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4 08:54:14 来源: 腾讯网
世界著名教育改革家托尼·瓦格纳教授在《为孩子重塑教育》一书中说:“我们很失望地发现,与艺术相关的教学设施都被安排到了学校的角落里,只有那些觉得自己在艺术方面有天赋的学生才敢利用。”但实际上,让学生对艺术进行了解,将艺术视为理解世界、解决问题的工具,并作为自我表达的方式,有着非常高的重要性。
文 | 钱文丹
编 | 天悦
在语数外为王的教育体制内,艺术美育毫不重要。
这是成人的傲慢和功利。因为我们总想要看得见的分数、考高分带来好学校好工作,这些可以量化的指标,成人最容易买单。
这也是教育体制的功利。现在的教育体制诞生于200年前,是为培养产业工人而设。产业工人需要固定学科的知识,不需要审美。
但时代在快速迭代。
我们正告别产业工人时代,迎接人工智能时代。重复性的、机械性的工作将被机器取代,未来更需要有创造力、有个性化、有艺术性的工作。
艺术美育该引起重视了。
01
芬兰学校用三分之一时间,
开展基础美育课程
我们对艺术美育不重视,芬兰学校却用三分之一时间,开展基础美育课程,包括建筑教育。
世界著名教育改革家托尼·瓦格纳教授在《为孩子重塑教育》一书中说——
“我们很失望地发现,与艺术相关的教学设施都被安排到了学校的角落里,只有那些觉得自己在艺术方面有天赋的学生才敢利用。”
但实际上,让学生对艺术进行了解,将艺术视为理解世界、解决问题的工具,并作为自我表达的方式,有着非常高的重要性。
瓦格纳教授在建议美国教育像芬兰学习:“芬兰的教育体系就是一个优秀模式,他们能很好地培养孩子,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充满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社会。”
的确,芬兰很重视艺术教育。
表现一:芬兰把艺术教育拔高到跟学科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高中教育国家核心课程大纲,这是各级各类教学的指导用书。芬兰也不例外。
但芬兰特别的是,单独发布了专门的《艺术教育国家核心大纲》。这并不是说以上各学段的教育大纲不包含艺术教育的内容,事实上音乐、视觉艺术、手工教育在中小学幼教育大纲中受到非常高的重视。
但芬兰觉得还不够,还可以更系统、更重视。这是把艺术教育和学科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
表现二:芬兰学校的艺术教育形式多样。
当我打开芬兰艺术教育大纲时,我看到了芬兰给中小学幼孩子的艺术教育非常广泛,涵盖以下九大领域:
1.建筑
2.视觉艺术(如绘画、雕刻、摄影等)
3.手工(缝纫、工艺、服装、纺织、设计
4.媒体艺术(包括媒体设计,电影和影像艺术传统,媒体艺术,摄影,声音艺术,游戏,软件艺术,装置艺术,表演,和文化涂鸦)
5.音乐(演奏、演唱、音乐创作等)
6.文学艺术
7.马戏
8.舞蹈
9.戏剧
每种艺术形式又分为四个阶段开展:幼儿教育阶段、基础教育阶段、专业教育阶段、成人教育阶段。每个阶段要发展的目标、使命和组织形式,各有不同,层层递进。
毫不夸张的说,芬兰学校课程有三分之一左右,都是艺术科目。学校的基础美学教育,完全能满足每一个孩子的需求。此外,芬兰的艺术课程,还注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们对未来职业的了解和选择。
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虽然芬兰没有我们所说的美术课,却有着涵盖了绘画、雕刻、摄影的视觉艺术课。同时又有媒体艺术课,不仅培养美力,而且实用。
表现三:以建筑教育为例,来看芬兰政府支持艺术教育的一些作为。
·1993年,芬兰就把建筑教育列入《芬兰艺术教育国家核心课程大纲》。
·1998年,芬兰发布建筑政策,强调了儿童建筑教育的重要性。
·2004年,芬兰政府部门开设了儿童建筑教学顾问的职位。
·2006年,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将建筑教育列入小学课程。
·2017年,芬兰国家教育署将建筑教育继续列入《芬兰艺术教育国家核心课程大纲》。
看完这些后,我发现我们的孩子从小创造力、审美力、对艺术类职业的理解就被落下了。
02
日常生活中,
芬兰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方法
这些年在芬兰养娃,我和儿子一直很喜欢玩艺术类的工作坊,尤其是建筑设计类的工作坊。
好多个瞬间,被芬兰人的巧妙设计、对儿童艺术教育的用心打动。
去玩阿尔瓦·阿尔托博物馆(现代主义建筑之父,是芬兰最最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里面有专门给儿童的建筑空间、让孩子做设计的木头、 简易画图的卡片、让孩子动手测验光影效果。
去玩北极圈的森林博物馆,“这里的一切都可触摸,一切都要动手做,旨在让儿童在体验、互动、游戏、创造中感受森林、科技、建筑。”
甚至,这个博物馆的中央开辟出一大片区域,让孩子在这里练习搭帐篷,理解建筑的空间结构和功能。
去赫尔辛基儿童设计周,不是让孩子去看别人的设计、绘画、建筑作品多好,而是提供场地、提供素材、提供人员,让全市的孩子来到这里“动手做”设计。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去芬兰儿童和青少年建筑学校(Arkki)的工作坊,我原本的预设是看看芬兰人怎么教孩子学建筑,做模型示范?
但现场的真实情况是我看不到教师在哪里,他们只是提供材料,让孩子自己发挥创意。有的孩子是独立用乐高组建房子、城堡、芬兰地标等,有的孩子是三五成群用塑料泡沫素材去合作、切割、拼接“盖房子”。
现在回想起这些瞬间,我自己很受触动:
虽然这些工作坊都不是正规的学校教育,但他们都能“站在一米的高度”看待孩子、看学习是如何发生的——真实有效的学习,不是从成人的嘴里倒孩子的脑子里,而是孩子自己去看、去做、去听、去体验之后,他们自己生成对知识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
虽然参加这些工作坊是我喜欢玩。从早先小觉坐在婴儿车上被我推来推去(不过进入场馆后,他便全情投入玩了起来);到后来,是他主动玩(他会跟我说,幼儿园的小朋友周末去了那里、玩了什么,他觉得好有趣,他也想去)。
我慢慢觉得,这个过程就是家庭教育的力量。所谓家庭教育是为人父母照顾好自己的需求后,自然而然流淌进孩子心中的种子。
它不刻意,更不是说教。
它是一种延续。
这种延续的产生,不是我带来的,是一次又一次活动带给他的愉悦感、乐趣感,是这些美好的体验在推动他建立“我是有能力和有创造力的”的自我认知,让他愿意下次“还要去”。
这个过程就是芬兰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方法——成人创建安全、自由、愉快的环境,把艺术作为载体配置资源,让孩子成为知识的主动体验者,而不是被动的接收者,去参与、去表达、去动手、去合作、去创造。
建筑设计是城市美育的名片。
下面,就跟你们具体聊聊芬兰给孩子的建筑教育课程。
在国内见面打招呼通常是“最近怎么样”“吃了没”,而美国的打招呼则是你看某个体育赛事了吗?甚至在与刚认识的人交谈时,也会先问对方来自哪里,以那里的体育情况怎么样而开启话题。所以如果在美国不参与到体育文化中,是很难真正融入美国社会。在美国,体育不仅意味着观看体育赛事,而是渗透到每个美国人的生活、社交等各个方面。
03
动手去做是关键
以“作品”为导向的建筑教育,芬兰让4-19孩子真刀真枪参与城市规划。
上面提到芬兰有一所课外兴趣学校叫Arkki(Lasten ja nuorten arkkitehtuurikoulu),是专门给4-19岁儿童和青少年开展建筑教育。虽然它不是正式的学校教育,却是遵照学校教育的《国家核心课程大纲》进行课程设计;他们的核心团队也参与到国家课纲对建筑教育的编写。
第一代撰稿人是Arkki创始人的妈妈;
第二代撰稿人是Arkki创始人Pihla Meskanen本人;
第三代撰稿人是Arkki团队的核心成员。
校内校外,芬兰的课外兴趣班在跟他们的学校教育双管齐下育人——
使用统一的国家育人目标;
使用统一的芬兰发展学生的能力框架;
使用统一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
我找朋友要来Arkki的课程体系,也阅读了创始人的一些分享。我发现他们课题的定位非常着眼于为真实世界发生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之前赫尔辛基市要将一块名为“豌豆岛”(Hernesaari)的旧港口开发为新区时,不仅邀请三个专业的建筑事务所提出设计图,同时,市政府邀请两组“非专业”的提议,共同畅想城市的未来。
▲赫尔辛基市“豌豆岛”原貌
“非专业组”的其中之一是住在豌豆岛附近的居民,另外一组就是儿童与青少年建筑学校Arkki的学生。
4-6岁组的学生,用父母的陪同下,用不同形状、不同颜色标记住宅、公园和公共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