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3 14:49:37 来源: 腾讯网
近期,有关研究生的考招事宜,时不常上了热搜。例如硕士研究生招考中,部分初试成绩(笔试)总分排名很靠前的考生却不幸在复试中发挥失常而落榜等等,引起各种角度的热议。
我不是研究生导师,但是和一些研究生导师很熟悉。我只想从这些年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在我个人认知范围说说一些浅显的看法,不妥之处也敬请各位大咖指正,但无需没有理由地乱喷。
据了解,绝大部分研究生在正式入学前,一般都要设法事先进行准备 导师和研究生 双方选择的,这也是基于个人研究方向的兴趣,以及目标导师擅长的领域尽可能做到匹配,以便有效指导研究生开展学习和研究工作。
如果部分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双向选择,因导师招生名额问题未能做到完全匹配,存在正式入学后调配问题。
至于标题所述“国内导师遇到一个水货研究生”,我认为应该分类讨论,以免简单粗暴、以偏概全地下结论,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在某个研究领域有着自己擅长科研履历的研究生导师,当然最喜欢报考TA们的研究生不是“水货”,这里说的非“水货”研究生的条件,当然是指原来本科或者硕士期间攻读的专业/研究方向,与拟进一步深造的研究方向和拟跟从导师的优势领域高度匹配,并且研究生原先的专业功底扎实、基本研究能力较强。对于导师和研究生而言,均是皆大欢喜的结果。
这里要再次强调“非水货”条件,不得不具体提一提“研究生原先的专业功底扎实、基本研究能力较强”这一点,也是我认为十分重要的因素。据了解按照过往的“实践”,导师在未来几年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 如果还将再次经历包括但不限于如下五味杂陈的“体验”,说明相关拟攻读的研究生需要在导师的指引下努力拼搏把“水货”最基本的部分中的水分尽可能挤干,符合最基本的要求 :
1、基本的科学研究素养。
例如需要拟定某个研究课题,研究生需要自己先把基本的研究思路框架草拟出来。例如试验设计、资源配置、完成周期、备选方案等等,提交导师审核,广泛听取导师或者研究团队的意见和建议,形成预计可以实操的方案后再加以实施。
之所以提到这一点,是有感于这些年,遇到一些研究生导师在日常聊天时,TA们会忍不住私下不点名“吐槽”一些正在就读的研究生的科研表现或者刚刚结束的招考研究生复试过程中一些考生的表现。
部分考生尽管成功入围复试,有的初试总分还很高,但基本的科学研究素养十分欠缺,即使最终综合评定能够成功上岸就读研究生,导师需要花更多精力、耗费更多资源先去给这些学生弥补应该在本科阶段甚至在中学阶段就可以掌握的开展科学研究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思路。
我猜想,不管是出于博眼球刷流量原因,网络上曾经上热搜的类似话题:“XXX考研初试高分考生在复试时遭惨刷,疑似各种不公平对待。。。。。。”等等负面讨论应该可以找出正面的回应。对于“正在进行时”的部分“水货”研究生,导师们经常不得不在一些“小儿科”的问题上反复跟学生强调,资料往返修改多次,甚至在某些有完成时间节点要求的工作,导师不得不亲自熬夜大篇幅修改和定稿。部分“水货”研究生不但没有“知耻而后勇”的表现,反而觉得是理所当然的,让外人看不出到底是学生在攻读研究生还是研究生导师在攻读!我们大多看到的是导师们无奈的眼神。这种体验多少让人感到一些伤感。
至于科学研究素养,不指望每位研究生都成为最顶尖的那一部分,但起码应该达到研究生正常毕业应该具备的基本水平。如果这些研究生能够有机会遇到在中学阶段就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素养和实操技能的孩子,应该领悟到恶补这些综合素质的必要性,以便顺利完成自己的研究生学业。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且不说那些全国那些相关学科上大佬级别的优秀中学生(在清北里可以碾压高考裸考上清北的各省或各地市“状元”的那种孩子)。
哪怕是我家孩子,一位普通的中学生,在某些机会看到一些在读研究生草拟的拟开展课题研究思路方案,一对比自家娃分别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参加相关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竞赛的研究计划和提纲以及研究过程,相关单位指定的导师只给孩子一个大方向,剩下的全凭孩子自己摸索,包括但不限于:查新、具体试验方案设计、文献搜寻、持续定期地做试验记录、数据统计分析(含必要的数学建模)、阶段性小结(时不常修正试验方案,甚至经历过N多次失败,锲而不舍推倒重来)、完成课题后撰写论文草稿提高给导师审阅,部分项目通过后参加竞赛并获奖。
作为父母,除了精神鼓励、当自筹经费的项目孩子花光了零花钱我们给以资助、试验系统长期维系而孩子因上学无法做到定期常规维护(如开关灯、加水、调节温度等)时给以帮助等之外,独立自主完成相关科研项目工作,其中一项科技创新研究成果还得以和来自全国TOP 985高校的博士学长们同届并列获奖。这里没有任何凡尔赛的意思,而是感觉没有对比真的不好判断强弱。为此,十分理解部分国内导师遇到“水货”研究生的感慨和无奈。
2、基本的科学研究论文撰写素养
曾经在聚会未正式开始时,看到某些导师带着研究生刚提交的课题论文草稿,正聚精会神地审稿,时不时还嘟囔:提醒过多少次,科学论文的写作结构。。。。。。!不知道“水货”研究生们是否感受到导师的感受?!
3、基本的外语素养
一个质量较高的研究课题,先不说在国、内外有多领先,最起码不能做重复工作,炒别人的旧饭,势必要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查新,外语作为基本工具是需要基本过关的,否则,很有可能导师布置理应在一周内完成的工作,能拖延一、两个月在无数次催促后仓促提交,然后导师还要再次体验年轻时“挑灯夜战”的“乐趣”。
我也曾经见过部分研究生论文(包括已经发表的),其中的英文摘要部分实在是不敢恭维,哪怕是地道的中国式英语表达也都能容忍,而部分英文摘要的用词或者句式(或者干脆兼而有之),我敢保证老外是看不明白真正要表达什么意思的。按说研究生入学考试外语的难度是有一定难度的,能够过线理应不能太差。我不知道相关导师是否也体验过给“水货”研究生当一回英文教师。
上面说了那么多,既没有调侃的闲情,也没有推销负面内容之意,而是希望打算未来考研上岸的考生以及目前在读的研究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未来的规划,进一步发现自身在科学研究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的方向,脚踏实地、积极进取地完成自己的学业和研究项目。
为社会同时也为自己创造力所能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