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研招“去复试说”不可取,以初试成绩论英雄是路边人的外行话

2022-04-04 06:57:08 来源: 腾讯网

【平湖一第1738期 考研专题】

【核心提示研究生招生,是招那些基础知识扎实,又有研究能力的考生,不是招大腹便便却了无生机的“书橱”,如果只凭初试高分就能“入研”,那研招就不需要这么麻烦了,导师从实验室里搞几个机器人甚至弄几个计算机硬盘来就可以了……

截止日前,相当部分高校宣布,2022年研招复试第一阶段(第一志愿考生)工作已经完成。这其中,不少初试成绩高分翻车失意者,也有低分逆袭成功的幸运儿,也引发了不少人对研招复试的“非议”。

特别北京某医学院某专业,初试331分考生,在复试中逆袭390分而成功上岸;清华大学计算机学硕专业一生生,初试第一且数学满分,照样在试中翻车,令人唏嘘。

有网友认为,复试人为主观因素太大、为“猫腻”提供了隐藏空间,但也有网友指出,初试成绩过线甚至分高,只能说明“记住”了基础知识,并不一定具有潜究潜质,更不一定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在复试中翻车并不意外。

综合多所院校的复试、录取结果来看,初试成绩高,复试成绩亦高是趋势,这就说明多数考生的“知识”和“能力”具有一致性,复试是可信的,公正的,公平的,我们不能因为有个别考生的意外情况而就对所有院校复试存疑,甚至要否定复试。

初试笔试能不能体现考生的水平?答案是能,否则的话,为什么要先进行笔试呢?但这个水平,只是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否能灵活运用,则是另一码事。就像一个人会背菜谱,但不一定就能炒出好吃的菜一样。

有人说,复试就20分钟,能不能测出考生研究潜质的高下?答案也是肯定的。俗话说,行家了伸手,就知有没有。一个人的能力不得非得通过“实际操作”,通过“望闻问切”完全可以断定,这一点,不要说老中医,就是我们常人,也都有切身体会。

“术业有专攻”。鞋和脚合不合适,唯有穿鞋的人知道,一个人有没有研究能力,也唯有考官来评价,局外人的主观臆测没有任何意义。

研究生招生,是招那些基础知识扎实,又有研究能力的考生,不是招大腹便便却了无生机的“书橱”,如果只凭初试高分就能“入研”,那研招就不需要这么麻烦了,导师从实验室里搞几个机器人甚至弄几个计算机硬盘来就可以了。

因此,研招复试,初试高分翻车和低分逆袭实属正常现象,那种以为研究复试“人情化”“没准头”“存猫腻”的想法,不过是自己的主观臆断,要么是对研究生未来学习和培养目的和过程不够了解,要么就是别有用心,那种试图只以初试成绩定乾坤的“去复试说”,更是站在路边说的外行话!

(作者:李玉柱,本文为 平湖一柱原创作品,欢迎指导,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违者必究。)

热门资讯