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禁止采集学生家长职务收入信息,有助于对孩子一视同仁丨快评

2022-04-06 05:54:27 来源: 腾讯网

(新华社 勾建山/图)

进入4月,很多地方的新生入学工作即将开始。日前,教育部下发文件,强调在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登记中进一步规范报名信息采集,严禁采集学生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不得利用各类APP、小程序随意反复采集学生相关信息。这一要求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得到了舆论的普遍认同。

此前,在中小学新生报名资料中要求提供家长的信息一直是惯例。上一代人在入学、工作等的申请资料中都有“社会关系”一栏,要求填写父母、兄弟姐妹等直系亲属的详细信息。这是从对个人档案严格管理的时代延续下来的规定,学校等单位都习以为常了。不止是入学时,有些学校还会在平时也不时要求学生填写各种表格,其中就经常会涉及学生的家庭背景。2021年,山西原平县就有小学要求统计班里“11类学生”的情况,而这11类中,就有不少是关于家庭背景的,比如“领导子女”“企业老板子女”“权势垄断部门子女”“家长有犯罪前科的子女”等等。很有不少网友也在人民网的“领导留言板”栏目反映自己所在的地方在学生入幼儿园、入学时要求填写父母甚至祖父母的工作单位、职务等信息。而一些民办学校、幼儿园,对申请入学的学生做家庭收入、家庭用车等背景和财力调查的,更是不在少数。如有的幼儿园给幼儿布置作业,要求与自己家的车拍照合影。这类事件一曝光,往往会引起舆论哗然。

学校想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并不能排除有所图,可以利用家长的社会资源,为学校带来好处,甚至有可能是为个别老师或者学校领导个人谋取利益。作为交换,学校或老师必然会对家长有钱有势的学生予以格外的关照。这种把教育当成筹码,和家长交换利益,“因财施教”“因权施教”,本质上也是一种腐败,更是对教育公平的践踏。

那些没权没势的家长,自然不希望学校收集学生的家庭信息,担心学校和老师会因为家庭背景不同而将孩子分为三六九等,实行差异化对待。家长和社会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很多人都在学生时代对此有过亲身的经历,学校和老师对“领导干部子女”和“有钱人的孩子”格外用心的报道,也不时见诸媒体。

过度收集信息也不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要求。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学校在收集学生的个人信息时,也是信息收集者,也要受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约束,不能收集与其目的无关的信息。而学校收集信息的目的是用于教育教学,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信息,不应在收集之列。要知道,学生家庭信息被收集后,即使没有老师对学生区别对待的问题,也还有信息可能被泄露的风险。学校信息泄露也不是没有发生过。江苏盐城2021年就破获了一起泄露近10万学生信息的案件,其中部分信息的源头就是一所学校的工作人员。

针对社会的这些关切,一些地方教育部门也曾作出回应。北京市教委曾表示,“正在研究取消父母职务信息的收集”,且“该信息只用于学籍管理,严格保密,不对普通教师公布”。兰州、南宁等市教育部门则回应,学生信息采集表中的“家长民族、工作单位和职务”“经济状况(家庭年收入)”等信息不是必填项,学生及家长可自主选择是否填写。

但地方教育部门的权限毕竟是有限的,没有上级的指示,他们也很难作出取消收集这些信息的决定。此次教育部发文,专门强调不得采集家长的职务和收入信息,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依据。当然,解决因此带来的教育不公平隐患,禁止统一收集学生家长职务收入信息只是第一步,老师要与学生相处几年,要想知道学生的家庭情况,总是有办法知道的。还需要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和监督,如果出现因为家庭背景而歧视学生的现象,要严惩不贷。就像天津那位老师一样,被取消教师资格、调离岗位。只有这样,才可能杜绝“因财施教”“因权施教”的现象。

辛省志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