按市场原则办事,尊重知识,他用别人的尊重知识,别人用他的也尊重知识,第二,希望国家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改革,不是一家独大,多搞几个平台,使它们能够良性竞争,这样有利于社会科学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科学的传播,有利于我们知识产权政策的落实,有利于创新动力的战略的落实,使我们国家能够发展得更快一些。
知网靠什么收钱?
提到知网,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两个字——论文。在公众认知中,知网知识资源齐全、服务功能强大,其收录的海量文献数据,更是成为了论文写作的“必需品”。
从本科生阶段开始,学生要撰写课程或学位论文、做文献综述,均需要阅读大量相关主题论文。而在知网浏览、下载论文,则是收集资料过程中绕不开的一环。
不过,绝大多数高校师生对知网“收费下载论文”一事,感觉并不明显。这倒不是知网未对他们收费,而是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直接向知网交了包库订购费。
根据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公开的2020年年度报告,同方知网当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1亿元,净利润超1.9亿元,毛利率达到53.93%。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公开的2020年年度报告截图
但与高盈利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作者的微薄收入。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在知网出版,作者本人最高仅可获得100元现金以及400元面值的检索阅读卡作为稿酬。而作者的论文每在知网被下载一次,平台就会收取15元/本甚至25元/本的费用。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总干事张洪波此前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据他了解,知网一般会向合作期刊支付一定费用。“这其中包含两块,一部分是因为期刊提供了数字资源,另一部分就是给作者的费用。但相较于知网获利金额,这实在太少了。”
“为数不少的期刊,尤其是很多学术期刊,知网真正支付给作者的费用并不高。有些期刊一年只能拿到两三千块钱。如果分摊给这一年该期刊的全部作者,这么少的钱怎么分?”张洪波觉得,这样的金额完全不足以认定是“知网支付的版权费用”。
是否涉嫌行业垄断?
中国知网是否涉嫌行业垄断?据武汉晚报报道,3月9日,市场监管总局反垄断一司在回复记者网上留言说:“市场监管总局正在核实研究。”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孙晋之前在接受采访时介绍:《反垄断法》是非常专业的一部重要法律,只有反垄断执法机构或司法机关才能判定知网是否构成垄断行为。执法或司法机关在判定时要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是界定相关市场;第二步是判定其是否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第三步是判定其是否存在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另有专家介绍:“拥有市场支配地位本身是合法的,只有滥用这种地位的行为才可能违反《反垄断法》”,知网是否涉嫌行业垄断,调查一般需要的时间会比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